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來
基本解釋
(1).不知所自來。《鹖冠子·天權》:“夫德知事之所成,成之所得,而后曰我能成之。成無為,得無來。”
(2).猶言無一來者。 晉 丘道護 《道士支曇諦誄》:“渟心獨得,標想千仞。虛以應物,無來不順。”
(3).沒有到來。 宋 蘇軾 《聞辯才法師復歸上天竺以詩戲問》:“昔年本不住,今者亦無來。此語竟非是,且食白楊梅。”
成語(Idiom):無來
發音(Pronunciation):wú lá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沒有來源,沒有根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表示某事物或某種說法沒有根據、沒有來源,缺乏證據支持。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人的言論或行為毫無根據。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口語和書面語中,用來批評或質疑某人的觀點、言論或行為是否有根據。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無來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淮南子·說林訓》這部古代典籍中。故事講述了一個人在山上看到一只鹿,當他下山告訴別人時,他說:“我剛才在山上看到一只鹿。”別人問他:“鹿是從哪里來的?”他回答:“無來。”表示他不知道鹿是從哪里來的,沒有看到鹿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無來是一個由“無”和“來”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無”表示沒有,沒有的意思,而“來”表示來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觀點完全無來,毫無根據。
2. 這個傳聞無來,不可信。
3. 他的言論無來,毫無道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無來”這個成語與一個沒有根據的事情聯系起來,例如想象一個人在山上看到一只鹿,但不知道鹿是從哪里來的,就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例如“無中生有”、“無稽之談”等,了解它們的用法和故事起源,豐富自己的詞匯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我畫了一只小狗,但是老師說它無來,因為小狗沒有長尾巴。
2. 小學生:我告訴同學們我見過一只外星人,但是他們都說這是無來的,因為我沒有證據。
3. 初中生:他的理論沒有任何證據支持,完全是無來的。
4. 高中生:這篇文章的觀點毫無根據,可以說是無來之論。
5. 大學生:他的演講缺乏事實依據,可以說是無來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