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拏
成語(Idiom):把拏(bǎ ná)
發音(Pronunciation):bǎ ná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把握、掌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把握住、掌握牢固。形容對事物有很好的掌握能力,能夠靈活運用。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能力強,對事物的掌握程度高。也可以用來形容掌握某項技能或知識的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二十七年》中。當時,齊國的國君襄公把拏住了一匹奔馬。后來,人們用“把拏”來形容對事物的掌握能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兩個詞組成,分別是“把”和“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這門學科非常有興趣,并且把拏得很好。
2. 她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對數學把拏得很牢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把握”這個詞相聯想,把“把拏”與“把握”聯系起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把拏”意思相近的成語,如“駕輕就熟”、“游刃有余”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學習英語的時候,老師教了我很多方法,我現在對英語把拏得很好。
2. 初中生:我對籃球很感興趣,每天都會練習,現在我對籃球的技術把拏得很牢固。
3. 高中生:我對化學很感興趣,每天都會自學,現在我對化學的知識把拏得很好。
4. 大學生:我在實習期間學到了很多實踐經驗,現在我對這個行業的運作把拏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