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庠
基本解釋
學校。 宋 范仲淹 《上時相議制舉書》:“今文庠不振,師道欠缺。”
成語(Idiom):文庠(wén xiáng)
發(fā)音(Pronunciation):wén xiá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學校、書院等教育機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文庠是由“文”和“庠”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文”指文化、學問,“庠”指學校、書院。文庠指的是教育機構,特指古代的學校和書院。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可以用于描述教育機構的存在和作用,也可以用于討論學習和教育相關的話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最早出現(xiàn)在《尚書·大禹謨》中,成語的故事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傳說中的大禹治水時期。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文庠,成為教育的典范。后來,文庠成為了學校和書院的代稱。
成語結(jié)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文庠是一個雙音節(jié)的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所學校是一所歷史悠久的文庠,培養(yǎng)了許多優(yōu)秀的人才。
2. 他在文庠中學習了很多知識,為以后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文庠”與“學校”、“書院”等教育機構聯(lián)系起來,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古代教育機構的知識,以及古代學習和教育的文化背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每天都要去文庠學習,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
2. 初中生:這所文庠培養(yǎng)了很多優(yōu)秀的學生,他們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3. 高中生:我希望能夠考上一所名牌文庠,接受更好的教育。
4. 大學生:我在文庠里度過了美好的大學時光,結(jié)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5. 成年人:教育是社會進步的基石,我們應該重視文庠的建設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