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资源站www国产在线资源,国产偷窥熟妇高潮呻吟,潮湿的心动漫在线观看免费未删减,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

唐詩 宋詞 元曲 近代詩 文言文 寫景的古詩 論語 詩經 孫子兵法 愛國的詩句 李白 杜甫
當前位置:查字典>>名著閱讀>>亞里士多德傳>>第八章 范疇學說

第八章 范疇學說

  范疇是哲學中的一個問題,本用不著單獨成章;但因亞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系統地探討哲學范疇的人,他的范疇學說內容豐富,是其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剖析范疇理論,可以從一個方面來探討他的哲學思想,認識他的哲學特征,并可以從中總結人類思維發展的經驗教訓,故而列專章介紹。

  學術界對亞里士多德思想的研究,總的看還不是很深入,而對其范疇學說的研究就更少了,多是在談論哲學思想或邏輯思想時涉及到范疇理論。《論辯證思維的形成和它的范疇體系》(黃順基、劉炯忠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和《亞里士多德范疇學說簡論》(楊壽堪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兩書,特別是后者,專門研究了范疇問題。本章根據這兩書有關論述及學術界的研究成果簡述亞里士多德的范疇學說。

  范疇是客觀事物的本質聯系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人們認識世界過程中的支撐點和階梯。列寧說:“在人面前是自然現象之網。本能的人,即野蠻人沒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區分開來,自覺的人則區分開來了。范疇是區分過程中的一些小階段,即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的一些小階段,是幫助我們認識和掌握自然現象之網的網上紐結。①”人們在實踐中,反復地接觸到同一種類的事物,積累了關于某一種類事物的種種屬性、特征、聯系等等的豐富印象,于是就在頭腦中進行整理和概括工作,把這類事物的共同的本質聯系抽象出來,形成概念,并在概念的基礎上進行邏輯的思維活動。這樣,人們才可能日益深刻地揭示客觀世界的規律性,達到有成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那些比較深刻的、比較普遍的概念,就叫做范疇。
①列寧:《哲學筆記》,《列寧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90頁。

  亞里士多德是在西方哲學史上最早對哲學范疇的含義和意義作了許多有益探索的哲學家。雖然他沒有給范疇下過定義,但根據他的幾本有關著作,我們可以考察出他的范疇學說的含義。


  1. 范疇的含義


  亞里士多德對范疇的研究,一個重要方面是從語法或修辭學出發的。在《范疇篇》一開頭就討論語法問題,討論了同義詞、多義詞以及在語言表達中語詞的表達形式和組合形式。并按主詞和賓詞的關系,把范疇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屬于只能作為主詞不能成為賓詞的,另一類是屬于作為賓詞而述說主體的(主詞的)。他之所以從語法的主詞和賓詞的關系上來揭示和闡明范疇的含義,是因為:(1)范疇和語法是緊密相聯的,人們對于事物的認識或表達對事物的看法,總是離不開對于事物的定義和概念。對事物下定義就必然牽涉到語法問題,因此作為反映事物本質的、普遍的概念的哲學范疇,當然也就同語法問題直接發生聯系。(2)亞里士多德的范疇學說首先是從形式邏輯的角度提出來的,或者是以形式邏輯為基礎的,而對邏輯的研究和思維過程的分析,是以語法為出發點的。(3)亞里士多德的活動年代正是智者中詭辯派風行的時期,他當時在理論上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反對詭辯派的種種謬論,而詭辯派的手法之一是在語法上制造混亂,混淆概念,提出似是而非的定義。他的一些范疇是在駁斥詭辯派的基礎上提出的。這樣,范疇就自然地和語法、詞語結合在一起了。

  但是,如果把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只歸結為語法問題,那就片面了。實際上,還應從主體和客體的關系上來考察和理解范疇。他把范疇看作是對客觀存在的事物的多方面性質的一種規定,并明確地表述了范疇和存在的關系,范疇不是主觀思維的產物,而是客觀存在事物不同方面的一種反映或規定。這里,亞里士多德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把范疇同本體論、認識論結合起來,當然超出了語法范圍。

  亞里士多德所以重視對范疇的研究,是因為他在一定程度上隱隱約約地看到了范疇在認識論上的意義和作用。從他對具體范疇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把范疇看作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種邏輯工具。他指出客觀存在著的事物,其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人們在這五彩繽紛的事物面前,如何認識它們,把握它們,這首先必須將多種多樣的事物概括為幾大類,只有這樣,認識客觀事物才能順利進行。這種概括,就需要通過反映事物本質的概念,即范疇。

