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墓
基本解釋
掃墓。 宋 王溥 《唐會要·寒食拜埽》:“ 開元 二十年四月二十四日勅:‘寒食上墓,禮經無聞,近世相傳,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展孝思?宜許上墓。’” 明 張萱 《疑耀·上墓設烏飯》:“余里中上墓,皆以清明、重陽二節。獨清明上墓,必以烏飯。”
成語(Idiom):上墓
發音(Pronunciation):shàng m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犯錯誤或犯罪后,被追究責任或受到懲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上墓”源自民間傳說。相傳古代有一個村子里發生了一起兇殺案,兇手被抓住后被判刑,要被埋在墓地里。這個案件引起了村民們的廣泛關注,他們認為兇手應該受到應有的懲罰。因此,人們逐漸形成了“上墓”這個成語,用來形容犯罪者最終受到法律的制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一般用于形容犯罪行為者最終被追究責任或受到法律制裁的情況。也可以用于比喻其他形式的懲罰或責任追究。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上墓”的起源并沒有明確的文獻記載,它主要來自于民間傳說和口頭傳承。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名詞。其中,“上”表示進入或遭受,暗示犯罪者進入墓地受到懲罰,“墓”表示埋葬的地方,暗示犯罪者受到法律制裁。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貪官終于被抓住了,他遲早要上墓的。
2. 他故意犯錯,不久后就上了墓。
3. 不要以為你的罪行不會被發現,遲早你也會上墓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你可以想象一個犯罪者被抓住后被帶到墓地,受到法律制裁的情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相關的成語和詞語,例如“下獄”、“罪有應得”等,來擴大對于犯罪和法律制裁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偷了同學的鉛筆盒,最后上了墓。
2. 初中生(13-15歲):那個小偷被警察抓住后,他知道自己不久后就會上墓。
3. 高中生(16-18歲):他故意開車超速,最后因為交通事故上了墓。
4. 大學生及以上:那個腐敗官員最終被查處,他終于要上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