痲痹不仁
成語(Idiom):痲痹不仁
發音(Pronunciation):má bì bù ré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體部位失去知覺或失去感覺靈敏,也比喻人對外界事物麻木不仁,沒有感覺或反應。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痲痹不仁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體部位或人的心理狀態。在生理上,痲痹不仁表示失去了感覺或知覺,比如手腳痲痹不仁,意味著手腳失去了靈敏的感覺。而在心理上,痲痹不仁表示人對外界事物麻木不仁,缺乏感受和反應,如冷漠、無動于衷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人對于某件事情或某種感受缺乏反應和敏感度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對他人的痛苦或困境漠不關心,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對美好事物的冷漠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痲痹不仁的起源,有一個古代的故事。相傳,有一個叫做楊修的人,他的手腳因為長期騎馬而痲痹了。有一天,楊修去看望他的朋友,朋友的母親正在縫紉,但是她的針扎到了手指上,卻沒有感覺到痛苦。楊修看到了這一幕,感到非常驚訝和惋惜,他意識到自己的病癥是多么嚴重。從此,人們用“痲痹不仁”來形容人失去感覺或反應的狀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痲痹不仁是由三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痲”和“痹”都是形容詞,表示失去感覺或知覺;“不仁”是副詞加名詞的結構,表示沒有感受和反應。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別人的困境總是痲痹不仁,毫不關心。
2. 這個社會上有些人對于公益事業痲痹不仁,只顧自己的利益。
3. 老人的手腳已經痲痹不仁,走路都困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可以將“痲痹不仁”與手腳痲痹的形象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的手腳失去了感覺,無法動彈,就是痲痹不仁的狀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感覺或反應相關的成語,如“麻木不仁”、“無動于衷”等,來擴展對于這一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看到受傷的小狗,卻痲痹不仁地走開了。
2. 初中生:班上有些同學對于環境保護問題痲痹不仁,不知道應該怎么做。
3. 高中生:面對社會上的不公平現象,有些人痲痹不仁,只關心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