五月子
基本解釋
亦作“ 五日子 ”。農歷五月初五所生之子,古人迷信,以是日多禁忌,有生子不長養之陋俗。《史記·孟嘗君列傳》:“ 文 ( 孟嘗君 )以五月五日生。 嬰 告其母曰:‘勿舉也。’其母竊舉生之。及長,其母因兄弟而見其子 文 於 田嬰 。 田嬰 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 文 頓首,因曰:‘君所以不舉五月子者,何故?’ 嬰 曰:‘五月子者,長與戶齊,將不利其父母。’” 司馬貞 索隱:“《風俗通》云:‘俗説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西京雜記》卷二:“ 王鳳 以五月五日生,其父欲不舉,曰:‘俗諺舉五日子,長及戶則自害,不則害其父母。’”《宋書·王鎮惡傳》:“ 鎮惡 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繼疎宗。 猛 見奇之,曰:‘此非常兒,昔 孟嘗君 惡月生而相 齊 ,是兒亦將興吾門矣。’故名之為 鎮惡 。”
成語(Idiom):五月子
發音(Pronunciation):wǔ yuè z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五月間的嬰兒,也泛指年幼無知的孩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五月子”由“五月”和“子”兩個詞組成。五月是一年中春季的季節,而子則是指兒童、孩子。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是指五月間的嬰兒,也可以用來形容年幼無知的孩子。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孩子年幼無知、懵懂無知的狀態。可以用于親子教育、教師教育等場景中,表達對孩子們天真可愛、需要引導和教育的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五月子”的故事并不明確,可能是源于民間的口頭傳說或者民間故事。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具體的故事來源已經無從考證。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五月子”是由兩個詞組成的,其中“五月”是形容詞作定語修飾“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小女孩真是個五月子,什么都不懂。
2. 他雖然年幼,卻并不是個五月子,很懂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成語“五月子”:
1. 將“五月”與春天的季節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五月間的嬰兒。
2. 將“子”與兒童、孩子聯系起來,想象一個年幼無知的孩子。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孩子、兒童相關的成語,如“童心未泯”、“稚嫩無知”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弟弟才三歲,還是個五月子,什么都不懂。
2. 初中生:雖然他只是個五月子,但他很聰明,學習進步很快。
3. 高中生:我們組的這個成員就像個五月子,對這個項目一無所知,需要我們來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