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牧
成語(Idiom):荊牧(jīng mù)
發音(Pronunciation):jīng m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無人居住的荒涼之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荊牧,荊,指中國古代的一種植物,也泛指荒涼之地;牧,指放牧。荊牧原本是指無人居住的荒涼之地,后來引申為人煙稀少、草木茂盛的地方。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荊牧常用于形容荒涼、人跡罕至的地方,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地方的環境荒蕪、人煙稀少。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荊牧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記載了一個關于晉國大夫荀息的故事。荀息在晉國官場受到排擠,感到非常失望和沮喪,于是離開了都城,去了一個荒涼的地方居住。后來,他在那個荒涼之地過上了清靜自在的生活,成為了一個隱士。因此,人們用“荊牧”來形容無人居住的荒涼之地。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荊牧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片山區真是個荊牧,連個人影都見不到。
2. 這個小島位于海的中心,是一個荊牧之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荊”字的荒涼和“牧”字的放牧來記憶。想象一個無人居住的草木茂盛的地方,就是一個荊牧。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荒涼、人跡罕至相關的成語,如“人跡罕至”、“人煙稀少”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個廢棄的工廠真像一個荊牧,里面荒蕪得連小動物都沒有。
2. 初中生:我們去了一個人煙稀少的山區,那里真是個荊牧,一片草木茂盛。
3. 高中生:我喜歡去荊牧之地,遠離喧囂,享受大自然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