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正
基本解釋
(1).謂沒有正確的。《國語·晉語四》:“ 管仲 歿矣,多讒在側。謀而無正,衷而思始。” 韋昭 注:“無正,無正從也。”
(2).無人評正是非。《楚辭·嚴忌<哀時命>》:“懷瑤象而佩瓊兮,愿陳列而無正。” 朱熹 集注:“無正,言無人能知己之賢,而平其是非也。”
成語(Idiom):無正
發音(Pronunciation):wú zhè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沒有正義、沒有公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沒有正直、公正的品德和行為。形容人不守道義,不講公平正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批評、諷刺或形容那些不公正、不誠實的人或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外物》記載了一個關于無正的故事。相傳,春秋時期,齊國有位官員叫孫子,他是一個非常貪婪、不公正的人。有一天,孫子去田地里看望農民,看到農民正在耕種,他心生貪念,想要占為己有。于是,他找到了農民的兒子,說服他說:“你的父親快要死了,他把這片土地留給你,你為什么不早點享受呢?”農民的兒子聽信了孫子的話,將土地轉讓給了他。孫子得到土地后,卻不給農民任何補償,甚至還逼迫他們離開。后來,孫子的行為被人們揭發,眾人紛紛指責他:“你無正,你無正!”從此,無正成為了形容不公正、不正直的人的詞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行為無正,不值得信任。
2. 這個公司的經營方式無正,讓人非常不滿。
3. 政府應該加強監管,打擊無正的行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無正”拆分為“無”和“正”,并聯想到沒有正義、沒有公正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其他與正義、公正相關的成語,如“正直無私”、“公正無私”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欺負了同學,真是無正的行為。
2. 初中生:老師應該公正評價每個學生的努力,不應該有無正的行為。
3. 高中生:社會需要有更多的人站出來維護正義,不容忍無正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