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服
基本解釋
(1). 周 王畿以外的諸侯邦國曰服,其等次有六:侯服、甸服、男服、采服、衛服、蠻服。《書·周官》:“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周禮·秋官·大行人》:“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謂之侯服,歲壹見,其貢祀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甸服,二歲壹見,其貢嬪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男服,三歲壹見,其貢器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采服,四歲壹見,其貢服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衛服,五歲壹見,其貢材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要服,六歲壹見,其貢貨物。” 孔穎達 疏:“要服,蠻服也者,《職方》云‘蠻服’,要、蠻義一也。” 王莽 曾仿行六服之制。《漢書·王莽傳中》:“公作甸侯,是為惟城;諸在侯服,是為惟寧;在采、任諸侯,是為惟翰;在賓服,是為惟屏;在揆文教,奮武衞,是為惟垣;在九州之外,是為惟藩;各以其方為稱,總為萬國焉。” 南朝 宋 顏延之 《赭白馬賦》:“總六服以收賢,掩七戎而得駿。” 宋 曾鞏 《李良輔知廬州張竚陜州崔度蔡州王說徐州制》:“朕董正治官,自朝廷始,至於六服群吏,莫不考循其名,以督課其實。”惟城、惟寧、惟翰、惟屏、惟垣、惟藩,皆取自《詩·大雅·板》。后用以指全國各地。《周禮·春官·司服》:“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則袞冕;享先公、饗射則鷩冕;祀四望、山川則毳冕;祭社稷、五祀則希冕;祭羣小祀則玄冕。” 鄭玄 注:“ 鄭司農 曰:‘大裘,羔裘也。袞,卷龍衣也。鷩,襌衣也。毳,罽衣也。’……希讀為絺,或作黹,字之誤也。”《晉書·輿服志》:“六服之冕,五時之路,王者之常制,各有等差。”
(2).指 周 天子的六種冕服。即:大裘、袞衣、禪衣、罽衣、絺衣、玄衣。《周禮·天官·內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褘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緣衣,素沙。” 賈公彥 疏:“此素沙與上六服為里,使之張顯。”
(3).指 周 代王后的六種服色。
成語(Idiom):六服
發音(Pronunciation):liù f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服從、順從、徹底服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六服是由“服從”一詞衍生而來的成語,表示完全、徹底地服從,不抗拒、不反抗。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強調順從、服從的場合,特別是在形容對上級或權威的絕對服從和無條件的聽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六服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傳說故事《六服圖》,講述了一個人在遇到困難和挑戰時,通過順從和服從,最終獲得了成功和智慧的故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六服的結構為“數詞 + 服”。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老師的要求總是六服,從不違抗。
2. 面對困難,我們要六服命運,勇往直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六服”與“服從”這個詞聯系起來,通過記憶其基本含義和用法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服從、順從相關的成語,如“絕對服從”、“全心全意”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會六服老師,按時完成作業。
2. 初中生: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我愿意六服困難和挑戰。
3. 高中生:在學習上,我們應該六服自己的懶惰和拖延心態,努力進步。
4. 大學生:作為學生,我們應該六服學校的規章制度,遵守校規。
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們要六服領導的安排和指示,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