  亞里士多德對范疇進行了分類,在《范疇篇》列舉了十類:實體、數量、性質、關系、地點、時間、姿態、狀況、主動、被動;在《形而上學》第5卷提出30個哲學術語,也就是30個范疇,雖然有的和以前的有重復,但重視對范疇的研究,從中可以看出來。他認為,通過范疇去考察和認識世界,“就很接近于見到真理了”。

  對這些范疇,亞里士多德都作了系統、深刻、有益的研究和分析。如“實體”,在他的著作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無論是它的正確方面還是錯誤方面,對后世都有很大影響。亞里士多德在《范疇篇》中,把“實體”列為十范疇之首,用“實體”統率其他范疇。“質料與形式”是亞里士多德使用最廣泛的一對范疇,質料和形式的理論貫穿其整個哲學之中,在他的思想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運動”是亞里士多德自然哲學和形而上學中的重要范疇,他認為只有研究運動,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然科學知識。在當時自然科學發展水平上,對運動這一范疇作了系統的論述。“潛能與現實”是亞里士多德對客觀事物的存在和運動的研究中提出來的一對范疇。在他之前的古希臘哲學家都沒有明確提出和研究過這對范疇,亞里士多德第一次對這對范疇作了深入的探索。他認為事物可以分為潛在的東西和現實的東西,有些事物是潛在的存在,有些則完全是現實的存在。因此,每種事物的變化,都是由潛在的東西變為現實的東西。亞里士多德在《范疇篇》中對范疇進行分類時,把“質和量”這對范疇放在僅次于“實體”的位置,他把質和量看成是事物的一種規定,并分別作了研究。“時間與空間”是亞里士多德在《物理學》中詳盡探索的范疇。他在《范疇篇》和《形而上學》中,對“關系”這一范疇作了專門論述,他對這一范疇的論述表現出不少樸素辯證法思想,他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事物總是作為相對的東西而存在,“事物就本身而言并非是絕對是大的或小的,它們之被稱為大的或小的應當說是由于一種比較的結果”。(《范疇篇》)這一表述反映了人們通過“關系”這一范疇揭示出事物的性質和特征。亞里士多德特別重視和研究的另一對范疇是“必然與偶然”,他認為,在現存的事物中有些事物的出現和存在是出于其必然性,如果沒有這種必然性,它就不可能產生和存在。強調必然性,并不是否認偶然性,偶然性是不出于必然和經常,不是事物的本質。“對立”是亞里士多德在《范疇篇》中論述的又一范疇,并在《形而上學》等著作中多處提到。這一范疇,是亞里士多德在總結過去哲學家的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在他的著作中經常舉出各個領域內關于對立的事例,如一和多、奇和偶、同和異、動和靜、光和暗、雌和雄、美和丑、善和惡等,“研究對立的東西是一門科學的工作”。(《形而上學》)“個別與一般”是亞里士多德論述較多的一對范疇,其中包含著深刻的有價值的思想。這對范疇在亞里士多德的范疇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其他范疇的前提和基礎。亞里士多德的范疇論之所以很有價值,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他在一定程度上正確地解決了個別與一般的關系問題。另外,他在范疇論中表現出來的動搖性和矛盾性,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對這對范疇的理解存在著混亂所造成的。因此我們也可以把亞里士多德關于個別與一般的理論,看成是他整個范疇論的一個總結。


  2. 范疇學說的價值


  亞里士多德的范疇學說內容廣泛,思想深刻,僅就這點也可以說明他是古希臘杰出的哲學家和最博學的人物。

  一個哲學學說和體系的建立,必須有哲學范疇作為基本內容,哲學家總是通過繼承前人或自己的創立的范疇來表達自己的哲學觀點。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是由一系列哲學范疇組成的理論體系。要掌握他的哲學體系,就必須了解他的范疇理論;了解了他的范疇理論,就掌握了進入他的哲學之門的鑰匙,因此研究亞里士多德的范疇學說,既有理論的意義,又有哲學史的意義,黑格爾說“要理解亞里士多德,就得認識這些范疇”①,說的很有道理。
①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2卷,商務印書館,1960年版,第290頁。

  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過程,是由簡單到復雜、由現象到本質的不斷發展過程,它每前進一步都由范疇固定下來。亞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了不少新的哲學范疇,系統深刻地探討了許多哲學范疇的內容和實質,并對范疇作了初步分類,這反映了人類認識世界的深化,在人類認識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這是亞里士多德的又一重要貢獻。

