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貪而無信 (tān ér wú xìn)
發音(Pronunciation):tān ér wú xì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貪婪而缺乏誠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一個人貪圖私利,不守信用,違背諾言,缺乏誠信和道德原則。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那些為了個人利益而不擇手段,不講信用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的故事源自于戰國時期的齊國。當時,齊國的國君齊襄公對待朋友非常大方,但他的弟弟齊悼公卻相反,他貪婪而且不守信用。由于齊悼公的行為,人們開始使用“貪而無信”來形容那些不誠信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貪(greedy)+ 而(but)+ 無(lack)+ 信(trust)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曾經是一個有名的商人,但因為貪而無信,現在無人愿意與他合作。
2. 這個政府官員貪而無信,不僅收受賄賂,還背信棄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成一個人貪婪地伸出雙手,但手心卻是空的,表示他缺乏誠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其他與誠信相關的成語,如“守信用”、“言而無信”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貪而無信,不讓我們一起玩游戲。
2. 初中生(13-15歲):這個商人貪而無信,騙了很多人的錢。
3. 高中生(16-18歲):政府官員貪而無信,導致社會失去信任。
4. 大學生及成年人(18歲以上):他的貪而無信的行為讓他的事業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