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
基本解釋
◎ 無我 wúwǒ
[anatta;anatman] 佛教基本教義之一,斷言否認靈魂、本體或任何其他先于任何現象存在的永久的物質實體的存在
英文翻譯
1.Anatman; anatta
詳細解釋
(1).沒有自我;沒有我這個人。《宋書·謝莊傳》:“ 江東 無我,卿當獨秀。我若無卿,亦一時之杰也。”
(2).不抱一己之見;無私心,忘我。《關尹子·三極》:“圣人師萬物,惟圣人同物,所以無我。” 宋 蘇軾 《司馬溫公神道碑》:“二圣忘己,惟公是式;公亦無我,惟民是度。” 金 元好問 《四哀詩·李欽叔》:“文采是人知子重,交朋無我與君深。”
(3).佛教語。謂世界上不存在實體的自我,以諸法無我為根本義。 唐 王維 《能禪師碑》:“禪師默然受教,曾不起予。退省其私,迥超無我。” 唐 鮑溶 《贈僧戒休》詩:“風行露宿不知貧,明月為心又是身。欲問月中無我法,無人無我問何人?” 宋 蘇軾 《勝相院經藏記》:“苦空無我,無量妙義。”
成語(Idiom):無我
發音(Pronunciation):wú wǒ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不自私、不自利,不計較個人得失,將集體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無我是佛教術語,意為超越個人欲望和私利,舍棄自我,追求無私無我。在日常生活中,無我的含義是指不自私自利,無私無我地為他人和集體付出,不計較個人得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無我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一個人的為人處世的態度,強調個人應該以集體利益為重,不自私自利,關心他人,奉獻社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高尚品德和為人之道。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無我一詞最早源于佛教,是佛教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佛教強調超越個人欲望和私利,追求無私無我,以達到解脫和智慧的境界。后來,這個概念也被引申到日常生活中,成為一種描述為人處世態度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個無我奉獻的人,總是把別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 這個團隊的精神就是無我,大家都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無我”看作是“無(不)+ 我(自私自利)”,幫助記憶其含義為不自私自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有關佛教中的無我概念及其在修行中的意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要學會無我,為同學們著想。
2. 初中生(13-15歲):我們應該培養無我精神,為社會做貢獻。
3. 高中生(16-18歲):只有無我奉獻,才能成就偉大的事業。
4. 大學生(19-22歲):在志愿服務中,我們要以無我精神,幫助更多的人。
5. 成年人(23歲及以上):無我是一種高尚的品德,可以影響身邊的人,傳遞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