  范疇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它是區分認識過程的階段,是幫助人們認識和掌握自然現象之網的網上紐結,根據研究,總結提出新的范疇,實際上可以由此而對科學進行分類,對一些學科的研究對象作出規定。亞里士多德進行了這種工作。他擅長分析,對古希臘哲學家們一直講的存在進行了分析,認為“存在”有各種各樣,將每一類“存在”都進行單獨研究,構成各門獨立的學科。他說,哲學研究存在本身,其他學科從存在中“割取”一部分,研究其屬性,例如,研究關于數的存在的,是數學;研究關于醫療的存在的,是醫學;研究關于語言的存在的,是修辭學;研究關于邏輯存在的,是邏輯學;研究關于道德存在的,是倫理學;研究關于政治存在的,是政治學……對這些他都進行了研究,所以成為許多門學科的創始人。以上說的分析研究,一個重要的方面是依據范疇的分類,對許多學科研究的對象作出規定,并作出卓有成效的研究,寫出著作,為后人留下寶貴的精神遺產。

  亞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提出哲學“范疇”這個詞并對它進行研究的哲學家。當然,由于當時的歷史條件的限制,他不可能十分明確范疇的意義,不可能像今天這樣給范疇下定義,更不會有列寧那樣的深刻解釋;而且,他對范疇的意義的了解還有含糊和不正確的地方,更有不確切之處。但總的看,貢獻是大的,在哲學史上的意義和作用是一般人所不能比的。從他對具體范疇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第一,他是從范疇和客觀事物的關系上來揭示范疇的實質和意義的;第二,盡管他對范疇的了解是建立在本體論的基礎上,但不少地方也涉及到以認識論的思想來把握。所以他把范疇看作是對客觀事物的不同方面的規定和反映,他從對范疇的這種理解出發,對范疇作了首次的分類,并研究了不少的具體范疇。盡管這種研究還說不上很完美,但在二千多年前已達到在今天看來仍有相當科學價值的研究水平,是不易的,其成果是令人敬佩的。因此可以說,亞里士多德對范疇的意義以及對許多具體范疇的內容帶有獨創性的探討和所取得的成果,的確是人類認識的歷史長河中,大放光彩的真理顆粒。

  亞里士多德把“實體”范疇看成是對客觀獨立存在著的具體事物的一種規定,并且作為理解其他范疇的根據。就是說,他認為實體是中心,其他范疇都附屬于實體,是實體的數量、性質,“因為除了實體之外,沒有一個別的范疇能獨立存在,所有別的范疇都被認為只是實體的賓詞”。(《物理學》)實體是一切范疇的基礎,這是貫穿在亞里士多德整個范疇論中的一條主線。他指出,實體在任何意義上——(1)在定義上,(2)在認識的程序上,(3)在時間上——都是第一的。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實體是獨立存在的具體事物,是其他一切東西賴以存在的基礎,其他一切東西都是隸屬于實體的性質、數量、關系、狀態等方面的屬性,都不能離開實體而獨立存在,因此,我們在認識客觀世界時,必須從實體即個別事物開始,否則認識無從談起。實體是具體的、能獨立存在的東西,因此,一個個具體的事物,如蘇格拉底這個人,我面前這棵樹,才是實體。除了這類實體之外,還有另一類實體:蘇格拉底這個具體的東西是人,是動物。這里的“人”(屬)和“動物”(種),并不是性質或數量等屬性,也是實體,不過這類實體不是具體的、個別的,而是抽象的、一般的。這樣,就得承認有兩種實體:個別的實體和一般的實體。他把個別事物叫“第一實體”,一般實體為“第二實體”。基于對實體的這種理解,他就進一步提出和論證了個別與一般這對范疇,堅持沒有個別就沒有一般,個別先于一般,一般存在于個別之中,個別之外無一般的觀點,并在這個問題上對數論派和理念論進行了批判。對他關于個別和一般這對范疇的論述和理解,后世哲學家是高度贊揚的。

  亞里士多德從這種實體論出發,又提出質料和形式這對范疇。質料是事物存在和運動的基礎和前提,形式使事物相區別,兩者的結合構成事物,它們既對立又相互轉化。他認為形式不能離開具體事物而存在。他對這對范疇的論述和理解,充滿了辯證法,對西方哲學發展史有較大影響。

