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納使
獻納使(xiàn nà shǐ)
發音:xiàn nà shǐ
基本含義:指被派遣去獻納的使者。
詳細解釋:獻納使是指被派遣去向外國或外地獻納的使者。獻納使一般是國家或地方政府派遣的代表,負責向上級政權或其他國家獻納貢品或稅收。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獻納使的身份和任務。
使用場景:獻納使這個成語多用于形容被派遣去獻納的使者,也可以用于形容其他被派遣或委托執行特定任務的人。在現代社會中,可以用于形容被派遣去外地或國外執行任務的工作人員。
故事起源:獻納使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各個國家或地方政權會派遣使者去向上級政權或其他國家獻納貢品或稅收。這些使者被稱為獻納使,他們的任務是代表自己的國家或地方政府,向上級政權或其他國家獻納。因此,獻納使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這種身份和任務。
成語結構:獻納使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每個漢字都有自己的含義,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新的意義。
例句:
1. 他被任命為獻納使,負責向外地獻納。
2. 這位獻納使將會帶著我們的禮物去見上級政府。
記憶技巧:可以將獻納使的發音與“閑那是”進行聯想,想象一個人閑著沒事,突然接到任務被派去獻納,因此成為了獻納使。這樣的聯想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發音和含義。
延伸學習: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古代的獻納制度,了解不同朝代的獻納方式和獻納使的角色。也可以學習其他與政府和外交相關的成語,擴展自己的詞匯量和文化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今天在歷史課上學到了獻納使這個詞語,它是指被派去獻納的使者。
2. 初中生:在古代,獻納使是負責向上級政權或其他國家獻納的代表。
3. 高中生:獻納使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被派遣去外地或國外執行任務的工作人員。
4. 大學生:在中國古代,獻納使是負責向上級政權或其他國家獻納貢品或稅收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