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濟
李濟(1896-1979),字濟之,湖北鐘祥人。清華大學畢業后留美。先后獲文學士、社會學碩士,直至1923年在哈佛大學獲得人類學博士學位。中國人類學家,1948年遷居臺灣。
李濟 - 生平
李濟生于1896年,十歲時隨父親到北京,先后在湖北省立江漢學堂及琉璃廠廠甸的五城中學就讀。
1911年考入留美預科學校清華學堂,1918年官費留美,入麻州克拉克大學攻讀心理學,并于次年改讀人口學專業。
1920年獲得社會學碩士學位后,轉入美國哈佛大學,讀人類學專業,獲哲學博士學位。
1922年,李濟哈佛大學畢業,返回祖國,受聘于南開大學,任人類學和社會學教授。
1924年開始田野考古。
1925年,29歲的李濟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人類學講師,與著名的四大導師(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同執教鞭。
1926年,李濟發掘山西夏縣西陰村新石器時代遺址,此為中國學者最早獨立進行的考古發掘。
1929年初,應聘出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主任,領導并參加了安陽殷墟、章丘城子崖等田野考古發掘,使得發掘工作走上科學軌道,造就出中國第一批水平較高的考古學者。
1934年7月~1947年5月,被任命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主任。
1936年曾赴歐洲講學,1938年被推選為英國皇家人類學會名譽會員,1948年隨考古組去臺灣,被推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至1950年兼任臺灣大學教授,并主辦考古人類學系。
1955~1972年,在臺灣省任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
1946年還參加中國政府駐日代表團工作,索回日本侵華期間掠去的中國文物。與吳金鼎一起調查過城子崖遺址(吳金鼎先期發現,已作多次調查)并做了第一次小面積的發掘。是山東地區考古工作的開拓者之一,《城子崖》一書的總編輯。他主要致力于殷墟陶器、青銅器的研究。
抵臺后,李齊除了在臺灣大學歷史系任教外,更創辦了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他在領導及參加圓山遺址發掘、環島考古調查及泰雅族體質測量之余,還繼續整理及研究殷墟出土的器物,并且完成了《殷虛器物甲編:陶器(上輯)》一巨冊,是為《小屯》系列之第三本。
1955年8月他被任為中研院史語所所長,同年十月奉命為代理院長。李濟在清華研究院時專門指導的研究生吳金鼎后來成為發現中國黑陶及南詔文化的著名考古學家。李濟在臺灣開創考古人類學系,更是培養了不少優秀的考古及人類學人材。
1979年8月1日,他創辦的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成立30周年,他也在這一天因心臟病猝發于臺北寓所逝世了。[1]
李濟 - 考古事跡
西陰村遺址的發掘
1926年由李濟主持的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的發掘是中國學者第一次自行主持的考古發掘。李濟重視田野調查發掘,注意發現和培養田野考古人才,這使他所領導的安陽殷墟等項發掘逐漸走上科學的軌道,也造就了中國第一批田野工作水平較高的考古學家。
由于殷墟發掘受到國際考古學界著名人士的贊許,李濟于1938年被英國皇家人類學會推選為名譽會員。1946年他還曾以專家的身份,參加中國政府駐日代表團的工作,使很多戰時被日本侵略軍劫掠的古代文物回歸祖國。他一生有十幾部專著,其學術上的主要成就是以殷墟發掘資料為中心,進行專題和綜合研究,建立了殷商文化在歷史上的地位。亦初創了中國考古學嗣后七十年間研究古代陶器、陶器、石玉器方法的基礎。
西北講學
1924年,即李濟自美回國的第二年,受國立西北大學、陜西省教育廳的邀請,來西北講學。據《國立西北大學一周年紀念特刊》對于此事的記載:“延聘國內各大學教授十余人來校講演,藉以宣傳教化,輸入新知……聽講者共七百余人。室外講演時聚聽人數又超之,雖為時僅一閱月,而濟濟一堂,頗極盛況。”其中“宣傳教化,輸入新知”是些冠冕堂皇的話,實則此舉是為時任陜西督軍的軍閥劉鎮華裝點門面,但客觀上的影響卻是很大的。
李濟在西北大學的講演內容包括《社會學大要》、《人類學概要》、《人類進化史》等,正是他在美國所獲之新知。其余十幾位學者也各選所長,如《歐洲革命史》、《陜西在中國史上之位置》、《物理學最近之進步》等等。多為時之國內、乃至國際上最新的聲音。
雖然此次暑期學校的初衷并非純學術目的,而其客觀影響仍很大。據當時報載,除西安選派的各種小學教員及西北大學師生外,其余各縣皆派人前往,因為人太多,致使西北大學的校舍不能容納,許多人只好住在客棧中。這也算當時陜西乃至整個西北地區的一次空前盛大的學術活動。
殷墟考古發掘的開山元老
1928年到1937年的10年間,李濟先生領導的考古組對安陽殷墟進行了15次的考古發掘(其中李濟先生直接參與的就有5次),發現了殷商王朝的宮殿遺址和商王大墓,出土了商代精美的青銅器、玉器、白陶及釉陶,以及石、骨、象牙雕刻和豬牙、貝、蚌、綠松石鑲嵌等華美的器物。更為令人激動和驚喜的是在殷墟還發現了埋藏在地下三千多年的2萬多片甲骨,同時,文獻記載和實物資料相結合,有力地證實了安陽城西北的小屯村就是我國商朝后期“盤庚遷殷”的都城所在地。