  亞里士多德還從范疇與實體、實體與客觀的關系上探討了真和假的問題。他指出,我們首先給真假作出規定,所謂假,就是以不是為是,以是為不是。所謂真,就是以是為是,以不是為不是。真與假的問題是依事物的對象是否聯合或分離而定:誰把分離的東西認為是聯合的,把聯合的東西認為是分離的,那就是假的;把分離的東西認為是分離的,把聯合的東西認為是聯合的,就是真的。這種說法也許還不夠全面、準確,但其基本意思是要明確真與假的標準,凡主觀思想符合客觀事實的,主客觀相一致的,那么人們的看法、判斷就是真的;不相符、不一致的,則是假的。這點表明了他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用他的這種說法,對照日常生活經驗,可以判斷出不太復雜的真假問題。比如說石頭是硬的,不是因為我們說它硬,它才硬,而是因為這種說法符合客觀情況;如不這樣說,那就違背實際了,就是假而不是真了。

  亞里士多德的范疇學說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和學術價值,至少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體現了邏輯學、本體論和認識論相一致的思想萌芽。他把范疇看作是事物存在形式的邏輯規定,并試圖以一個范疇系統對客觀事物的多方面作全面的邏輯規定,這也就是他一再強調的范疇的種類和存在的種類一樣多的意思。他不僅從邏輯學的角度揭示范疇的含義,而且從范疇和客觀存在的關系上來了解和把握范疇的內容和實質。同時,還試圖把范疇的排列和順序同人們對事物認識的程序一致起來,把“實體”列在十范疇的首位,并明確指出實體不論在時間上還是在認識程序上都是第一的。這是符合人們認識規律的,因為我們認識客觀事物時總是從個別的具體的事物開始,即首先要認識這個東西是什么,然后才能認識該事物的各種特點、特征和屬性。亞里士多德給具體范疇下定義、考察具體范疇的內容,以及范疇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時,往往都是從認識論的角度進行分析的,有的地方還講得很得當。

  其次體現了變化和運動的思想。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詳盡地論證了運動這個范疇的哲學家,他不僅批判了以芝諾為代表的否認運動的錯誤觀點,而且還論述了運動和事物的聯系。就具體事物來說,其運動是有限的,有生有滅;就整個運動來說,是無限的,無生無滅。因此,每個范疇以及每對范疇之間,就從運動著的存在中獲得了自己的內容和聯系。他把運動、變化看成是聯系質料和形式、潛能和現實的中間環節,指出從質料到形式,從潛能到現實是一種變化過程,這個過程就是運動。

  第三,體現了聯系和相對性思想。亞里士多德嚴格區分了范疇之間的界限,同時也強調了各種范疇之間的聯系。他在《關系》這一范疇中,十分明確地表達了關于范疇聯系和相對性的思想。認為有些范疇只有從相互聯系中才能理解和把握,只有從與其他方面相比較才有意義。例如大與小、多與少,只有相比較,才有所謂大小多少之別,它們只有相對的意義,只就一方面來說,不存在大還是小、多還是少。與比它小的東西相比、相聯系,它是大;如與比它大的東西相比、相聯系,它就是小。他常運用的質料和形式也是如此。兩者既對立又相互依存。質料不能離開形式而存在,正如形式不能離開質料一樣,因為質料是形式的基礎,形式不只是指事物的形狀、長短、寬窄、高低等,而是指一切事物的“性質”。兩者的區別是相對的。任何絕對化的看法都是不對的,一切要以具體情況而定,一個人在坐著的時候,說“他坐著”就對了,當他站起來后,你還說“他坐著”就錯了。這說明,亞里士多德的范疇學說,不僅看到了事物的相對性,而且包含了真理是具體的思想。對二千多年前的思想家來說,獨創出這樣充滿辯證法的思想,確實難能可貴。

  第四,體現了相反者可以轉化的思想。亞里士多德認為,實體的突出標志就是存在相反者(即對立),而相反者的雙方能夠互相轉化,大變小,小變大,好壞互變,善惡互移,他反復講的質料形式亦然。質料是潛在的東西,由于形式的推動和吸引,這種潛在的東西可以轉變為現實的東西。世界上的一切現實的事物都是從質料向形式轉化而形成的。當然,亞里士多德在范疇學說中表現出來的辯證法思想,有的較為明顯,有的還只是萌芽,有的處于動搖之中,而最后,辯證法越來越少,在主要問題上,又離開了辯證法。


