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明
基本解釋
(1).上下四方神明之象。木制,方四尺,設六色六玉。古代諸侯朝見天子、會盟或天子祭祀時所置。《儀禮·覲禮》:“諸侯覲于天子,為宮方三百步,四門,壇十有二尋,深四尺,加方明于其上。方明者,木也,方四尺。設六色,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玄,下黃。設六玉,上圭,下璧,南方璋,西方琥,北方璜,東方圭。” 鄭玄 注:“方明者,上下四方神明之象也。” 賈公彥 疏:“謂合木為上下四方,故名方;此則神明之象,故名明。此 鄭 解得名方明神之義也。” 胡培翚 正義:“方明,以方四尺之木為之,上下四方,共有六面。設六色者,每面各設一色,以象其神。設六玉者,每面各設一玉,以為之飾。”《漢書·律歷志下》:“ 商 十二月乙丑朔旦冬至,故《書序》曰:‘ 成湯 既沒, 太甲 元年,使 伊尹 作《伊訓》。’《伊訓》篇曰:‘惟 太甲 元年十有二月乙丑朔, 伊尹 祀于先王,誕資有牧方明。’言雖有 成湯 、 太丁 、 外丙 之服,以冬至越茀祀先王于方明以配上帝,是朔旦冬至之歲也。”
(2).傳說中人名。
成語(Idiom):方明
發音(Pronunciation):fāng mí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道路明亮,光明正大。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方明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方指正直、光明正大,明指明亮、光明。方明表示道路明亮,指的是行為正直,光明正大,沒有任何隱瞞或欺騙。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方明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的品行或行為正直,光明正大,沒有任何不良動機或目的。也可以用來表達對一個人的贊賞和認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方明的故事起源于《史記·魏公子列傳》中的一個故事。相傳戰國時期,魏國有個公子名叫魏斯,他在魏國府中的一次升遷面試中,被考官問到:“你在黑暗中能夠不動聲色地行走嗎?”魏斯回答道:“在黑暗中行走,我會點一根明亮的蠟燭,讓道路變得明亮。”這個回答顯示出魏斯的正直和光明正大的品質,因此形成了成語方明。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方明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形容詞“方”和形容詞“明”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品行方明,深受大家的尊重和喜愛。
2. 作為一名公務員,我們要做到方明廉潔,為人民服務。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方向明確”相聯想來記憶方明的含義。方向明確表示目標清晰,一路明亮,與方明的含義相近。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詞語“方明”相關的成語,如“方興未艾”、“明目張膽”等,可以進一步豐富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要做一個方明的人,不撒謊,不作弊。
2. 初中生:老師教育我們要做到方明正大,不做違法的事情。
3. 高中生:在大學申請過程中,我們要保持方明的品行,不使用不正當手段獲取錄取。
4. 大學生: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要樹立方明的形象,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們要保持方明的原則,不做違背道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