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逆
基本解釋
(1).指逆天、逆地、逆人三大罪。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檄移》:“觀 隗囂 之檄亡 新 ,布其三逆,文不雕飾,而辭切事明。”參閱《后漢書·隗囂傳》。
(2).佛教語。指惡比丘 提婆 所犯五逆中的三大罪,即破和合僧(破壞寺廟僧眾秩序)、傷佛、殺比丘尼。 隋 智顗 《法華夕句》卷八下:“若作三逆,教王、毒爪并害佛攝。”
(3).指 吳三桂 、 耿精忠 、 尚之信 。 清 初,三人曾相繼起兵反叛。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滿族士兵》:“國初自定中原后,復遭三逆之亂。”
成語(Idiom):三逆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n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逆天行事、違背道義、不順從常理的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逆是由“三”和“逆”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三”表示數量,意味著多次;“逆”表示違背、背離。三逆指的是多次違背道義、不順從常理的行為,是對邪惡行為的形象描述。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逆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那些背離道德、違背倫理、不順從常規的行為。可以用來批評那些不講道理、不守規矩的人,或者形容某個事件或行為違背常理、違背公眾利益。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三逆的故事并不多見,但有一種說法是源于中國古代的傳說故事《紅樓夢》中的一個情節。故事中,賈母發現賈寶玉三次違反規定,不聽勸告,因此用了“三逆”這個成語來形容他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逆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形式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行為真是三逆,完全不顧及他人的感受。
2. 這個決定違背了常理,簡直是三逆行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使用聯想記憶的方法來記憶“三逆”。例如,可以將“三逆”與違背常理、背離道義的行為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形象鮮明的聯想圖像,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三逆”相關的成語,如“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以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和道德倫理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行為真是三逆,老師一直在教我們要守規矩。
2. 初中生:那個學生從小就調皮搗蛋,經常做一些三逆的事情。
3. 高中生:我們應該堅守道德準則,不要做出三逆的行為,以免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