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傳
基本解釋
對詞語、文句的解說。《書序》:“承詔為五十九篇作傳,於是遂研精覃思,博考經籍,採摭羣言,以立訓傳。” 孔穎達 疏:“帝令注解,故云承詔為五十九篇作傳。以注者多言曰傳,傳者,傳通故也。” 宋 呂陶 《長樂馮先生墓志銘》:“退而講學誨人,每正席橫經,演明大旨,凡訓傳之殊騁,及其膚説,則判別是否,歸于至當,學者多信嚮之。” 元 王惲 《二十四大儒贊·毛萇封樂壽伯》:“溫溫 樂壽 , 漢 初名家,訓傳首出,遂正而葩。”
成語(Idiom):訓傳(xùn chuán)
發音(Pronunciation):xùn chu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傳承和宣傳正統的學問或道德觀念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訓傳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訓”意為教導、教誨,指傳授知識和道德;“傳”意為傳承、宣傳,指將知識和道德傳遞給后代。因此,“訓傳”指的是教導和傳承正統的學問或道德觀念。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訓傳常用于描述教育、文化傳承等領域。可以用于表達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傳承,以及對于教育的重要性的強調。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訓傳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禮記·學記》中,成語的具體故事起源已不可考。但從成語的含義來看,它是中國古代重視教育和文化傳承的體現。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作為一名教師,我要努力讓學生明白訓傳的重要性。
2. 學校開設了訓傳課程,讓學生學習傳統文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這個成語:
1. 將“訓傳”這個成語切分為兩個部分,分別記憶其含義。
2. 將成語與教育、文化傳承等相關的場景聯系起來,形成圖像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教育、文化傳承相關的成語,如“師道”、“學富五車”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要學好文化知識,這就是訓傳的一種方式。
2. 初中生:學習傳統文化是我們對于訓傳的一種貢獻。
3. 高中生:只有通過訓傳,我們才能真正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