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卅運動
基本解釋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商紗廠日本職員槍殺工人顧正紅(共產(chǎn)黨員),打傷工人十余人,激起全市工人、學生和市民的憤怒。30日,上海學生兩千余人在租界內(nèi)進行反帝宣傳,聲援工人斗爭,遭租界巡捕逮捕。隨后群眾萬余人集中在公共租界南京路巡捕房門口,要求釋放被捕者,又遭英國巡捕開槍屠殺,死十余人,傷幾十人,造成“五卅慘案”。中國共產(chǎn)黨立即決定組織行動委員會,建立各階級統(tǒng)一戰(zhàn)線,號召全市人民舉行罷工、罷課、罷市,抗議英帝國主義的暴行。工人堅持罷工三個多月,在8月中旬先后復工。全國有數(shù)百個城鎮(zhèn)、一千七百萬人參加了集會、游行、“三罷”斗爭和通電、募捐等活動,表示支持,形成了全國人民的反帝運動,并得到了國際工人階級的支援,從而推動了中國大革命高潮的到來。
成語(Idiom):五卅運動
發(fā)音(Pronunciation):wǔ sà yùn dò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1925年5月30日爆發(fā)的反帝愛國運動,也指該運動的具體形式和內(nèi)容。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五卅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群眾運動,起初是上海的學生和工人為了抗議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不平等待遇而發(fā)起的示威游行。然而,這次運動很快蔓延到全國各地,成為了一次全國性的反帝愛國運動。五卅運動對于中國人民的覺醒和反抗意識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五卅運動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反對不平等待遇、抗議壓迫、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五卅運動的名稱來源于發(fā)生在1925年5月30日的上海學生示威游行。當時,一群學生和工人因為反對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不平等待遇,走上了街頭,要求改善勞工待遇和民族獨立。這次示威活動最終演變成了一場全國性的抗議運動,被稱為五卅運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五卅運動的成語結構為“五卅+運動”,表示特定的歷史事件或群眾運動。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五卅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愛國運動。
2. 他們參加了五卅運動,為了爭取民族獨立而奮斗。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五卅”與“運動”聯(lián)系起來記憶這個成語。同時,了解五卅運動的具體歷史背景和意義,可以幫助記憶和理解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五卅運動的歷史背景、影響和意義,了解這次運動對中國近代史的影響。還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反帝愛國運動,如“五四運動”和“抗日戰(zhàn)爭”。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歷史課上學習了五卅運動,知道了中國人民為了爭取民族獨立而奮斗的故事。
2. 初中生:五卅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群眾運動,對中國人民的覺醒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3. 高中生:五卅運動是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不平等待遇而發(fā)起的一次愛國運動,對于中國近代史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