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脈
基本解釋
亦作“ 土脈 ”。語出《國語·周語上》:“農祥晨正,日月底于天廟,土乃脈發。” 韋昭 注:“脈,理也。”此謂土壤開凍松化,生氣勃發,如人身脈動。后以“土脈”泛指土壤。 唐 韓愈 《苦寒》詩:“雪霜頓銷釋,土脈膏且黏。” 宋 曾鞏 《諸寺觀祈雨文》:“春氣已中,農功方急,而膏澤未洽,土脈尚乾。” 元 翁合老 《春日田園雜興》詩:“土脈正融催觳觫,林陰微合聽鉤輈。” 清 唐甄 《潛書·性才》:“十月之間,陽雖存而不用,不能疏土脈,鼓萬物,謂之無陽。”
見“ 土脈 ”。
成語(Idiom):土脈(tǔ mài)
發音(Pronunciation):tǔ mà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鄉土的氣息和風味,也表示一個地方的傳統和文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土脈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一個地方的特色和風情。它指的是鄉村的氣息和風味,代表了一個地方的傳統和文化。土脈一詞中的“土”意味著土地和鄉村,而“脈”則表示血脈和傳承。通過土脈這個詞語,可以感受到一個地方獨特的風俗、民俗、建筑、飲食等方面的特色。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土脈一詞常用于描述一個地方的特色和文化。它可以用來形容鄉村的風景、傳統的手工藝、特色的美食等。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地方的人文氣息和歷史傳承。當你想要表達一個地方獨特的風情和特色時,可以使用土脈這個成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土脈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屈原是中國戰國時期的著名詩人和政治家,他在詩中寫道:“水有源,木有本,鄉有土脈,人有行。”這句詩意味著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土人情和文化傳承。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土脈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土”是第一個字,表示土地和鄉村,“脈”是第二個字,表示血脈和傳承。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小鎮保留著濃厚的土脈,吸引了很多游客前來觀光。
2. 這家餐館的菜品體現了當地的土脈和傳統風味。
3. 這幅畫展現了鄉村的土脈和生活場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土地”和“鄉村”相關的形象進行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鄉村風景,土地肥沃,田野四季豐收,鄉親們圍坐在一起,傳承著地方的文化和傳統。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憶土脈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一個地方的土脈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歷史書籍、文化雜志,或者親身去體驗當地的風俗和民俗活動。通過參觀博物館、民俗村等地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一個地方的土脈。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喜歡去爺爺奶奶家,那里有濃厚的土脈,我可以玩耍、采摘水果。
2. 初中生:我們學校周圍有很多歷史建筑,感受到了這個城市的土脈和文化。
3. 高中生:我喜歡到鄉村旅游,體驗不同地方的土脈和民風民俗。
4. 大學生:我在社區組織了一次文化節,展現了我們社區的土脈和傳統手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