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黃
這是一個古舊的四合院子。
在南方的城市里,這樣的四合院落絕對不再多見。古舊的青石臺階,滄桑的木制門楣,即使以最外行的估計,也應是上世紀早期的建筑。走進一進四合院后,里面還有套小四合院。
在沒有見到王飛黃老人前,《法制周報》記者暗自思忖,老人家能住在這種文物一般的四合院里,應是很愜意的事情。
這是一種錯誤的判斷。
同行的83歲抗戰老兵何前貢說,王飛黃的“房子”還在后面,只有幾平方米,與這些房子沒有關系。
原來,穿過這個四合院,王飛黃的房子是土磚壘成的小屋,后面就是一條水溝和堆滿亂石的院墻。
包括志愿者何孝剛在內的一行四人,根本就無法在王飛黃老人的“家”中找到落座的地方。王飛黃60歲的兒子王小黃(化名)迅速找來幾張沾滿灰塵的凳子,讓我們在只能容一個人站立的臺階上和亂石堆成的院墻根下坐下來。
但還是有兩人只能站著。既沒有凳子,也沒有地方了。
這是我從年初以來,深入全國各地尋訪各個戰場的幸存抗戰老兵所遇到的最為尷尬的場面。但我寧愿將其認為,這是最能震撼一個沒有經歷過那段鐵血抵抗歲月的記者心靈的場面。
更多的震撼還在后面。
土秀才參軍抗日
何孝剛是湖南資興市的一個志愿者。他利用業余時間,廣泛收集有關當地抗戰老兵的的信息,然后匯總報到一個叫“湖南老兵之家”的民間公益團體。在包括何孝剛在內的一批志愿者的努力下,這個公益團體掌握的有關抗戰老兵的資料越來越多。
2010年9月18日,何孝剛聯系當地有關部門組織了一個抗戰老兵的座談會。在這次會議上,何孝剛第一次發現了王飛黃。
此時,這個出生于上個世紀初(1919年),曾經是湖南邵陽縣杉木橋鄉知名土秀才的抗戰老人,已經91歲了,風燭殘年的老人正孤獨地生活在資興市一個偏僻的街巷背后的土房子里。
在老兵論壇里,何孝剛用了這樣一段話來描述王飛黃的境況。
“所屬部隊:黃埔17期,參加100軍63師187團,中校營長。作戰經歷:參加過緬甸遠征軍,帶領3個尖刀連,親眼見證戴安瀾師長遇日軍伏擊受傷,參加了河口戰役、貴柳會戰、雪峰山會戰、湘西大會戰等多次抗日戰役,左臂受傷。立過許多戰功,和宋希濂、廖耀湘很熟悉,抗戰時與徐向前打過交道。上個世紀70年代,他流浪到資興。80年代靠兒子賣血湊路費到北京找過宋希濂和徐向前。家庭情況:老伴去世,自己一個人獨居,沒有經濟來源。兒子孫子住在附近,但沒有時間照看,兒子得了腦瘤,做手術欠了9萬多元的債,現在擺攤為生。”
91歲高齡老人對于記者的采訪,最大的困難是思維的遲滯和語言的含糊。在何孝剛和何前貢兩人的幫助下,記者還是在兩個多小時的交流中,慢慢理清了老人長達91年復雜而傳奇的人生。
1919年,邵陽縣杉木橋鄉大圓村,王家添丁。在家鄉,王飛黃讀了幾年小學后,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土秀才”。1937年,抗戰爆發后,王飛黃在家鄉邵陽入伍,隨即參加中央陸軍學校(即黃埔軍校)第五分校的考試并被順利錄取。
“當時,校址設在貴州都勻的炮兵學校也在招生,出來也是干部,但那里是‘雜牌’,沒有陸軍學校的名氣大。所以,我就沒有報炮兵學校,而是選擇陸軍學校。本來是想考第四分校的,結果報名時,第四分校招生的已經走了,剛好第五分校的又來招生,所以我就報了第五分校。”
端著刺刀沖上去
王飛黃說,中央陸軍學校第五分校校址在昆明,在那里學習期間,他還見到過很多在中國當代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包括蔣介石、龍云、盧漢,等等。
