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典
基本解釋
用行賄手段,托請他人疏通照顧。 明 馮惟敏 《端正好·呂純陽三界一覽》套曲:“有錢的快送來,無錢的且莫慌,尋條出路翻供狀,偷與我金銀橋上磚一塊,水火爐邊油兩缸,殘柴剩炭中燒炕。若無有這般打典,脫與我一件衣裳。”
成語(Idiom):打典
發音(Pronunciation):dǎ di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揭露、揭發某人的錯誤或罪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打典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打”表示揭露、揭發,第二個字“典”表示錯誤或罪行。打典的基本含義是指揭發某人的錯誤或罪行,使其受到懲罰或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打典通常用于形容揭露某人的錯誤或罪行的行為。它可以用于描述社會公正的行為,也可以用于批評某人的不道德行為。在正式場合或嚴肅的討論中,人們可以使用打典來表達對不正當行為的譴責和揭發。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打典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法律制度。在古代,為了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官員們會組織一些巡查員來巡查民間的行為,發現和揭發違法行為。這些巡查員被稱為“打典人”,他們的任務就是揭露和打擊那些犯罪行為。因此,打典這個成語就形成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打典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勇敢地打典了那個腐敗官員的罪行。
2. 媒體經常打典那些不法商人的不良行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打典”與揭發、揭露的意思聯系起來進行記憶。想象一個人用力地打開一本書,將里面的錯誤和罪行揭露出來,這樣就能夠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古代法律制度和官員的知識,可以幫助更好地理解打典這個成語的起源和使用場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要勇敢揭發欺凌行為,我們要打典那些欺凌同學的人。
2. 初中生:作為班級的紀律委員,我要負責打典那些違反紀律的同學。
3. 高中生:社會上有很多不法行為,我們應該積極參與打典,維護社會的公正和正義。
4. 大學生:作為公民,我們有責任揭發腐敗行為,打典那些貪官污吏。
5. 成人:每個人都應該有勇氣打典,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和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