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竹韶
曾竹韶(1908-2012),男,曾用名曾朝明,福建廈門人,曾僑居緬甸。中國第一代留法雕塑家、中國美術教育家。曾在成都藝專、重慶國立藝專、重慶大學建筑系教授雕塑、音樂。1949年被聘為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參加籌備中國革命博物館。代表作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浮雕第一塊《虎門銷煙》。2012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4歲。
曾竹韶 -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908年7月,出生于福建省廈門杏林區的一個漁村。兒時生活在鼓浪嶼。
1919年為了躲避戰亂,舉家移居到緬甸仰光,中學就讀于緬甸仰光華僑中學。
1924年從緬甸回國,在集美學校攻讀商業專科。
中學畢業后回到緬甸仰光與家人共同經營運輸公司。
1926年北伐戰爭勝利后,曾竹韶受到鼓舞于1927年回到祖國。同年5月曾竹韶到達上海,1928年初考取了杭州藝專,學習繪畫和雕塑,從此跨入藝術之門。
留學經歷
1929年,曾竹韶遠渡重洋前往法國學習藝術。在里昂國立美術學院學習三年。
1931年,曾竹韶考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雕塑系,在著名雕塑家布夏工作室學習雕塑。
曾竹韶酷愛音樂,旅居巴黎期間,他白天學習雕塑,晚上在巴黎西賽芳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師從于著名小提琴家保羅·奧別多菲爾(Paul Oberdoeffer)。在此期間他結識了音樂家鄭志聲、冼星海等人,在共同學習生活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并于1932年3月在巴黎與冼星海、鄭志聲、李俊昌、季繼仁五人組織成立了“巴黎中國留法音樂學會”。
1933年1月,曾竹韶與常書鴻、劉開渠、王臨乙等人發起成立了“中國留法學生巴黎藝術學會”。
1935年進入雕塑大師馬約爾工作室繼續學習。
留法期間曾竹韶利用假期遍訪埃及、希臘、意大利、英國、德國、奧地利、比利時等地考察藝術,對西方雕塑傳統作了廣泛深入的考察研究,為以后的藝術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并組織留法會員參加了1935-1936年間在英國倫敦舉辦的“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
1935至1939年期間,曾竹韶作為中國留法學生巴黎藝術學會主持人做了大量的工作,為推動中、西方雕塑藝術的交流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同時響應國內號召積極參與并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回國工作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曾竹韶率領一家老少九口人,從日軍的炮火硝煙中由滇緬公路經昆明輾轉逃難到了四川重慶。
1941年底至1942年,在成都青水關四川省藝術專科學校任教二年。
1943年至1944年,前往成都華西大學省立藝術院任音樂系小提琴教授同時兼任成都華西大學古代石刻博物館顧問。
1944年,曾竹韶回到重慶,經王臨乙推薦在國立藝專任雕塑系教授。
1946年重慶大學校長何魯聘請他到重慶大學建筑系任教授,曾竹韶教授裝飾雕塑,直到1949年全國解放。
1950年3月曾竹韶攜全家抵達北京。經艾青介紹,文物局副局長王冶秋批準,任職于中國革命博物館籌建處,負責整理編寫革命歷史美術題材的文獻資料,同時在中央美術學院兼職。籌備處一年后解散,曾竹韶正式調入中央美術學院工作。
藝術創作
1952年,由中央美院指派曾竹韶和劉開渠、王臨乙、滑田友等調入人民英雄紀念碑籌備組,參加紀念碑的浮雕創作工作。《虎門銷煙》由曾竹韶主稿,原作200厘米×492厘米,其設計和塑造手法是現實主義的,吸收和運用了中國傳統雕刻技法,表現風格注重了民族的欣賞習慣,具有整體洗練、刻畫細膩、質樸清新的特點,這部作品是曾竹韶藝術生涯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
曾竹韶于1952年創作了《老邊頭像》,擺脫了素描教具一直以希臘羅馬頭像為范本的局面。作品體現出深厚的寫實功底,突出大面積的形體關系結合中國傳統線刻手法,細致的人物形象刻畫以及準確的造型結構塑造出一位老者樸實樂觀的生動形象。這件作品成為我國美術類院校中頭像素描教具的優秀范本。
1953年,為愛國抗日將領馮玉祥創作浮雕鑄銅像,鑲嵌在泰山北麓“馮玉祥先生”墓上,莊嚴肅穆。
1958年參加首都北京“十大建筑”建設。曾竹韶帶領中央美院雕塑系同學參加了軍事博物館的雕塑創作任務,并塑造了“解放軍陸軍戰士立像”、“伺爐工人像”。為歷史博物館創作了“五四女青年立像”、“民兵塑像”、“柯棣華紀念像”“任弼時紀念像”等。
1966年文化大革命運動開始,在此期間,曾竹韶的藝術事業沉寂了很長時間。
1978年創作的《李四光像》是十年動亂結束以后曾竹韶創作的第一件人物紀念雕像。該像為李四光“第四紀冰川”科技電影片作過片頭。曾在香港參加展覽。現立于中國地質博物館和地質力學研究所。
1979年為蒲松齡紀念館雕塑《蒲松齡紀念像》。
1980年為南昌“革命烈士紀念館”塑造《何叔衡烈士像》,該像參加后來在北京舉行的“民盟盟員美術展覽會”,隨即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1981—1982年,為濟南李清照紀念館雕塑《李清照立像》。現復制放大立于長春市世界雕塑公園內。
