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波絲卡
辛波絲卡是199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
據《紐約時報》報道,199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波蘭詩人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2月1日在克拉科夫于睡眠中故去,享年88歲。辛波絲卡1923年7月2日生于波蘭的小鎮布寧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里。她多年吸煙,患肺癌。被稱為“詩壇的莫扎特”,擅長以幽默口吻描述嚴肅主題與日常影像。寫詩六十年,發表不到四百首;出版過十六本詩集。著名詩作有《一見鐘情》、《回家》、《在一顆小星星底下》、《寫履歷表》、《對色情文學的看法》、《結束與開始》等,其中《一見鐘情》激發波蘭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拍電影《紅》。
辛波斯卡(WislawaSzymborska),波蘭女作家,199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有《一見鐘情》,《呼喚雪人》等著作。
一九九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辛波絲卡(WislawaSzymborska),一九二三年出生于波蘭科尼克(Kornik),八歲時移居克拉科夫(Cracow),至今仍居住在這南方大城。她是第三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詩人(前兩位是一九四五年智利的密絲特拉兒和一九六六年德國的沙克絲),第四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波蘭作家,也是當今波蘭最受歡迎的女詩人。她的詩作雖具高度的嚴謹性及嚴肅性,在波蘭卻擁有十分廣大的讀者。她一九七六年出版的詩集《巨大的數目》,第一刷一萬本在一周內即售光,這在詩壇真算是巨大的數目。
進入詩壇
在大學修習社會學和波蘭文學的辛波絲卡,于一九四五年三月在波蘭日報副刊發表了她第一首詩作<我追尋文字>。一九四八年,當她正打算出第一本詩集時,波蘭政局生變,共產政權得勢,主張文學當為社會政策而作。辛波絲卡于是對其作品風格及主題進行全面之修改,詩集延至一九五二年出版,名為《存活的理由》。辛波絲卡后來對這本以反西方思想,為和平奮斗,致力社會主義建設為主題的處女詩集,顯然有無限的失望和憎厭,在一九七0年出版的全集中,她未收錄其中任何一首詩作。一九五四年,第二本詩集《自問集》出版。在這本詩集里,涉及政治主題的詩作大大減少,處理愛情和傳統抒情詩主題的詩作占了相當可觀的篇幅。一九五七年,《呼喚葉提》出版,至此她已完全拋開官方鼓吹的政治主題,找到了自己的聲音,觸及人與社會,人與歷史,人與愛情的關系。在一九六二年出版的《鹽》里,我們看到她對新的寫作方向進行更深、更廣的探索。
逐漸成熟
一九六七年,《一百個笑聲》出版,這本在技巧上強調自由詩體,在主題上思索人類在宇宙處境的詩集,可說是她邁入成熟期的作品。一九七二年的《只因為恩典》和一九七六年的《巨大的數目》更見大師風范。在一九七六年之前的三十年創作生涯中,辛波絲卡以質代量,共出版了一百八十首詩,其中只有一百四十五首是她自認成熟之作,她對作品要求之嚴由此可見一斑。
追求新風格
在辛波絲卡的每一本詩集中,幾乎都可以看到她追求新風格、嘗試新技法的用心。她擅長自日常生活汲取喜悅,以小隱喻開發深刻的思想,寓嚴肅于幽默、機智,是以小搏大,舉重若輕的語言大師。一九七六年之后,十年間未見其新詩集出版。一九八六年《橋上的人們》一出,遂格外引人注目。令人驚訝的是,這本詩集竟然只有二十二首詩作,然而篇篇佳構,各具特色,可說是她詩藝的高峰。
關心政治
辛波絲卡關心政治,但不介入政治。嚴格地說,她稱不上是政治詩人—也因此她的書能逃過官方檢查制度的大剪,得以完整的面貌問世——但隱含的政治意涵在她詩中到處可見。在《橋上的人們》這本詩集里,她多半以日常生活經驗為元素,透過獨特的敘述手法,多樣的詩風,錘鏈出生命的共相,直指現實之荒謬、局限,人性之愚昧、妥協。此處譯介的五首詩即出自此書。
