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選賢舉能
發音(Pronunciation):xuǎn xián jǔ né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選拔賢能,提拔有才干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選賢舉能是指在選拔人才時,要選擇有才干、有能力的人。這個成語強調了重用人才的重要性,認為只有選用有能力的人,才能發揮他們的才干,使國家、組織或團隊得到更好的發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選賢舉能常用于形容選拔人才、提拔有能力的人。可以用于工作場合、教育領域、政治組織等各個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選賢舉能這個成語來源于《左傳·襄公二十二年》。故事發生在魯國,當時魯國的公子重耳因為被貶為庶人而逃亡到晉國。重耳在晉國表現出了非凡的才干和領導能力,最終被晉國的君主接納為重臣。重耳后來回到魯國,成為魯國的君主,大力選拔賢能,使魯國得到了繁榮和發展。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只有選拔賢能,才能使國家興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選賢舉能是由三個詞組成的成語,分別是“選”、“賢”和“舉能”。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公司的人事選拔中,我們要始終堅持選賢舉能的原則。
2. 這個項目需要一個有能力的領導者來帶領,我們必須選賢舉能。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選賢舉能”記憶為“選擇賢能人才舉薦”,通過將成語的含義進行解構和組合,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和了解中國古代選拔人才的制度和方法,以及現代人才選拔的理念和方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老師說我們要選賢舉能的班干部,所以我要努力表現。
2. 初中生(13-15歲):學校要選拔優秀的學生代表,我希望能被選賢舉能。
3. 高中生(16-18歲):大學招生要選拔有才能的學生,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爭取被選賢舉能。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在工作中,我們要始終堅持選賢舉能的原則,提拔有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