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散
基本解釋
發放,散發。 宋 蘇轍 《乞賑救淮南饑民狀》:“竊見頃立義倉,至今已將十年,所聚糧斛,數目甚多。每遇災傷,未嘗支散一粒,民情深所不悅。” 元 無名氏 《貨郎旦》第一折:“只怕你飛花兒支散養家錢,旋風兒推轉團圓磨。”《三國演義》第十七回:“ 操 軍相距月餘,糧食將盡,致書於 孫策 ,借得糧米十萬斛,不敷支散。”
成語(Idiom):支散
發音(Pronunciation):zhī s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支散指事物分散、散亂,沒有組織或秩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支散形容事物分散開來,沒有集中或組織起來的狀態。支散常用來形容人或事物的松散、無序、不集中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支散常用于描述人群、團隊、組織或事物的分散、散亂、無序的狀態。可以用來形容管理混亂、組織松散、目標不明確的團隊或組織。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支散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雜傳》中,原文是“支散不聚”。支散的意思是分散,不聚集起來。在古代,支散常用來形容軍隊或人群的分散狀態,表示軍隊或人群沒有集結起來,沒有統一行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支散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沒有特別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團隊管理混亂,工作一直支散著進行。
2. 會議后,大家的注意力逐漸支散,無法集中在工作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支散的發音“散”,想象一堆東西被扔到空中,然后散落到地上,形成支散的狀態。這樣的形象聯想可以幫助記憶支散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支散相關的成語,如支離破碎、支支吾吾等,可以幫助擴展對支散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課間休息時間,同學們支散地玩耍。
2. 初中生:放學后,學生們支散地離開校園。
3. 高中生:學習氛圍不濃厚,同學們學習態度支散。
4. 大學生:社團組織管理不善,成員們行動支散。
5. 成年人:公司內部管理松散,員工的工作效率也支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