主張思想
辛波絲卡的政治嘲諷和機智在<對色情文學的看法>一詩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八十年代的波蘭在檢查制度之下,政治性、思想性的著作斂跡,出版界充斥著色情文學。在這首詩里,辛波絲卡虛擬了一個擁護政府「以思想箝制確保國家安全」政策的說話者,讓他義正嚴詞地指陳思想問題的嚴重性超乎色情問題之上,讓他滔滔不絕地以一連串的色情意象痛斥自由思想之猥褻、邪惡。但在持續五個詩節嘉年華會式的激情語調之后,辛波絲卡設計了一個反高潮——在冷靜、節制的詩的末段,他刻意呈現自由思想者與志同道合者喝茶、翹腳、聊天的自得和無傷大雅。這樣的設計頓時瓦解了說話者前面的論點,凸顯其對思想大力抨擊之荒謬可笑,也間接對集權國家無所不在的思想監控所造成的生存恐懼,提出了無言的抗議。辛波絲卡認為生存是天賦人權,理應受到尊重。在<種種可能>一詩,她對自己的價值觀、生活品味、生命認知做了相當坦率的表白。從她偏愛的事物,我們不難看出她恬淡自得、自在從容、悲憫敦厚、不道學、不迂腐的個性特質。每個人都是獨立的自主個體,依附于每一個個體的「種種可能」正是人間的可愛之處。透過這首詩,辛波絲卡向世人宣告生命之多樣美好以及自在生存的權利,因為「存在的理由是不假外求的」。這也許不是一個詩的時代——或者,從來就未曾有過詩的時代——但人們依舊寫詩、讀詩,詩依舊存活著,并且給我們快樂,安慰。辛波絲卡是懂得詩和生命的況味的,當她這樣說:「我偏愛寫詩的荒謬╱勝過不寫詩的荒謬。
代表作品賞析
一見鐘情
他們彼此深信
是瞬間迸發的熱情讓他們相遇。
這樣的確定是美麗的,
但變化無常更為美麗。
他們素未謀面,所以他們確定
彼此并無瓜葛。
--但是,自街道、樓梯、大堂,傳來的話語
他們也許擦肩而過,一百萬次了吧?
--我想問他們是否記得
在旋轉門面對面那一剎?
或者在人群中喃喃道出的“對不起”?
或是在電話的另一端道出的“打錯了”?
但是,我早已知道答案。
是的,他們并不記得。
他們會很訝異
原來緣分已經戲弄他們多年。
時機尚未成熟
,變成他們的命運,
緣分將他們推近、驅離,
阻擋他們的去路,
忍住笑聲,
然后,閃到一旁。
有一些跡象和信號存在,
即使他們尚無法解讀。
也許在三年前
或者就在上個星期二
?有某片葉子飄舞于肩與肩之間?
有東西掉了又撿了起來?
天曉得,也許是那個消失于童年灌木叢中的球?
還有事前已被觸摸層層覆蓋的門把和門鈴。
檢查完畢后并排放置的手提箱。
有一晚,也許同樣的夢,
到了早晨變得模糊。
每個開始,畢竟都只是續篇,
而充滿情節的書本.
總是從一半開始看起。
人物信息:
辛波絲卡,生于波蘭的小鎮布寧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里。那時,她的國家剛剛擺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陰影。一九三一年全家遷往波蘭南部的克拉科夫。在辛波絲卡的每一本詩集中,幾乎都可以看到她追求新風格、嘗試新技法的用心。 她擅長自日常生活汲取喜悅,以小隱喻開發深刻的思想,寓嚴肅于幽默、機智,是以 小搏大,舉重若輕的語言大師。于199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001年成為美國文學藝術學院名譽會員,這是美國授予杰出藝術家的最重要榮譽。2012年2月1日,在克拉科夫逝世,享年88歲。
中文名:維斯瓦娃·辛波絲卡
外文名:Wisawa Szymborska
別名:維斯瓦娃·希姆博爾斯卡
國籍:波蘭
出生地:波蘭布寧(現在的科尼克)
出生日期:1923年7月2日
逝世日期:2012年2月1日
職業:詩人,隨筆作家
主要成就:諾貝爾文學獎
代表作品:《存活的理由》,《自問集》,《呼喚雪人》,《無止境的樂趣》
維斯瓦娃·辛波絲卡,波蘭詩人、199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她在詩歌中對人性持微妙的諷刺和懷疑。早期詩集《存活的理由》(1952年)反映了她對共產主義的社會現實主義的認同。她后來認為這部詩集不能代表自己的真實詩歌意圖,為此發表了《呼喚雪人》(1957年),這部詩集更具個人性,表達了她對斯大林共產主義不再抱有幻想。
辛波絲卡出生在布寧(現在的科尼克)。1931年搬到克拉科夫,1945-48年就讀于雅蓋隆大學。1953年至1981年,擔任克拉科夫《文學生活》(Zycie Literacia)周刊的詩歌編輯和專欄作家。她出版了十幾卷的詩歌。
