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索
成語(Idiom):套索
發(fā)音(Pronunciation):tào suǒ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用繩索或類似的東西束縛人或物,使其無法自由行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套索原指捕捉野獸的繩索,后來引申為用于束縛人或物的工具。成語中的套索比喻強制約束、限制人的自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被束縛、限制自由的情況,也可以用于形容某種限制、約束的手段或方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套索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晉書·卷二十九》中。據(jù)說,晉朝時期,有一位官員叫劉道憙,他性格剛烈,不善于言辭應對。有一次,劉道憙在宴會上與人爭執(zhí),被人指責為“套索”,意思是他像被套上了繩索一樣,無法自由行動。從此,這個詞就成為了形容劉道憙的代名詞,后來也演變?yōu)槌烧Z“套索”。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詞組成,沒有固定的順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被家庭的責任套索住了,無法追求自己的夢想。
2. 政府要采取措施,不能讓貧困地區(qū)的人民一直被貧困的套索束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套索”與被束縛、限制的形象聯(lián)系起來,聯(lián)想到套住繩索的樣子,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套索”相關的成語,如“束縛手腳”、“束手無策”等,擴大對于限制、約束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給我們布置了很多作業(yè),感覺像是被套索束縛住了。
2. 初中生:學校規(guī)定我們不能隨意離校,這種規(guī)定讓我們感覺像是被套索束縛住了。
3. 高中生:高考期間,時間表安排得很緊,感覺自己被套索束縛住了,無法自由支配時間。
4. 大學生:畢業(yè)后,要面對各種社會壓力和責任,感覺自己被套索束縛住了,無法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