進入軍校以后,王飛黃自知學習底子薄,處處加強學習,很快便受到上級的賞識,擔任了副班長。
“當時龍云來到學校,還給我們講具體的作戰戰術,包括在沒有后援的情況下怎么樣應對,等等,這些學習經驗,后來在入緬作戰時都用上了。”
懷著對日本鬼子的仇恨,王飛黃以并不太高的學習基礎,刻苦學習,畢業后,以優異的成績被分派到廖耀湘的部隊,官至中校營長。
王飛黃在57團擔任尖兵隊隊長,先后參加了河口戰役、貴柳會戰、雪峰山會戰、湘西大會戰等多次抗日戰役。
采訪中,王飛黃執意要將左臂上的衣服脫下來給記者看。
在老人的左肩上,長出了一個與肩胛極不相稱的肉砣。王飛黃艱難地用右手指著這個肉砣說,這是在雪峰山戰役中,與日軍肉搏時受傷的。
“在和敵人拼刺刀的時候,對方也打得沒有辦法了,作困獸斗。我們一團的人把他們包圍起來,其中的一個鬼子要跑,被我追上了,他就揮刀砍到我的左肩上。我哇的一聲大叫,繼續追。把鬼子消滅后,我被送到了陸軍第八醫院住院,慢慢地恢復了,但留下了這么一個肉砣。”
在提到戰場的艱苦時,王飛黃說,在幾次戰役以后,部隊退到了喜馬拉雅山下,雖然經常有飛機來空投食物,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撿到食物,有些人沒有撿到,就用刺刀挖野菜,用鋼盔煮著吃。
王飛黃說,在日軍伏擊戴安瀾將軍前,他所在的尖刀連剛剛經過那里。他說,尖刀連沖鋒過一條河后,日軍伏擊在那里,但沒有打他們,而在等戴隨后過來時就專門打擊戴。“我沒有看見戴師長受伏擊,而是先走過去了,但后來就聽說戴師長受到了伏擊。”
記者曾在洪行將軍(本報曾進行詳細報道)后人提供的相關文史資料中看到有關戴安瀾將軍在異國他鄉壯烈殉國的報道,文中提到,戴安瀾殉國后,毛澤東于1943年3月,在延安寫有一首《五律·海鷗將軍千古》吊挽詩:“外侮需人御,將軍賦采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王飛黃口中描述的戴安瀾師長殉國的經歷,與史料記載的情況基本吻合。記者查閱相關史料得知,戴安瀾擔任師長的第200師,于1942年3月8日到達緬甸同古。20天后的3月28日夜,日軍派出小股部隊突襲200師司令部,正在師部的戴安瀾親自手提一挺機槍,率部與日軍激烈作戰。5月10日,遠征軍大部隊退至胡康河谷,受到日軍第56師團阻擊。
“在進行地面攻擊的同時,大批日機還屢屢向路面俯沖而來,對著人群密集掃射。在這種情況下,遠征軍退入山林。當時在溫佐一帶掩護主力撤退的戴安瀾第200師,與軍部失去了聯系。在后有追兵、前路不通的情形下,戴安瀾毅然決定帶部隊進入緬甸中北部山區打游擊,并尋隙退回國內。”
18日,第200師兵分兩路,橫穿細抹公路。前衛部隊突然遭到大股日軍伏擊,“迎著日軍用機關槍、步槍和炮火交叉組織的密集火網,數千名中國士兵義無反顧地端著刺刀沖了上去。敵人以逸待勞,據險伏擊,200師傷亡慘重。激戰中,一梭機槍子彈射中了戴安瀾胸腹部,身后將士趕緊將其救起。師長受重傷,官兵們便輪流用擔架抬著他,一邊與日軍周旋,一邊艱難奔波在緬北的高山峽谷和原始密林之中。”
8天后,因傷口潰爛感染,一代抗日名將戴安瀾在200師與敵周旋至緬甸一個名叫茅邦的克欽山寨時,遺恨而逝,年僅38歲。
回家鄉抗擊日寇
結束在遠征軍的抗日行動后,王飛黃隨著廖耀湘的部隊,乘飛機回到國內,參加雪峰山會戰。
這里需要交代的一個背景是,時任“中國遠征軍”第五軍第二十二師副師長的廖耀湘是雪峰山地區新邵縣人,而王飛黃也是邵陽縣人,這次可以說是回到自己的家鄉抗擊日寇。