辛波絲卡于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四作年就讀于波蘭雅蓋沃大學哲學系。這是波蘭最古老的大學,建于十中世紀,以政治和宗教的寬容為建校之本,知名的天文學家哥白尼、鐳的發現者居里夫人均畢業于這所大學。詩人一生結過二次婚,沒有生育有兒女。辛波絲卡是懂得詩和生命的滋味的,所以她這樣說:“我偏愛寫詩的荒謬勝過不寫詩的荒謬。”
一九九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一九二三年七月二日出生于波蘭西部小鎮布寧(Bnin,今為科尼克[Kornik]一部份),八歲時移居克拉科夫(Cracow),至今仍居住在這南方大城。她是第三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詩人(前兩位是一九四五年智利的密絲特拉兒和一九六六年德國的沙克絲),第四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波蘭作家,也是當今波蘭最受歡迎的女詩人。她的詩作雖具高度的嚴謹性及嚴肅性,在波蘭卻擁有十分廣大的讀者。她一九七六年出版的詩集《巨大的數目》,第一刷一萬本在一周內即售光,這在詩壇真算是巨大的數目。
人生歷程
童年
據維斯瓦娃·辛波絲卡回憶,在她童年時代的家庭生活中,談論得最多的就是讀書。她五歲就開始作兒童詩,她的父親是第一個熱心讀者。
少年
辛波絲卡于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八年間,在克拉科夫著名的的雅格隆尼安大學修習社會學和波蘭文學。一九四五年三月,她在波蘭日報副刊發表了她第一首詩作〈我追尋文字〉。一九四八年,當她正打算出第一本詩集時,波蘭政局生變,共產政權得勢,主張文學當為社會政策而作。辛波絲卡于是對其作品風格及主題進行全面之修改,詩集延至一九五二年出版,名為《存活的理由》。辛波絲卡后來對這本以反西方思想,為和平奮斗,致力社會主義建設為主題的處女詩集,顯然有無限的失望和憎厭,在一九七O年出版的全集中,她未收錄其中任何一首詩作。
一九五四年,第二本詩集《自問集》出版。在這本詩集里,涉及政治主題的詩作大大減少,處理愛情和傳統抒情詩主題的詩作占了相當可觀的篇幅。一九五七年,《呼喚雪人》出版,至此她已完全拋開官方鼓吹的政治主題,找到了自己的聲音,觸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歷史,人與愛情的關系。 一九九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一九二三年出生于 波蘭科尼克(Kornik),八歲時移居克拉科夫(Cracow),至今仍居住在這南方大城。她 是第三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詩人 (前兩位是一九四五年智利的密絲特拉兒和一九 六六年德國的沙克絲) ,第四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波蘭作家,也是當今波蘭最受歡 迎的女詩人。
大學
于一九四五年三月在波蘭日報副刊發表 了她第一首詩作《我追尋文字》。一九四八年,當她正打算出第一本詩集時,波蘭政局 生變,共產政權得勢,主張文學當為社會政策而作。辛波絲卡于是對其作品風格及主 題進行全面之修改,詩集延至一九五二年出版,名為《存活的理由》。辛波絲卡后來 對這本以反西方思想,為和平奮斗,致力社會主義建設為主題的處女詩集,顯然有無 限的失望和憎厭,在一九七0年出版的全集中,她未收錄其中任何一首詩作。 一九五四年,第二本詩集《自問集》出版。在這本詩集里,涉及政治主題的詩作大 大減少,處理愛情和傳統抒情詩主題的詩作占了相當可觀的篇幅。一九五七年,《呼 喚葉提》出版,至此她已完全拋開官方鼓吹的政治主題,找到了自己的聲音,觸及人 與社會,人與歷史,人與愛情的關系。在一九六二年出版的《鹽》里,我們看到她對 新的寫作方向進行更深、更廣的探索。
一九六七年,《一百個笑聲》出版,這本在技巧上強調自由詩體,在主題上思索人 類在宇宙處境的詩集,可說是她邁入成熟期的作品。一九七二年的《只因為恩典》和 一九七六年的《巨大的數目》更見大師風范。在一九七六年之前的三十年創作生涯中 ,辛波絲卡以質代量,共出版了一百八十首詩,其中只有一百四十五首是她自認成熟 之作,她對作品要求之嚴由此可見一斑。
