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枯
成語(Idiom):血枯(xuè kū)
發音(Pronunciation):xuè k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血液干涸,枯竭一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形容人或動物的血液流失殆盡,身體喪失生命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多用于形容人或物極度衰竭、喪失生機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的故事源自于《左傳》中的一則故事。故事中,晉國有一個叫做子陽的人,他非常虔誠地拜祭神靈,每次都將動物的血液倒入祭壇。有一天,子陽拜祭后,祭壇上的血液卻沒有流入地下,而是凝結在祭壇上。子陽十分驚恐,以為自己的血液枯竭了,于是跪在地上祈求神靈的寬恕。最后,神靈聽到了他的禱告,血液重新流動了,這個故事也就成為了“血枯”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因為長時間的工作疲勞,整個人看起來像是血枯一樣。
2. 經過長時間的戰斗,士兵們的體力都已經血枯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想象一個人或動物的血液流失殆盡,身體喪失生命力的形象來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血液有關的成語,如“血濃于水”、“血口噴人”等,以拓展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跑了那么長時間,累得像是血枯一樣。
2. 初中生:經過幾天的訓練,我的體力幾乎血枯了。
3. 高中生:考試前,他為了復習幾乎血枯了,但最終取得了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