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民
成語(Idiom):草民(cǎo mín)
發音(Pronunciation):cǎo mí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平民百姓,也指社會底層的人群。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草民一詞源于古代,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十二年》:“昔者晉國有草民,賦稅重,逃亡,以至于此?!辈菝裰傅氖菚x國的平民百姓,他們因為賦稅過重而逃亡到其他地方。后來,草民一詞被廣泛用來指代社會底層的人群,特指生活貧困,地位低下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草民一詞通常用于描述社會底層的人群,強調他們的貧困、低下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狀態??梢杂糜谥S刺社會不公,批評社會不平等現象,或者描述某些人生活困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草民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十二年》,后來被廣泛運用于文學作品和口語中,成為一個常用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草民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草”表示草木,第二個字“民”表示人民。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社會需要關注草民的生活狀況,努力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
2. 雖然他出身草民,但他通過努力學習,最終成為了一名成功的企業家。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
1. 草民的“草”字可以讓你聯想到生活在草地上的人,也就是貧窮的人。
2. “民”字可以讓你聯想到人民,也就是社會底層的人群。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了解中國社會的階層分布和社會問題。
2. 學習其他與社會底層相關的成語,如“黔首(qián shǒu)”、“黎民百姓(lí mín bǎi xìng)”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應該關心貧困地區的草民,幫助他們改善生活條件。
2. 初中生:在社會上,我們不能忽視草民的權益,要努力為他們爭取更好的生活條件。
3. 高中生:草民這個詞語反映了社會的不平等現象,我們應該努力改善社會的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