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事
成語(Idiom):食言不信(shí yán bù xìn)
發音(Pronunciation):shí yán bù xì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言而無信,不守信用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食言不信是由“食”和“言”組成的成語。其中,“食”指吃東西,“言”指言語。食言不信形容一個人說話不算數,不守信用,不誠實可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不守信用,言而無信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戰國時期,齊國有位官員叫孟嘗君,他是個聰明能干的人,深得君王信任。有一次,齊國遭到攻擊,孟嘗君向君王保證一定能打敗敵人,但最后卻沒有兌現承諾,齊國戰敗。從此,人們用“食言不信”來形容不守信用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答應過我會幫忙的,但他卻食言不信,一點也沒幫上忙。
2. 這個商家常常食言不信,不要輕易相信他的承諾。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成一個人在吃飯的時候說了一些話,但是后來卻沒有兌現自己的承諾,不守信用。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誠信、守信有關的成語,如言而無信、信口開河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朋友答應我一起去玩,但她食言不信,沒有來。
2. 初中生:老師答應我們放學早走,但他食言不信,還是按時放學。
3. 高中生:這個政客在競選時許下了很多承諾,但他食言不信,沒有兌現。
4. 大學生:這個公司的老板常常食言不信,員工都不信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