雪峰山戰役也稱湘西會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的最后一次會戰。侵華日軍此戰目的是爭奪芷江空軍基地,故又稱“芷江作戰”。
戰爭起于1945年4月9日,止于6月7日。雙方參戰總兵力28萬余人,戰線長達200余公里。雪峰山戰役最后一仗主戰場為雪峰山東麓的洞口縣的高沙、江口、青巖、鐵山一帶。
查閱歷史資料可見,參加雪峰山會戰時,廖耀湘為新6軍少將。但此時坐飛機回到湖南的王飛黃并沒有在新6軍,而是被整編進入100軍,軍長李天霞。
提到參戰情況時,王飛黃精神突然抖擻起來。
“我們當時配的全部是美式裝備。從左翼右翼包圍敵人,部隊散得很開,猛烈進攻,那一下子日軍死得很多。”王飛黃說,他端著一挺美式輕機槍,一下子就掃射50多個鬼子,死傷的不計其數。
“至今記憶深刻的事情有兩個,一是鬼子們餓得很厲害,對抓來的牛還沒有殺,就從牛屁股上割肉下來吃;第二件事就是當地的婦女們特別恨鬼子,鬼子死了,她們拿來梭標往鬼子身上刺以解恨。”
還有一件事也讓王飛黃記得很清楚,就是很多日本鬼子的尸體是光光的,衣服都被老百姓剝掉了,“他們也許是要用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憤怒。”
經過長達將近兩個月浴血戰斗,雪峰山會戰最終以日軍戰敗而結束,這也是抗日戰爭的最后一次會戰。
曾經撿廢品為生
戰爭結束后,王飛黃回到邵陽老家生活。
王飛黃一直沒有正式工作,年輕時候靠打工謀生。1950年,兒子王小黃出生。多年后,妻子去世,他開始獨自生活。
王小黃也沒有工作,以前靠打零工養家,后來得病被診斷為腦瘤,在醫院做手術后,欠下了9萬多元債務。
在記者采訪時,王小黃多次說自己頭蓋都揭開過了,“沒有什么能力”。何前貢說,王小黃的腦子開過刀后,思維沒有以前清楚了。
王小黃說,父親曾經有一本黃埔同學錄,但父親一直不肯拿出來,“是我嚇他,他才拿出來的”,當記者問到這本“同學錄”的去向時,王小黃一會說是自己的兒子收了起來,一會又跑到父親的小房間里東翻西翻,但最終還是沒有找到。
王小黃育有兩個兒子,但同樣沒有正式工作,均以擺地攤為生。
王飛黃雖然腿腳不利索了,但只要能起床,他都會到外面去撿廢品以補貼家用,幾平方的房屋里,現在隨處可見的,還是他撿回來的一些廢品。
目前,志愿者何孝剛每隔一段時間就去看望一次王飛黃。冬天來了,他將好心人捐的被子送了去,前段時間,還為老人送去了志愿者捐的1200元錢。
回饋抗戰英雄
“英雄不會老去,只會慢慢凋零”,很多文學影視作品在描述70年前爆發在祖國大地上的那場痛苦戰爭的參與者時,常用這句話來安慰別人和自我安慰。當我們在真實的現實生活中,看到像王飛黃這樣的戰爭親歷者,身上布滿刀傷和彈痕的英雄們,卻在貧病交加中,孤獨地慢慢老去的的時候,我們除了搶救他們口中的那段珍貴歷史以外,應該做的似乎還有更多。
《法制周報》自2010年年初推出《最后的八百壯士楊養正》為開篇的“尋找最后的抗戰老兵系列”報道以來,記者先后前往重慶、山西和本省絕大多數市州,采訪報道了盧溝橋事變、淞滬會戰、太行山抗日游擊戰(八路軍)、上高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衡陽會戰、滇西會戰、中國遠征軍、雪峰山會戰等抗日戰爭時期重大戰事的親歷者二十多人。記者的感受是,每一次采訪,都是一次震撼心靈的沖擊和洗禮。他們中的一部分生活在城市的人,多數都在安享晚年,但還有不少生活在農村,尤其是貧困邊遠農村的老兵們,卻連最簡單的生活都難以為繼,病了也沒有錢去醫治。
