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霜
基本解釋
[釋義]
(名)比喻旅途上或生活中所經歷的艱難困苦。
[構成]
并列式:風+霜
[例句]
飽經風霜。(作賓語)
英文翻譯
1.wind and frost -- hardships of a journey or of one's life
詳細解釋
◎ 風霜 fēngshuāng
(1) [wind frost]∶在有冷空氣吹來的地區出現的一種氣霜
(2) [hardships]∶比喻旅途上或生活中所經歷的艱難困苦
久經風霜
(1).風和霜。《后漢書·盧植傳論》:“風霜以別草木之性,危亂而見貞良之節。” 唐 杜審言 《贈蘇味道》詩:“雨雪關山暗,風霜草木稀。” 陳毅 《冬夜雜詠·秋菊》:“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
(2).比喻艱難辛苦。《北齊書·文襄帝紀》:“犯危履難,豈避風霜。”《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一:“隨行兩個家人,一個叫做 王恩 ,一個叫做 王惠 。多是經歷風霜、慣走江湖的人。” 楊朔 《香山紅葉》:“但是從你臉上密密的紋路里,猜得出你是個久經風霜的人。”
(3).比喻峻厲嚴肅的內容。《西京雜記》卷三:“ 淮南王 安 著《鴻烈》二十一篇……自云:‘字中皆挾風霜。’”《南齊書·崔祖思傳》:“故以教化比雨露,名法方風霜。”
(4).比喻高潔堅貞的節操。《晉書·列女傳贊》:“操潔風霜,譽流邦國。” 南朝 梁 劉孝標 《辯命論》:“故 季路 學於 仲尼 ,厲風霜之節。” 清 姚鼐 《旌表貞節大姐六十壽序》:“吾嘗閲 歸熙甫 作 顧文康 之女壽序,言其家隆盛,能以艷陽桃李之年,而有冰雪風霜之操。”
(5).比喻變遷的歲月。 漢 枚乘 《忘憂館柳賦》:“弱絲清管,與風霜而共雕。” 唐 沉佺期 《游少林寺》詩:“雁塔風霜古,龍池歲月深。” 宋 林逋 《洞霄宮》詩:“風霜 唐 碣久,草木 漢 祠空。” 明 梅鼎祚 《玉合記·賜完》:“故人相向,還憶別幾度風霜。”《東北人民抗日詩詞選·追悼馮志剛同志》:“國土淪喪,人命草菅苦備嘗;八載風霜, 黑水 波濤如淚漿。”
(6).指御史之職。 唐 杜甫 《入衡州》詩:“扶顛待柱石,獨坐飛風霜。” 仇兆鰲 注引 趙汸 曰:“風霜,御史之任。”《文獻通考·職官五三》:“御史臺, 龍朔 二年改為憲臺,門北闢,主陰殺也,故御史為風霜之任。彈糾不法,百寮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 明 沉鯨 《雙珠記·與珠覓珠》:“楓陛新瞻天仗,蘭臺入手風霜。”
成語(Idiom):風霜
發音(Pronunciation):fēng shu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經受了風吹和霜打的磨礪,比喻經歷了艱苦困苦的磨礪,鍛煉出堅強的意志和品質。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風霜是由“風”和“霜”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它的基本含義是指人經受了風吹和霜打的磨礪。風和霜都是自然界的元素,它們代表著嚴寒和困苦。人經歷了風吹和霜打的磨礪,意味著經歷了艱苦困苦的磨礪,鍛煉出堅強的意志和品質。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經歷了艱難困苦,歷經磨難,鍛煉出堅強品質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生活經歷、工作歷程或者學習歷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晉書·王羲之傳》中的一段故事。據說,王羲之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他年輕時曾經歷了很多困苦和磨難,但他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書法,最終成為了一代宗師。他的一位朋友在看到他的作品后說:“你的字就像是經歷了風吹和霜打一樣,堅韌而有力。”后來,人們就用“風霜”來形容經歷了困苦磨礪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風霜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經歷了風霜,才成為今天這樣堅強的人。
2. 只有經歷了風霜的人,才能真正理解生活的苦與樂。
3. 風霜鍛煉了他的意志,使他成為了一個堅強的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風”和“霜”這兩個詞與艱苦困苦的經歷聯系起來,形象地想象一個人經受了風吹和霜打的磨礪,鍛煉出堅強的意志和品質。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風和霜相關的成語,如“風雨同舟”、“霜寒無恙”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經歷了很多風霜,才學會了堅持不懈地學習。
2. 初中生:他經受了許多風霜,但仍然堅持追求自己的夢想。
3. 高中生:只有經歷了風霜,才能真正成長為一個堅強的人。
4. 大學生:大學生活充滿了風霜,但我相信通過努力,我能夠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