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
基本解釋
(1).不說。《書·說命上》:“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稟令。” 晉 孫綽 《天臺山賦》:“恣語樂以終日,等寂默於不言。” 唐 韓愈 《秋懷詩》之九:“空堂黃昏暮,我坐默不言。”
(2).不依靠語言。謂以德政感化人民。《老子》:“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管子·心術上》:“故必知不言無為之事,然后知道之紀。”《南史·王儉傳》:“所以得厝私懷,實由稟明公不言之化。”
(3).不料。 唐 宋之問 《桂陽三日述懷》詩:“愚謂嬉游長似昔,不言流寓歘成今。”
成語(Idiom):不言
發音(Pronunciation):bù y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不說話,保持沉默。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言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表示保持沉默,不說話。它強調了在某些情況下,沉默比說話更加明智和恰當。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言多用于談論人們在特定情況下選擇沉默的行為。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聰明、智慧或謹慎,因為他們懂得在適當的時候保持沉默。例如,在爭論或爭執時,保持沉默可以避免沖突的升級,也可以避免說出令人后悔的話。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韓非子列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戰國時期,韓非子到趙國擔任重要職務。有一次,他在趙國內的宴會上,酒足飯飽后,大家開始爭論政治。韓非子看到大家都激動地爭辯,但他保持沉默,不發表任何意見。趙國國君覺得奇怪,問他為什么不言不語。韓非子回答說:“臣以為這是一個爭論無用的場合,所以保持沉默。”這個故事中的情節,表達了保持沉默的智慧。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不”和“言”兩個字組成,形式上簡潔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面對難題時,有時候保持不言是最好的選擇。
2. 他被問及一些敏感問題,但他選擇了不言。
3. 老師問學生為什么沒有交作業,學生只是不言不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不”和“言”兩個字分別與“不說話”和“沉默”聯系起來,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沉默、聰明、智慧等主題相關的成語,如“默不作聲”、“智者寡言”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考試時遇到了難題,但我選擇了不言,認真思考后才找到了答案。
2. 初中生:當我看到同學被欺負時,我不言不語,但我會去找老師幫助他們。
3. 高中生:在班級討論時,我看到同學們意見紛紛,我選擇了不言,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