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夷之志
成語(Idiom):等夷之志
發音(Pronunciation):děng yí zhī z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心中追求平等的志向和愿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等夷之志是由《左傳·昭公二十三年》中的一段文字演變而來。原文中,齊國公子重耳被囚禁在楚國,楚國國君問他有何志向,他回答說:“等夷之志。”等夷即指平等,他希望實現人人平等的社會。后來,等夷之志逐漸演變為表示追求平等的心愿。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等夷之志常用于表達追求平等的理念和愿望。可以用于社會公正、人權平等等相關話題的討論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故事起源于春秋時期的齊國公子重耳。他被囚禁在楚國時,楚國國君問他的志向,他回答等夷之志,表達了他追求平等的心愿。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等夷之志的結構為“等夷”+“之”+“志”,其中“等夷”表示平等的意思,“之”是連接詞,“志”表示志向、愿望。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懷有等夷之志,致力于為弱勢群體爭取平等權益。
2. 我們應該共同努力,實現社會的等夷之志。
3. 這個國家的憲法明確規定了人民平等的等夷之志。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等夷之志”記憶為“追求平等的心愿”,并聯想到公子重耳在被囚禁時表達的追求平等的志向。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平等待人”、“平等相待”等,加深對平等概念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要學會尊重每個人,實現等夷之志。
2. 初中生:平等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我們應該努力實現等夷之志。
3. 高中生: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們的基本權益,我們要堅守等夷之志。
4. 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要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為實現等夷之志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