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協
基本解釋
謂完全得當。《書·康王之誥》:“惟新陟王,畢協賞罰,戡定厥功,用敷遺后人休,今王敬之哉!” 陳經 詳解:“畢協賞罰,言或賞或罰無不當理。” 漢 劉向 《說苑·政理》:“故誅賞不可以繆,誅賞繆,則善惡亂矣……《書》曰:‘畢協賞罰’,此之謂也。”
成語(Idiom):畢協
發音(Pronunciation):bì x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畢協指的是人們在共同的目標或利益下團結一致,合作協調。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畢協源自于《左傳·昭公二十七年》的記載。畢協原指在關鍵時刻,各方人士能夠團結一致,共同努力,以達到共同的目標。這個成語強調了合作的重要性,只有通過團結協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畢協常用于表達人們在共同的項目、任務或活動中需要團結合作的意義。例如,在團隊合作中,大家需要畢協,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好的結果。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畢協的故事起源于春秋時期的齊國。當時,齊國的國君昭公遭到了晉國的進攻,面臨著巨大的危機。昭公找到了國內的賢能之士畢公高,希望他能夠幫助自己度過難關。畢公高答應了昭公的請求,并成功地幫助齊國擊敗了晉國。這個故事表明了在團結協作下,即使面對困難,也能夠戰勝困難。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畢協由兩個字組成,畢和協。畢指的是完成,協指的是協助。兩個字結合在一起,表示共同努力,合作完成某項任務。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個項目中,我們需要畢協,共同努力,以取得好的成績。
2. 團隊的成功離不開大家的畢協合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畢協的發音“bì xié”與“必協”進行聯想,表示在某些情況下,團隊合作是必要的。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合作、團結相關的成語,如“同舟共濟”、“眾志成城”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需要畢協,一起完成這個任務。
2. 初中生:只有畢協合作,我們才能取得好的成績。
3. 高中生:在團隊合作中,畢協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4. 大學生:團隊的畢協合作是我們項目成功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