1983年曾竹韶完成的作品《蔡元培先生銅像》立于北京大學未名湖畔。此銅像是由北京大學1977、1978年兩屆畢業生捐款建造,于1983年10月舉行落成典禮。
1983年為鞏縣杜甫故居雕塑《杜甫紀念像》。
為了紀念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誕辰120周年,從1984—1986年曾竹韶設計雕塑北京市中山公園內的孫中山先生全身銅像,前后經歷了近三年之久。這是曾竹韶杰出的雕塑代表作品,被認為是現代塑造最成功的孫中山紀念像。
在以后的數年之中,曾竹韶又陸續創作了大量的歷史名人紀念雕像。他將他的雕塑藝術定位在創作以紀念性為主題的人物雕像方面,尤其擅長人物肖像的塑造。代表作品有《陶鑄全身坐像》、《武訓頭像》、《竺可楨半身像》、《郭沫若半身像》、《朱載堉胸像》、《周恩來頭像》等。在90歲高齡時創作了《貝多芬頭像》。這些藝術作品分散在全國許多地方。每一位人物形象都被賦予了鮮明的個性和積極向上的時代氣息。
晚年
晚年主要研究中國古代雕塑,1986年和1989年在中央美術學院分別招收了兩屆碩士研究生班,目的在于培養和研究中國傳統雕塑藝術學科的專門人才。
2012年3月12日曾竹韶在北京逝世,享年104歲。
曾竹韶 - 婚姻家庭
妻子
黃潛,新加坡華僑。1939年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淪陷前夕,曾竹韶途經新加坡回緬甸探親,在新加坡逗留期間,1940年與黃潛結為伉儷。
曾竹韶 - 人物影響
曾竹韶對中國20世紀的雕塑史有很大的貢獻:
1、他的游歷很廣,學術涉及廣泛,培養了一批學生,他是20世紀后半葉法國雕塑傳統在中國的傳播的一個重要渠道。他非常支持年輕人的藝術追求,創立了曾竹韶雕塑藝術獎學金。
2、他在1949年后雕塑民族化的過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對民間雕塑融入中國現代雕塑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3、在雕塑創作的同時,曾竹韶還致力于發展城市雕塑和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研究。他對中國古代雕塑十分熱愛。足跡遍及敦煌、麥積山、大同、云崗、龍門、四川大足、樂山漢墓、陜西秦皇陵、河南鞏縣宋陵、南京六朝陵墓等。曾在《美術研究》發表《宋陵研究》一文。撰寫《中國古代雕刻風格演變》一書。20世紀80年代后,致力于建立中國古代雕塑館的申請,這是他對中國現代雕塑民族化的重要提議。
曾竹韶 - 人物榮譽
2003年12月10日,中國文聯、中國美術家協會聯合授予曾竹韶“中國美術金彩獎”。
2002年獲得文化部頒發的首屆“造型表演藝術創作研究成就獎”。
網友關注
- 陳小予
- 焦寶華
- 楊佳欣
- 王永珀
- 申思
- 圖里亞夫
- 西門大嫂
- 王秀勇
- 金龜子和毛毛蟲
- 王源
- 薛嘉麟
- 李春江
- 陳寶琛
- 北京地鐵刀槍哥
- 喊話哥
- 伊恩·卡馬
- 李恩熙
- 陳珊妮
- 杰米·韋利特
- 蒂姆-蒂博
- 顧春芳
- 田亮
- 林清峰
- sputea
- 游樂晨
- 王建宙
- 跑車女警
- 哈蘇妹
- 黃秋爽
- 宋佃濤
- 朱克
- 長裙哥
- 鐵頭男
- 黃詩陽
- 周璐璐
- 梅拉赫
- 約瑟夫·科尼
- 大津祐樹
- 林志穎弟弟
- 永井謙佑
- 21世紀最大流星雨
- 馬頔
- 本-戈登
- 張藝興
- 李永波
- 王美莼
- 紅粉寶寶
- 陳浩杰
- 西蒙娜·法羅
- 史鴻飛
- 梅璇婷
- 季克良
- 王振堂
- 網絡紅人張依依
- 邢利斌
- 莫露露
- 王克楠
- 羅玉通
- 曹廷炳
- 李德林
- 張杰
- 瑪聯
- 陳雨昂
- 王明娟
- 韓群鳳
- 金雅俊
- 吳耀漢
- 吳嘉龍
- 白歆惠
- 王儀涵
- 弗里德·穆拉德
- 黃明志
- 克里斯-穆林
- 單亦誠
- 丘振良
- 蘇偉
- 呂小軍
- 瑞恩·鄧恩
- 王風
- 張宗益
- 蔡喜宏
精品推薦
- 沙灣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4/13℃
- 阿克蘇市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6/13℃
- 冷湖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級,氣溫:26/11℃
- 治多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4級,氣溫:19/0℃
- 平陸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級,氣溫:23/18℃
- 海東地區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級,氣溫:26/11℃
- 西沙群島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北風,風力:3-4級轉4-5級,氣溫:33/28℃
- 精河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7/14℃
- 久治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風向:東南風,風力:<3級,氣溫:18/5℃
- 白堿灘區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晴,風向:西風,風力:4-5級轉<3級,氣溫: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