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雞犬不寧
發音(Pronunciation):jī quǎn bù ní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局勢動蕩不安,人心惶惶。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雞犬不寧是指雞和狗都不得安寧,形容局勢動蕩不安,人心惶惶。這個成語主要用來形容社會動蕩、戰亂頻發、人心惶惶的情景。它傳達了一種局勢混亂、人心不安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形容戰亂、社會動蕩等場景。也可以用于形容某個地方或家庭的騷亂、紛爭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雞犬不寧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左傳·僖公二十五年》。當時齊國國君僖公因為其弟公子重耳的背叛而心生恐懼,他感到雞犬不寧,于是下令將雞和狗都殺掉,以消除心中的不安。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分別是雞(jī)、犬(quǎn)、不(bù)、寧(níng)。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地區戰亂頻發,雞犬不寧。
2. 他的家庭騷亂不斷,簡直是雞犬不寧。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戰亂的場景,雞和狗四處奔跑,不得安寧,人們惶惶不安的樣子。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類似意義的成語,如“風聲鶴唳”、“憂心如焚”等,以擴大詞匯量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昨天晚上下雨了,院子里的雞犬不寧,都沒法睡覺。
2. 初中生(14歲):聽說那個城市最近發生了暴亂,整個城市雞犬不寧。
3. 高中生(18歲):戰爭爆發后,整個國家雞犬不寧,人們生活在恐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