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稅
漏稅(lòu shuì)
發音:lòu shuì
基本含義:指企業或個人故意或疏忽不繳納應交的稅款。
詳細解釋:漏稅是指企業或個人在納稅過程中,故意或疏忽不繳納應交的稅款。這種行為在法律上是違法的,會受到相應的法律制裁。漏稅行為不僅損害了國家的財政利益,也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使用場景:漏稅這個詞語常常出現在財經報道、法律案件以及相關的新聞報道中。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用它來描述某些企業或個人逃避納稅的行為。
故事起源:漏稅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稅收制度。在古代,稅收是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而漏稅則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古代的官員往往會利用職權之便,故意漏報或少報稅款,以便個人獲利。這種行為被視為不忠于國家,嚴重者會受到嚴厲的處罰。
成語結構:漏稅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漏”和“稅”兩個漢字組成。其中,“漏”的意思是“逃漏、遺漏”,而“稅”的意思是“征收的財政收入”。
例句:
1. 這家公司涉嫌漏稅數百萬元,已被稅務部門立案調查。
2. 他因為漏稅行為被判刑三年,并被罰款100萬元。
記憶技巧:可以通過與漏水類比來記憶這個成語。漏稅就像是水管中的漏洞,如果不及時修補,水就會不斷流失。同樣,如果企業或個人不繳納應交的稅款,就會損害國家的財政利益。
延伸學習:了解中國的稅收制度以及納稅的義務和責任,可以更好地理解漏稅的嚴重性和后果。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6-12歲):我爸爸說,如果有人故意漏稅,就是不守法的行為。
中學生(13-18歲):在經濟學課上,我們學到了漏稅對國家財政的影響。
大學生(19-22歲):我在實習的時候,發現了一家公司涉嫌漏稅的問題,我立即向上級報告了這個情況。
成年人(23歲及以上):我聽說有些富人通過漏稅來減少財產損失,這是違法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