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癖
基本解釋
唐 初 王福疇 之子 勔 、 勮 、 勃 、 勸 等皆有文才, 福疇 嘗向 韓思彥 夸贊諸子, 思彥 戲曰:“ 武子 有馬癖,君有譽兒癖, 王 家癖何多邪?”事見《新唐書·文藝傳上·王勃》。后用為長輩喜愛稱譽子弟的典實。 金 元好問 《贈答劉御史云卿》詩之二:“初無 王 家癖,聲光自流聞。”
成語(Idiom):王家癖(wáng jiā pǐ)
發音(Pronunciation):wáng jiā p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某人對某種事物有著過度的熱愛或迷戀,甚至達到了病態的程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王家癖源于中國古代,最早出現在《后漢書·樂浪王子侯傳》。成語中的“王家”指的是樂浪王家,而“癖”表示病態的愛好。這個成語形容某人對某種事物有著過度的熱愛或迷戀,甚至到了病態的程度。這種病態的愛好常常會讓人失去理智,無法自拔。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某人對某種事物的過度迷戀,且無法自拔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對某種娛樂活動、收藏品、食物等有著無法控制的熱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王家癖最早出現在《后漢書·樂浪王子侯傳》。故事中,樂浪王子侯因為對鼓琴的熱愛而荒廢政事,甚至不顧國家大事。他整日只顧彈奏鼓琴,無法自拔。因此,后人將對某種事物的過度迷戀形容為“王家癖”。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 + 王家 + 癖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音樂有著王家癖,整天沉迷于彈琴,無法自拔。
2. 她對購物有著王家癖,每次看到喜歡的東西就無法抑制自己的購買欲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王家癖”聯想為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的過度迷戀,像是沉迷于自己的王國一樣。這樣的病態愛好讓人難以自拔。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成語有關的知識,比如成語的起源、類似成語的用法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他對畫畫有著王家癖,每天都要畫很多畫。
2. 初中生(13-15歲):她對舞蹈有著王家癖,每天都要練習很長時間。
3. 高中生(16-18歲):他對游戲有著王家癖,整天都沉迷于游戲中,影響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