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弋
基本解釋
畢為捕獸所用之網,弋為射鳥所用的系繩之箭。泛指打獵活動。《詩·齊風·盧令序》:“ 襄公 好田獵畢弋,而不脩民事,百姓苦之。” 鄭玄 箋:“畢,噣也;弋,繳射也。”《西京雜記》卷六:“ 廣川王 去疾 ,好聚無賴少年,游獵畢弋無度。” 宋 郭彖 《睽車志》卷一:“ 支提 長老 善秀 ,言其鄉里有人以田獵畢弋為業者。” 郭沫若 《黃山之歌》:“想是畏人施畢弋,應加保護莫毀摧。”
成語(Idiom):畢弋
發音(Pronunciation):bì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行為或言語極為剛正不阿,毫不妥協。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畢弋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畢指箭矢射中目標,弋指射箭。畢弋形容人的行為或言語像射箭一樣,直指目標,毫不妥協,極為剛正不阿。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畢弋一詞常用于形容人的品行或行為,通常用于褒義,表示對一個人堅持正義、不屈不撓的行為給予贊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畢弋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三年》中,故事講述了春秋時期晉國的一位官員畢公高,他不畏強權,堅持正義,多次上書君王,直言不諱。后來,畢公高被貶為鄉宦,但他仍然堅守原則,不為權勢所動。畢公高的行為被后人稱為“畢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面對困難時畢弋不屈,堅持到底。
2. 這位領導畢弋正直,對待工作充滿熱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畢弋”聯想為弓箭,箭射中目標即為畢弋,表示堅持正義不阿。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意義的成語,如“剛正不阿”、“堅持不懈”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在游戲中畢弋向前,終于通關了。
中學生:我們應該畢弋正義,不做任何違法的事情。
大學生:面對困難,我們要畢弋勇往直前,不畏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