是我們回饋英雄們的時候了。
王飛黃1919年,出生于湖南邵陽縣杉木橋鄉大圓村。所屬部隊:黃埔17期,參加100軍63師187團,中校營長。作戰經歷:參加過緬甸遠征軍,帶領3個尖刀連,親眼見證戴安瀾師長遇日軍伏擊受傷,參加了河口戰役、貴柳會戰、雪峰山會戰、湘西大會戰等多次抗日戰役,左臂受傷。立過許多戰功,和宋希濂、廖耀湘很熟悉,抗戰時與徐向前打過交道。上個世紀70年代,他流浪到資興。80年代靠兒子賣血湊路費到北京找過宋希濂和徐向前。家庭情況:老伴去世,自己一個人獨居,沒有經濟來源。兒子孫子住在附近,但沒有時間照看,兒子得了腦瘤,做手術欠了9萬多元的債,現在擺攤為生。
從軍歷程
1919年,邵陽縣杉木橋鄉大圓村,王家添丁。在家鄉,王飛黃讀了幾年小學后,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土秀才”。1937年,抗戰爆發后,王飛黃在家鄉入伍,隨即參加中央陸軍學校(即黃埔軍校)第五分校的考試并被順利錄取。
“當時,校址設在貴州都勻的炮兵學校也在招生,出來也是干部,但那里是‘雜牌’,沒有陸軍學校的名氣大。所以,我就沒有報炮兵學校,而是選擇陸軍學校。本來是想考第四分校的,結果報名時,第四分校招生的已經走了,剛好第五分校的又來招生,所以我就報了第五分校。”
中央陸軍學校第五分校校址在昆明,在那里學習期間,他還見到過很多在中國當代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包括蔣介石、龍云、盧漢,等等。
進入軍校以后,王飛黃自知學習底子薄,處處加強學習,很快便受到上級的賞識,擔任了副班長。
“當時龍云來到學校,還給我們講具體的作戰戰術,包括在沒有后援的情況下怎么樣應對,等等,這些學習經驗,后來在入緬作戰時都用上了。”
懷著對日本鬼子的仇恨,王飛黃以并不太高的學習基礎,刻苦學習,畢業后,以優異的成績被分派到廖耀湘的部隊,官至中校營長。
王飛黃在57團擔任尖兵隊隊長,先后參加了河口戰役、貴柳會戰、雪峰山會戰、湘西大會戰等多次抗日戰役。
在老人的左肩上,長出了一個與肩胛極不相稱的肉砣。王飛黃艱難地用右手指著這個肉砣說,這是在雪峰山戰役中,與日軍肉搏時受傷的。
“在和敵人拼刺刀的時候,對方也打得沒有辦法了,作困獸斗。我們一團的人把他們包圍起來,其中的一個鬼子要跑,被我追上了,他就揮刀砍到我的左肩上。我哇的一聲大叫,繼續追。把鬼子消滅后,我被送到了陸軍第八醫院住院,慢慢地恢復了,但留下了這么一個肉砣。”
在提到戰場的艱苦時,王飛黃說,在幾次戰役以后,部隊退到了喜馬拉雅山下,雖然經常有飛機來空投食物,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撿到食物,有些人沒有撿到,就用刺刀挖野菜,用鋼盔煮著吃。
王飛黃說,在日軍伏擊戴安瀾將軍前,他所在的尖刀連剛剛經過那里。他說,尖刀連沖鋒過一條河后,日軍伏擊在那里,但沒有打他們,而在等戴隨后過來時就專門打擊戴。“我沒有看見戴師長受伏擊,而是先走過去了,但后來就聽說戴師長受到了伏擊。”
