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忠
基本解釋
公平忠實;盡忠為公。《莊子·天地》:“吾謂 魯 君曰:‘必服恭儉,拔出公忠之屬而無阿私,民孰敢不輯!’” 成玄英 疏:“拔擢公平忠節之人。”《韓非子·三守》:“羣臣持祿養交,行私道而不效公忠,此謂明劫。”《后漢書·張酺傳》:“左中郎將 何敞 及言事者多訟 酺 公忠,帝亦雅重之。” 唐 高適 《酬裴員外以詩代書》詩:“ 樂毅 吾所憐,拔 齊 翻見猜; 荊卿 吾所悲,適 秦 不復迴。然諾多死地,公忠成禍胎。” 茅盾 《子夜》五:“他心里佩服 吳蓀甫 的調度真不錯,同時忍不住也來發表一些公忠愛國的意見。”
成語(Idiom):公忠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zhō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公正忠誠,忠心耿耿。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忠是指公正忠誠,堅守原則,不偏不倚。形容一個人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忠誠的態度。這個成語強調個人對事物的公正和忠誠,是一種道德和行為準則。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公忠這個成語常用于贊美和表揚那些堅守原則、忠誠正直的人。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面對困難和誘惑時,始終保持公正和忠誠的態度。也可以用來批評那些不忠不義、不公不正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忠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左傳》中的一則故事。公元前516年,魯國有位名叫公忠的大夫,他在任職期間,始終忠誠于國家和君主,處理公務公正無私。他的忠誠和正直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后人用他的名字來形容一個人的忠誠和公正。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忠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公”表示公正,指事物公平無私;“忠”表示忠誠,指對事物始終如一,不偏不倚。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工作中一直保持公忠的態度,受到了同事們的贊揚。
2. 這位領導在處理問題時非常公忠,不偏袒任何一方。
3. 他是一個公忠的朋友,無論何時都會幫助你。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公忠這個成語與忠誠和公正這兩個詞進行聯想,形成記憶鏈接。可以通過將成語與實際生活中的例子結合起來,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忠誠和公正相關的成語,如“忠臣義士”、“公正無私”等,以豐富自己的詞匯和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學習公忠的品德,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好孩子。
2. 初中生:老師教育我們要公忠于學習,不作弊,不抄襲。
3. 高中生:在面對誘惑時,我們應該保持公忠的態度,堅守原則。
4. 大學生: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應該以公忠的精神,為社會做出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