作品風格
在辛波絲卡的每一本詩集中,幾乎都可以看到她追求新風格、嘗試新技法的用心。 她擅長自日常生活汲取喜悅,以小隱喻開發深刻的思想,寓嚴肅于幽默、機智,是以 小搏大,舉重若輕的語言大師。一九七六年之后,十年間未見其新詩集出版。一九八六年《橋上的人們》一出,遂格外引人注目。令人驚訝的是,這本詩集竟然只有二十 二首詩作,然而篇篇佳構,各具特色,可說是她詩藝的高峰。
辛波絲卡關心政治,但不介入政治。嚴格地說,她稱不上是政治詩人—也因此她 的書能逃過官方檢查制度的大剪,得以完整的面貌問世——但隱含的政治意涵在她詩 中到處可見。在《橋上的人們》這本詩集里,她多半以日常生活經驗為元素,透過獨 特的敘述手法,多樣的詩風,錘鏈出生命的共相,直指現實之荒謬、局限,人性之愚 昧、妥協。此處譯介的五首詩即出自此書。
《葬禮》 一詩以三十五句對白組成,辛波絲卡以類似荒謬劇的手法,讓觀禮者的話 語以不合邏輯的順序穿梭、流動、交錯,前后句之間多半無問答之關聯,有些在本質 上甚至是互相沖突的。這些對白唯一的共通點是——它們都是生活的聲音,瑣碎、空 洞卻又是真實生命的回音。在本該為死者哀慟的肅穆葬禮上,我們聽到的反而是生者 的喧嘩。藉著這種實質和形式之間的矛盾,辛波絲卡呈現出真實的生命形貌和質感, 沒有嘲諷,沒有苛責,只有會心的幽默和諒解。
在 《寫履歷表》 一詩,辛波絲卡則以頗為辛辣的語調譏諷現代人功利導向的價值觀 ——將一張單薄的履歷表和一個漫長、復雜的人生劃上等號,企圖以一份空有外在形 式而無內在價值的資料去界定一個人,企圖以片面、無意義的具體事實去取代生命中 諸多抽象、無以名之的的美好經驗。然而,這樣的荒謬行徑卻在現代人不自覺的實踐 中,成為根深蒂固的生活儀式,詩人為我們提出了警訊。
在 《衣服》 一詩中,辛波絲卡不厭其煩地列出不同質料、樣式的衣服名稱,及其相 關之配件、設計細節,似乎暗示生命的局限——再嚴密的設防,也無法阻攔焦慮、心 事、病痛、疏離感的滲透。即使抽出了圍巾,在衣服外再裹一層保護膜,也只是一個 蒼涼無效的生命手勢。
辛波絲卡的政治嘲諷和機智在《對色情文學的看法》 一詩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八十 年代的波蘭在檢查制度之下,政治性、思想性的著作斂跡,出版界充斥著色情文學。 在這首詩里,辛波絲卡虛擬了一個擁護政府「以思想箝制確保國家安全」政策的說話 者,讓他義正嚴詞地指陳思想問題的嚴重性超乎色情問題之上,讓他滔滔不絕地以一 連串的色情意象痛斥自由思想之猥褻、邪惡。但在持續五個詩節嘉年華會式的激情語 調之后,辛波絲卡設計了一個反高潮——在冷靜、節制的詩的末段,他刻意呈現自由 思想者與志同道合者喝茶、翹腳、聊天的自得和無傷大雅。這樣的設計頓時瓦解了說 話者前面的論點,凸顯其對思想大力抨擊之荒謬可笑,也間接對集權國家無所不在的 思想監控所造成的生存恐懼,提出了無言的抗議。
辛波絲卡認為生存是天賦人權理應受到尊重。在 《種種可能》 一詩,她對自己的 價值觀、生活品味、生命認知做了相當坦率的表白。從她偏愛的事物,我們不難看出 她恬淡自得、自在從容、悲憫敦厚、不道學、不迂腐的個性特質。每個人都是獨立的 自主個體,依附于每一個個體的「種種可能」正是人間的可愛之處。透過這首詩,辛 波絲卡向世人宣告生命之多樣美好以及自在生存的權利,因為「存在的理由是不假外 求的」。
這也許不是一個詩的時代——或者,從來就未曾有過詩的時代——但人們依舊寫詩 、讀詩,詩依舊存活著,并且給我們快樂,安慰。辛波絲卡是懂得詩和生命的況味的, 當她這樣說:「我偏愛寫詩的荒謬╱勝過不寫詩的荒謬。」
主要作品
維斯瓦娃·辛波絲卡主要作品:
Dlatego yjemy(存活的理由),1952年
Pytania zadawane sobie(自問集),1954年
Wo?anie do Yeti(呼喚雪人),1957年
Sól(鹽),1962年
101 wierszy(101首詩),1966年
Sto pociech(無止境的樂趣),1967年
Poezje wybrane(詩選),1967年
Wszelki wypadek(可能),1972年
Wielka liczba(巨大的數目),1976年
Ludzie na mocie(橋上的人們),1986年