記者曾在洪行將軍(本報曾進行詳細報道)后人提供的相關文史資料中看到有關戴安瀾將軍在異國他鄉壯烈殉國的報道,文中提到,戴安瀾殉國后,毛澤東于1943年3月,在延安寫有一首《五律·海鷗將軍千古》吊挽詩:“外侮需人御,將軍賦采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王飛黃口中描述的戴安瀾師長殉國的經歷,與史料記載的情況基本吻合。記者查閱相關史料得知,戴安瀾擔任師長的第200師,于1942年3月8日到達緬甸同古。20天后的3月28日夜,日軍派出小股部隊突襲200師司令部,正在師部的戴安瀾親自手提一挺機槍,率部與日軍激烈作戰。5月10日,遠征軍大部隊退至胡康河谷,受到日軍第56師團阻擊。
“在進行地面攻擊的同時,大批日機還屢屢向路面俯沖而來,對著人群密集掃射。在這種情況下,遠征軍退入山林。當時在溫佐一帶掩護主力撤退的戴安瀾第200師,與軍部失去了聯系。在后有追兵、前路不通的情形下,戴安瀾毅然決定帶部隊進入緬甸中北部山區打游擊,并尋隙退回國內。”
18日,第200師兵分兩路,橫穿細抹公路。前衛部隊突然遭到大股日軍伏擊,“迎著日軍用機關槍、步槍和炮火交叉組織的密集火網,數千名中國士兵義無反顧地端著刺刀沖了上去。敵人以逸待勞,據險伏擊,200師傷亡慘重。激戰中,一梭機槍子彈射中了戴安瀾胸腹部,身后將士趕緊將其救起。師長受重傷,官兵們便輪流用擔架抬著他,一邊與日軍周旋,一邊艱難奔波在緬北的高山峽谷和原始密林之中。”
8天后,因傷口潰爛感染,一代抗日名將戴安瀾在200師與敵周旋至緬甸一個名叫茅邦的克欽山寨時,遺恨而逝,年僅38歲。
回家鄉抗擊日寇
結束在遠征軍的抗日行動后,王飛黃隨著廖耀湘的部隊,乘飛機回到國內,參加雪峰山會戰。
這里需要交代的一個背景是,時任“中國遠征軍”第五軍第二十二師副師長的廖耀湘是雪峰山地區新邵縣人,而王飛黃也是邵陽縣人,這次可以說是回到自己的家鄉抗擊日寇。
雪峰山戰役也稱湘西會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的最后一次會戰。侵華日軍此戰目的是爭奪芷江空軍基地,故又稱“芷江作戰”。
戰爭起于1945年4月9日,止于6月7日。雙方參戰總兵力28萬余人,戰線長達200余公里。雪峰山戰役最后一仗主戰場為雪峰山東麓的洞口縣的高沙、江口、青巖、鐵山一帶。
查閱歷史資料可見,參加雪峰山會戰時,廖耀湘為新6軍少將。但此時坐飛機回到湖南的王飛黃并沒有在新6軍,而是被整編進入100軍,軍長李天霞。
提到參戰情況時,王飛黃精神突然抖擻起來。
“我們當時配的全部是美式裝備。從左翼右翼包圍敵人,部隊散得很開,猛烈進攻,那一下子日軍死得很多。”王飛黃說,他端著一挺美式輕機槍,一下子就掃射50多個鬼子,死傷的不計其數。
“至今記憶深刻的事情有兩個,一是鬼子們餓得很厲害,對抓來的牛還沒有殺,就從牛屁股上割肉下來吃;第二件事就是當地的婦女們特別恨鬼子,鬼子死了,她們拿來梭標往鬼子身上刺以解恨。”
還有一件事也讓王飛黃記得很清楚,就是很多日本鬼子的尸體是光光的,衣服都被老百姓剝掉了,“他們也許是要用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憤怒。”
經過長達將近兩個月浴血戰斗,雪峰山會戰最終以日軍戰敗而結束,這也是抗日戰爭的最后一次會戰。
現在生活
曾經撿廢品為生
戰爭結束后,王飛黃回到邵陽老家生活。
王飛黃一直沒有正式工作,年輕時候靠打工謀生。1950年,兒子王小黃出生。多年后,妻子去世,他開始獨自生活。
王小黃也沒有工作,以前靠打零工養家,后來得病被診斷為腦瘤,在醫院做手術后,欠下了9萬多元債務。
在記者采訪時,王小黃多次說自己頭蓋都揭開過了,“沒有什么能力”。何前貢說,王小黃的腦子開過刀后,思維沒有以前清楚了。
