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轍
基本解釋
◎ 十三轍 shísānzhé
[a folk art form] 指皮黃、鼓兒詞等戲劇曲藝中押韻的十三個大類,就是:中東、江陽、衣期、姑蘇、懷來、灰堆、人辰、言前、梭波、麻沙、乜邪、遙迢、由求
詳細解釋
指皮簧、鼓詞等戲劇曲藝所用的十三個韻類,亦稱十三道轍。即中東(中冬)、江陽、衣期(一七)、姑蘇、懷來、灰堆、人辰(壬辰)、言前(檐前)、梭波(梭潑)、麻沙(發花)、乜邪(迭雪)、遙迢(遙條)、由求(油求)。
成語(Idiom):十三轍
發音(Pronunciation):shí sān zh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的言語或行為有錯誤、有矛盾。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十三轍是由“十三”和“轍”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十三”表示數量,意味著很多、許多。而“轍”是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跡,引申為行為、言語的痕跡。因此,“十三轍”形容一個人的言行有很多錯誤、矛盾之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的言行不一致、自相矛盾的情況。可以用來批評某人言辭不當、不符合邏輯、缺乏一致性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十三轍”的具體故事起源尚無明確記載。但從成語的構成來看,“十三轍”是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用以形容一個人的言行矛盾錯誤,引起他人的不滿和批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十三轍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說辭十三轍,根本就不值得相信。
2. 她的行為十三轍,說一套做一套,讓人無法信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十三轍”與一個人同時說和做相矛盾的事情聯系起來,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言行矛盾相關的成語,如“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說他喜歡吃蔬菜,但他卻總是偷偷吃零食,真是十三轍。
2. 初中生:老師講的課和他的筆記上寫的完全不一樣,真是十三轍。
3. 高中生:政治家的言行總是十三轍,讓人難以信任。
4. 大學生:他在論文中提出的觀點與他在講座上的發言相矛盾,真是十三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