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人
香蕉人又叫ABC(American Born Chinese),最初意指出生在美國的華人。現在,這個概念的范圍已不再限于美國,而擴及整個海外,泛指海外華人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子女。他們雖然也是黑發黃皮,但不識中文,說一口地道的美國英語。他們自小就受美國文化、美國教育的熏陶,其思維方式、價值觀也是完全美國化的,同移民來美的上輩不同。這其中,“黃皮其外、白瓤其內”、“黃皮白心”、“夾縫中的人”、“中文盲”、“邊緣化”,是描述“香蕉人”時使用頻率最多的詞匯。
香蕉人-簡介

“香蕉人”很難走進西方青年的交友圈。
自他們出生,做父母的就希望孩子長大后能順順當當融入美國主流社會,在中上層有一席之地,故此中國人的家庭通常都極重視孩子的教育,有些父母輩英語較好的,在家都不講中文,他們要把孩子培養成徹底美國化的。也有的家庭不想孩子斷了中國文化的根,課余時還教孩子學習中文,但通常效果都很差。隨著孩子越來越懂事,和父母講話時英語越來越多,中文越來越少。漸漸中文消失,完全被英文取代。對ABC來說,中文只是父母親的家鄉土話,他們自然更愿意講美國話。到中學階段,香蕉人就逐漸定形了。
當他們進入大學后,問題就來了:盡管他們的英語說得同美國人一樣好,甚至還更好——由于中國家庭重視教育的緣故。但在美國青年的眼中,香蕉人依然是外國人,難以建立起關系較密切的朋友圈子。這種圈子多半仍只局限于香蕉人之間。大學不比中學,范圍大,香蕉人少,這時的香蕉人就體會到孤獨——找不到歸宿的孤獨。
尋求文化認同的渴望,使許多香蕉人在成年時開始滿懷熱情地學起中文來,大學里開設中文班,成員最多的往往就是香蕉人。香蕉人開始自覺學習中文之際,卻是他們的父母開始痛苦之時,因為孩子到了十八歲,美國的習慣,父母已無權干涉。如繼續表示出中國家長式的關心,非鬧翻不可。而香蕉人也會像美國青年那樣行動,搬走一人獨居,只剩下孤單的父母在家向隅而嘆。有些父母害怕孤單,只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可是文化價值的觀念不同,他們心理又何常平靜得下。他們一心指望孩子長大了融入主流社會,現在孩子成為“美國青年”,卻要遠走高飛了;而他們已進入老年,正是最需要子女親情的時候,卻得不到了。這時候,他們就會說,還是中國式重視家庭、重視人情味的文化好。
香蕉人-家庭關
“香蕉人”遇到的第一道關卡就是他們的父母,由于基本上已完全西化,所以他們難以認同父輩們傳統的中式思維方式。于是,雙方的矛盾不可避免。
媽媽,為什么你不走進我的世界?
“親愛的媽媽,我丟兩個問題給你接招:第一,請問為什么我們的‘品位’如此不同?是因為我們分屬不同的時代還是因為我們成長于不同的文化?第二個問題比較關鍵,就是,老媽,你為什么不去了解我的時代或者文化的品位世界呢?……你為什么不試試看進入我的現代、我的網絡、我的世界呢?……難道你已經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東西?還是說,你已經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經定型得不能動彈?”
“親愛的安德烈,你的母親出生的1952年……一貧如洗……貧窮使得我缺少對于物質的敏感和賞玩能力,但是卻加深了我對于弱者的理解和同情,可能也使我更加勇敢……你能回答這個問題嗎:如果這太好的環境賦予了你美感和品位,那么它剝奪了你一些什么?你這一代,是否其實有另一種的‘貧窮’?”
這是作家龍應臺與她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通信。安德烈在德國接受教育,穿Polo襯衫,聽HipHop和R&B音樂的他,很享受目前所能享受到的物質生活,并且十分不能理解父母這一輩持有的“品位”。在他看來,父母的品位是老舊而落伍的,他甚至斷言他的母親已經是一個被“定型而不自知的人”。
事實上,這也是絕大多數“香蕉人”和他們的父母都會有的爭論。
美國華盛頓的石東華先生,為了給女兒補補中華文化這一課,在女兒石珊大學畢業那年,特意帶她回國游覽名勝古跡,誰知女兒除了對美食和美景感興趣以外,對其它的一切都很排斥。石先生感到很是困惑。
“德國是我的出生地,德語是我的母語,我從小在德國文化下長大,你非讓我說自己是個中國人,我肯定說,關鍵是我的內心會說——我不是。”喻利雅,德籍華人,17歲時就奪得德國2003園藝世博會命題征文大獎。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她與父母的文化沖突日增,“她從來不看中國電視,看的都是美聯社、綜合外電消息的報道。”母親這樣形容女兒。
香蕉人-文化關
一方面,“香蕉人”在學校接受的是完全西方的教育,他們的思維方式可以說已經和西方人全無二致,西方世界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是他們為人處事的基礎,而這顯然是其父母——擁有中式傳統思維方式的第一代移民所不能接受的。“香蕉人”看不慣父母謹小慎微的行事作風,父輩們也搞不懂子女張揚外露的價值選擇。
另一方面,對中華文化的認可程度是“香蕉人”與其父母爭論的又一焦點。作為接受了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父母,當然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中西兼備,然而,在說英語、看美劇的大環境下成長的“香蕉人”,脫離了祖籍國的文化氛圍,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容易。
于是,一個家庭,兩代人,兩種思維方式,矛盾在所難免。黑頭發、黃皮膚,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漢字卻不識得幾個。中國人會對他們說:“你是中國人?那你怎么不會說漢語?”外國人會對他們說:“你是中國人?你的英語怎么說這么好?”