王小黃說,父親曾經有一本黃埔同學錄,但父親一直不肯拿出來,“是我嚇他,他才拿出來的”,當記者問到這本“同學錄”的去向時,王小黃一會說是自己的兒子收了起來,一會又跑到父親的小房間里東翻西翻,但最終還是沒有找到。
王小黃育有兩個兒子,但同樣沒有正式工作,均以擺地攤為生。
王飛黃雖然腿腳不利索了,但只要能起床,他都會到外面去撿廢品以補貼家用,幾平方的房屋里,現在隨處可見的,還是他撿回來的一些廢品。
網友關注
- 楊佳欣
- 圖里亞夫
- 蘇偉
- 邢利斌
- 瑞恩·鄧恩
- 紅粉寶寶
- 黃秋爽
- 王源
- 焦寶華
- 克里斯-穆林
- 陳寶琛
- 弗里德·穆拉德
- 張藝興
- 鐵頭男
- 周璐璐
- 李永波
- 吳嘉龍
- 金龜子和毛毛蟲
- 馬頔
- 申思
- sputea
- 黃明志
- 伊恩·卡馬
- 顧春芳
- 薛嘉麟
- 陳雨昂
- 長裙哥
- 王振堂
- 網絡紅人張依依
- 林清峰
- 跑車女警
- 曹廷炳
- 王建宙
- 大津祐樹
- 王明娟
- 本-戈登
- 喊話哥
- 丘振良
- 梅璇婷
- 蒂姆-蒂博
- 白歆惠
- 哈蘇妹
- 王儀涵
- 朱克
- 李德林
- 瑪聯
- 陳浩杰
- 史鴻飛
- 張宗益
- 游樂晨
- 黃詩陽
- 杰米·韋利特
- 林志穎弟弟
- 永井謙佑
- 21世紀最大流星雨
- 陳珊妮
- 張杰
- 宋佃濤
- 羅玉通
- 蔡喜宏
- 金雅俊
- 王風
- 韓群鳳
- 約瑟夫·科尼
- 王秀勇
- 西蒙娜·法羅
- 陳小予
- 西門大嫂
- 李春江
- 北京地鐵刀槍哥
- 梅拉赫
- 王克楠
- 季克良
- 田亮
- 單亦誠
- 吳耀漢
- 莫露露
- 呂小軍
- 王美莼
- 王永珀
- 李恩熙
精品推薦
- 沙灣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4/13℃
- 阿克蘇市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6/13℃
- 冷湖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級,氣溫:26/11℃
- 治多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4級,氣溫:19/0℃
- 平陸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級,氣溫:23/18℃
- 海東地區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級,氣溫:26/11℃
- 西沙群島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北風,風力:3-4級轉4-5級,氣溫:33/28℃
- 精河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7/14℃
- 久治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風向:東南風,風力:<3級,氣溫:18/5℃
- 白堿灘區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晴,風向:西風,風力:4-5級轉<3級,氣溫: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