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筆
成語(Idiom):散筆
發音(Pronunciation):sàn b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寫字時筆法潦草,字跡散亂。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散筆是用來形容書法或字跡潦草、行筆不規范的情況。一般來說,書法要求字跡工整,筆畫連貫,而散筆則是相反的情況,字跡呈現出散亂、不規則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散筆一詞多用于書法或字跡評價,用來形容寫字潦草的情況。在日常生活中,當表達對他人書法不好或字跡難以辨認時,可以使用散筆來形容。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散筆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據說唐朝有一位書法家名叫顏真卿,他的書法非常潦草。有一次,顏真卿寫了一篇文章,但是字跡非常散亂,很難辨認。當時有人看到后就說:“這篇文章真是散筆!”從此,散筆就成為了形容書法潦草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散筆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散”和“筆”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字寫得很散筆,幾乎看不清楚。
2. 這篇作文字跡散亂,像是散筆一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散筆這個成語,將“散”字和“筆”字聯想起來,想象一支筆寫字的時候,筆尖散亂地飛舞在紙上,形成了散亂的字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書法感興趣,可以學習一些書法基礎知識,提高自己的字跡和書寫能力。此外,還可以學習其他與書法相關的成語,如“行云流水”、“墨守成規”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字寫得很散筆,老師經常批評我。
2. 初中生:他的書法很差,字跡總是散筆一樣。
3. 高中生:這篇作文字跡散亂,像是散筆寫的。
4. 大學生:他的書法水平很高,絕對不會寫出散筆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