香蕉人-夾縫一代

查可欣認為自己現在能很好地游弋于中西文化之間。
“我很可憐那些‘香蕉人’,他們既不能得到華人的認同,也得不到洋人的認同,猶如兩頭不到岸……”
這是一位網友在網上發表的評論,事實上,類似的言論為數不少,可以說代表了國內年輕一代對“香蕉人”的普遍看法。
“每當我介紹自己是美國人時,中國人的反應都是一致的,‘你怎么是美國人,你明明是中國人嘛’。”
“同學們總是問我到底是從哪里來的,我說來自北京,但我一口純正的美式英語又把他們嚇一大跳。他們又問我英語為什么講得那么好”,Alex Cheng在華盛頓大學讀大二,“他們就是不明白我是來自北京的華裔美國人。”
墨爾本大學的華裔學生Huiling也說:“別人總是問我為什么我的英語會帶有美國口音。”然而,盡管他們的英語說得同美國人一樣好,甚至還更好,但在美國青年的眼中,“香蕉人”依然是外國人,通常難以與其建立起關系較密切的朋友圈子。
黑頭發、黃皮膚,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漢字卻不識得幾個。中國人會對他們說:“你是中國人?那你怎么不會說漢語?”外國人會對他們說:“你是中國人?你的英語怎么說這么好?”這就是“香蕉人”,“夾縫中的人”也許是對他們所處的尷尬最好的形容。
“朋友,我的電腦不能顯示中文,所以我只能用英文發信……請不要叫我‘香蕉人’,我用英語寫信的無奈只有蒼天才懂,作這番解釋的悲哀只有鍵盤能知……”
這是西班牙的Ninette寫在博客里的話。面對著祖籍國傳統文化的缺失,體味著住在國不認同的邊緣化,向左轉?向右轉?“香蕉人”承載著前所未有的無奈和迷惘。
“當他們自己有了欲望要進入中國文化的川流譜系時,他們會自己找到自己在地圖上的那一點,這是一種自愿的行為。”而今天,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移民子女選擇做一個“芒果人”。從“香蕉人”到“芒果人”,所有的努力有目共睹。
網友關注
- 陳浩杰
- 丘振良
- 王風
- 梅拉赫
- 黃詩陽
- 邢利斌
- 21世紀最大流星雨
- 蘇偉
- 呂小軍
- 林志穎弟弟
- 哈蘇妹
- 王建宙
- 韓群鳳
- 吳嘉龍
- 杰米·韋利特
- 游樂晨
- 宋佃濤
- sputea
- 梅璇婷
- 克里斯-穆林
- 黃明志
- 永井謙佑
- 曹廷炳
- 周璐璐
- 瑞恩·鄧恩
- 王克楠
- 圖里亞夫
- 李德林
- 顧春芳
- 陳雨昂
- 王美莼
- 楊佳欣
- 大津祐樹
- 西門大嫂
- 伊恩·卡馬
- 李春江
- 王儀涵
- 莫露露
- 北京地鐵刀槍哥
- 陳寶琛
- 羅玉通
- 焦寶華
- 紅粉寶寶
- 李永波
- 馬頔
- 長裙哥
- 白歆惠
- 王秀勇
- 弗里德·穆拉德
- 張杰
- 喊話哥
- 田亮
- 王永珀
- 本-戈登
- 張藝興
- 西蒙娜·法羅
- 張宗益
- 約瑟夫·科尼
- 瑪聯
- 王源
- 李恩熙
- 陳小予
- 黃秋爽
- 陳珊妮
- 王明娟
- 王振堂
- 單亦誠
- 申思
- 跑車女警
- 蒂姆-蒂博
- 季克良
- 吳耀漢
- 史鴻飛
- 金龜子和毛毛蟲
- 網絡紅人張依依
- 薛嘉麟
- 金雅俊
- 鐵頭男
- 林清峰
- 蔡喜宏
- 朱克
精品推薦
- 沙灣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4/13℃
- 阿克蘇市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6/13℃
- 冷湖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級,氣溫:26/11℃
- 治多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4級,氣溫:19/0℃
- 平陸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級,氣溫:23/18℃
- 海東地區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級,氣溫:26/11℃
- 西沙群島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北風,風力:3-4級轉4-5級,氣溫:33/28℃
- 精河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7/14℃
- 久治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風向:東南風,風力:<3級,氣溫:18/5℃
- 白堿灘區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晴,風向:西風,風力:4-5級轉<3級,氣溫: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