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例
成語(Idiom):格例(gé lì)
發音(Pronunciation):gé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格例指的是標準、規范的榜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格例源自《左傳·昭公二十一年》:“昔者齊桓公為仁,以仁伐。伐而不降,其為仁也,不亦難乎?且夫仁者,不可降也。夫格者,不可例也。”格例的意思是指標準、規范。成語中的“格”是指規矩、法度,而“例”則是指榜樣、樣板。格例強調遵守規范、以榜樣為標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格例常用于形容一個人或事物符合規范、成為榜樣,也可以用來要求他人遵守規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格例的故事起源于春秋時期的齊國。當時,齊桓公以仁德治國,以仁伐。他在作戰中,不降服敵人,但仍能保持仁德的原則。因此,人們稱他為“格例”,以示他是一個符合規范、成為榜樣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格例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工作中一直遵守著格例,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員工。
2. 這個學生在學習上很努力,成績一直都很好,是我們班的格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一條規矩的線上,代表著他符合規范、成為榜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了解更多與格例相關的成語,如“典范”、“楷模”等。
2. 閱讀相關的古代典籍,了解古人對于格例的重視。
3. 在實際生活中,注意觀察身邊的人和事,找到身邊的格例,并思考如何自己成為一個格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班級里一直遵守格例,是我們班的榜樣。
2. 初中生:我們應該向優秀的學長學姐學習,他們是我們學校的格例。
3. 高中生:作為學生,我們應該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成為校園里的格例。
4. 大學生:大學生應該有積極向上的精神,成為社會的格例。
5. 成年人:作為家長,我們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格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