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德
基本解釋
謂如飢似渴地思受其德化。《宋書·范曄傳》:“龍潛鳳棲,于茲六稔,蒼生飢德,億兆渴化。”
成語(Idiom):饑德(jī dé)
發音(Pronunciation):jī d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在饑餓的情況下依然保持高尚的品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饑德是由“饑”和“德”兩個詞組成的成語。饑指饑餓,德指品德。饑德一詞形容一個人在饑餓的情況下仍然保持高尚的品德,不因饑餓而喪失道德修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饑德常用于形容在困境中仍然堅守原則、不屈服于誘惑、保持高尚品德的人。可以用來贊美那些在艱苦環境下仍然保持正直、勇敢、善良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饑德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傳說。相傳,有一個叫做韓非子的哲學家,他在戰亂時期饑寒交迫,但他仍然堅持自己的理念,不為食物和財富所動搖。他因此被人們稱贊為“饑德”。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饑德是一個形容詞性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艱苦的環境下,他依然保持著饑德的品質,沒有因為饑餓而喪失了自己的原則。
2. 這個人在困境中展現出了饑德的精神,他不為食物和金錢所動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饑餓”和“高尚品德”相關的形象進行聯想記憶。想象一個人在饑餓的情況下依然保持高尚的品德,堅守自己的原則,不為食物和財富所動搖。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饑德相關的成語,如“饑不擇食”、“德高望重”等,以擴大對成語的理解和運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盡管他餓得肚子咕咕叫,但他依然堅持和同學們一起分享食物,展現出了饑德的精神。
2. 初中生:在這個物質欲望盛行的社會,能夠保持饑德的人越來越少了。
3. 高中生:只有那些具備饑德精神的人才能在逆境中堅持自己的原則,不為外界的干擾所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