Poezje: Poems(詩集,波蘭語-英語雙語詩),1989年
Lektury nadobowi zkowe(選讀札記),1992年
Koniec i pocztek(結束與開始),1993年
Widok z ziarnkiem piasku(一粒沙看世界),1996年
Sto wierszy - sto pociech(一百個笑聲),1997年
Chwila(瞬間),2002年
Rymowanki dla du?ych dzieci(給大孩子的詩),2003年
Dwukropek(冒號),2005年
辛波絲卡詩選
陳黎?張芬齡 譯
199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波蘭女詩人辛波絲卡,是當代世界詩壇的異數。她的詩作嚴謹,卻擁有廣大的讀者群。她的題材始終別具一格,常自日常生活汲取喜悅,以簡單的語言傳遞深刻的思想,以隱喻開啟廣大想像空間,寓嚴肅於幽默、機智,是以小搏大、舉重若輕的語言大師。這本詩集選輯其各階段名作五十首,由陳黎與張芬齡精譯、導讀,并附辛波絲卡精彩諾貝爾獎得講演說辭。
目錄
未進行的喜馬拉雅之旅博物館 不期而遇 金婚紀念日
寫作的喜悅 特技表演者 劇場印象
廣告 回家 在一顆小星星底下
致謝函 微笑 隱居 一粒沙看世界 衣服
寫履歷表 葬禮 對色情文學的看法 種種可能
橋上的人們 天空 結束與開始 仇恨 一見鍾情
網友關注
- 史鴻飛
- 焦寶華
- 黃明志
- 李春江
- 瑞恩·鄧恩
- 顧春芳
- 王風
- 田亮
- 王克楠
- 王美莼
- 王永珀
- 張宗益
- 鐵頭男
- 陳浩杰
- 王儀涵
- 陳雨昂
- 陳小予
- 丘振良
- 李恩熙
- 曹廷炳
- 永井謙佑
- 季克良
- 瑪聯
- 薛嘉麟
- 呂小軍
- 白歆惠
- 楊佳欣
- 單亦誠
- 蘇偉
- 約瑟夫·科尼
- 吳耀漢
- 馬頔
- 羅玉通
- 大津祐樹
- 林清峰
- 李永波
- 張杰
- 王建宙
- 王振堂
- 宋佃濤
- 黃秋爽
- 王秀勇
- 吳嘉龍
- 梅拉赫
- 喊話哥
- 邢利斌
- 圖里亞夫
- 李德林
- 西門大嫂
- 金龜子和毛毛蟲
- 北京地鐵刀槍哥
- 陳寶琛
- 莫露露
- 21世紀最大流星雨
- 伊恩·卡馬
- 哈蘇妹
- 金雅俊
- 梅璇婷
- 張藝興
- 蔡喜宏
- 西蒙娜·法羅
- 黃詩陽
- 林志穎弟弟
- sputea
- 杰米·韋利特
- 周璐璐
- 蒂姆-蒂博
- 紅粉寶寶
- 韓群鳳
- 網絡紅人張依依
- 陳珊妮
- 弗里德·穆拉德
- 游樂晨
- 本-戈登
- 申思
- 王明娟
- 朱克
- 王源
- 跑車女警
- 克里斯-穆林
- 長裙哥
精品推薦
- 沙灣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4/13℃
- 阿克蘇市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6/13℃
- 冷湖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級,氣溫:26/11℃
- 治多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4級,氣溫:19/0℃
- 平陸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級,氣溫:23/18℃
- 海東地區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級,氣溫:26/11℃
- 西沙群島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北風,風力:3-4級轉4-5級,氣溫:33/28℃
- 精河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7/14℃
- 久治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風向:東南風,風力:<3級,氣溫:18/5℃
- 白堿灘區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晴,風向:西風,風力:4-5級轉<3級,氣溫: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