李濟 - 學術成就
著作專書
1.西陰村史前的遺存,清華研究院叢書。
2.城子崖,與傅斯年、董作賓、梁思永、吳金鼎、郭寶鈞、劉嶼霞合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考古報告集之1。
4.小屯第三本?殷虛器物甲編:陶器上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考古報告集之。
5. 殷虛出土青銅觚形器之研究,與萬家保合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考古報告集之4?古器物研究專刊第一本。
6.殷虛出土青銅爵形器之研究,與萬家保合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考古報告集之4?古器物研究專刊第二本 。
7.殷虛出土青銅斝形器之研究,與萬家保合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考古報告集之4?古器物研究專刊第三本。
8. 殷虛出土青銅鼎形器之研究,與萬家保合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考古報告集之4?古器物研究專刊第四本。
10. 殷虛出土五十三件青銅器之研究,與萬家保合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考古報告集之4?古器物研究專刊第五本。
論文
1. 幽蘭,《清華學報》
2. The Bones of Sincheng ,《中國科學社論文專刊》。
3. 安陽發掘報告發刊語,《安陽發掘報告》第一期,中央研究院歷語言研究所專刊之。
4. 小屯地面下情形分析初步,《安陽發掘報告》第一期,中央研究院歷語言研究所專刊之。
5. 殷商陶器初論,《安陽發掘報告》第一期,中央研究院歷語言研究所專刊之。
6. 民國十八年秋季發掘殷虛之經過及其重要發現,《安陽發掘報告》第二期,中央研究院歷語言研究所專刊之。
7. 小屯與仰韶,《安陽發掘報告》第二期,中央研究院歷語言研究所專刊之。
8. 現代考古學與殷虛發掘,附載于《安陽發掘報告》第二期,中央研究院歷語言研究所專刊之。
9. 俯身葬,《安陽發掘報告》第三期,中央研究院歷語言研究所專刊之。
10. 發掘龍山城子崖的理由及成績, 《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
網友關注
- 吳嘉龍
- 李恩熙
- 哈蘇妹
- 喊話哥
- 約瑟夫·科尼
- 王建宙
- 張藝興
- 黃明志
- 西蒙娜·法羅
- 邢利斌
- 張宗益
- 王永珀
- 田亮
- 李德林
- sputea
- 黃秋爽
- 北京地鐵刀槍哥
- 蒂姆-蒂博
- 吳耀漢
- 王美莼
- 王風
- 蘇偉
- 焦寶華
- 大津祐樹
- 紅粉寶寶
- 張杰
- 薛嘉麟
- 楊佳欣
- 申思
- 游樂晨
- 宋佃濤
- 王秀勇
- 季克良
- 呂小軍
- 克里斯-穆林
- 白歆惠
- 瑪聯
- 王振堂
- 蔡喜宏
- 李永波
- 金龜子和毛毛蟲
- 21世紀最大流星雨
- 陳珊妮
- 韓群鳳
- 梅璇婷
- 陳雨昂
- 史鴻飛
- 圖里亞夫
- 西門大嫂
- 丘振良
- 網絡紅人張依依
- 金雅俊
- 李春江
- 曹廷炳
- 王源
- 顧春芳
- 羅玉通
- 弗里德·穆拉德
- 林清峰
- 瑞恩·鄧恩
- 林志穎弟弟
- 馬頔
- 鐵頭男
- 梅拉赫
- 杰米·韋利特
- 王儀涵
- 陳寶琛
- 王明娟
- 單亦誠
- 永井謙佑
- 周璐璐
- 王克楠
- 陳小予
- 本-戈登
- 黃詩陽
- 伊恩·卡馬
- 陳浩杰
- 莫露露
- 朱克
- 跑車女警
- 長裙哥
精品推薦
- 沙灣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4/13℃
- 阿克蘇市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6/13℃
- 冷湖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級,氣溫:26/11℃
- 治多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4級,氣溫:19/0℃
- 平陸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級,氣溫:23/18℃
- 海東地區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級,氣溫:26/11℃
- 西沙群島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北風,風力:3-4級轉4-5級,氣溫:33/28℃
- 精河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7/14℃
- 久治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風向:東南風,風力:<3級,氣溫:18/5℃
- 白堿灘區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晴,風向:西風,風力:4-5級轉<3級,氣溫: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