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
成語(Idiom):蒼生
發(fā)音(Pronunciation):cāng shē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百姓、人民或廣大民眾。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蒼生一詞源于《詩經(jīng)·鄭風·蒼頡》:“蒼頡既伏,百姓作則。”意為百姓們在伏羲發(fā)明文字后,開始有了文字表達的能力,并且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創(chuàng)造力,這樣社會才能繁榮昌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對人民群眾的關懷、保護和關注,也可以用來表達對社會大眾的關心和愛護。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詩經(jīng)·鄭風·蒼頡》中的蒼頡一詞,是古代傳說中的伏羲的文化英雄,據(jù)說他發(fā)明了文字,使人類有了表達和交流的工具。而蒼生一詞則是由蒼頡的故事中引申而來,表示人民群眾的意思。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政府應該以蒼生的利益為重,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狀況。
2. 這個項目的實施對于蒼生的福祉有著重要的意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蒼生”與“人民群眾”的概念聯(lián)系起來,想象一個蒼翠欣欣的大樹下,聚集著成千上萬的人民,他們生活在樹的保護下,享受著幸福和安寧。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文化英雄伏羲和他的貢獻,以及古代文字的發(fā)展和演變。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希望長大后能夠為蒼生做出貢獻。
2. 初中生(13-15歲):政府應該更加關注蒼生的教育問題。
3. 高中生(16-18歲):文學作品應該關注蒼生的命運和社會問題。
4. 大學生及以上(19歲及以上):作為年輕人,我們應該為蒼生的未來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