  3. 范疇學說的不足


  亞里士多德的范疇學說具有重大價值,但也存在著混亂和矛盾,使他“陷入毫無辦法的困窘的混亂狀態”。仔細分析一下,出現這種狀況并不是偶然的。

  在質料和形式的關系上,亞里士多德的主要觀點是正確的,他一方面承認質料是事物存在的基礎,質料和形式是統一的;另一方面又認為質料自身只是一種潛在性、可能性,只有形式才具有現實性。他的論述,前后亦有矛盾之處,特別是進一步論述時,陷入了唯心論,與柏拉圖的理念論,走到了一起。他一方面承認第一性實體是第一位的東西,是其他一切東西的基礎,其他范疇不能離開實體而存在;但另一方面他又認為存在一個沒有質料、永恒不變的精神實體,即第一推動力。這個第一推動力把亞里士多德送回到他的老師柏拉圖那里。目的因也是使亞里士多德陷入混亂的原因之一,既然一切都是安排好的,都是有目的的,那么必然與偶然的關系也就無法實現了。神學目的論最終使亞里士多德走向神秘主義。

  亞里士多德范疇學說的混亂和矛盾,即唯心論和形而上學的錯誤傾向,對以后的哲學和自然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消極、有害的影響。如“空間”范疇中講地球中心說,被托勒密加以系統化之后,成為經院哲學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條。宗教神學利用地球中心說,抬高上帝的地位,用上帝主宰人類,一切由上帝安排。這種理論束縛,壓制了科學的發展。直到15世紀天文學家提出太陽中心說,才推翻了統治人們思想一千多年的地球中心說,使得科學得到解放。亞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動力、目的論,更為經院哲學所推崇,對科學的阻礙作用更大。

  亞里士多德為什么不能始終如一地堅持唯物論和辯證法,為什么會有落后矛盾的思想?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去找原因。

  第一,歷史原因。我們知道,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在柏拉圖學園前后生活了20年之久,受柏拉圖影響不能說不大,雖然他批判了理念論,并抓住了要害,但終究是不徹底的。在我們看到二人觀點的不同時,也要注意到二人思想的相同處。亞里士多德的“形式”和柏拉圖的“理念”,本是同一個字,同一個東西。不同的是,柏拉圖的“理念”只是一個空洞的名詞,而亞里士多德賦予“形式”以實在的內容。亞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圖認為理念是在個別事物之外獨立存在的看法,而他的“形式”是在個別事物之中。他有時也說形式可以獨立存在,但那只是說人們在思想中可以將形式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來而獨立存在,這個形式是他所說的“第二實體”,它只能在思想中分離存在,而不是在實際上可以分離存在。所以,在“一般在個別之中”,還是“一般在個別之外”這個問題上,亞里士多德糾正了柏拉圖的錯誤,但是,只到此,問題并未結束,僅只這點正確,還不能保證進一步探索不犯錯誤。因為,一般和個別還有誰先誰后,誰決定誰的問題。作為深受柏拉圖熏陶的亞里士多德,很難保證不倒向柏拉圖一邊。

  第二,科學水平的制約。亞里士多德所處時代的自然科學雖然已達到相當的成就,但畢竟是科學的童年期,許多學科的研究剛剛開始,許多自然現象還得不到科學的解釋,甚至猜測多于解釋,在這種情況下,神秘主義在所難免,不能不影響哲學學說。在希臘,以對世界整體形成概念認識為產生標志的古希臘哲學,是建立在希臘創世神話關于世界整體的表象認識基礎之上的。在古希臘哲學產生之前,希臘就廣泛流傳著有關世界創生的完整神話傳說:宇宙最先是混沌,從混沌中分化出天空和大地,天空和大地生出的孩子是最高的神,諸神代表日月星辰、海洋等。這一切表示著古希臘人的直觀認識。而人類認識史表明,對世界的認識不是突如其來的,而是建立在直觀表象認識基礎之上的。這里面,后來也形成某些科學認識,發展了某種科學,但終究是籠罩著一層神秘的外衣。科學不發達,哲學自然不會發達,亞里士多德的范疇學說受“神”的影響,不是不可理解。

  第三,認識論原因。亞里士多德的范疇學說主要是從本體論來考察的,同時也涉及到認識論問題,因此他在論述問題的過程中,有時候往往把本體論的一些問題同認識論的認識過程混淆起來,結果就出現了前后矛盾和混亂,如“實體”這個范疇,前后就不一致。在《范疇篇》中,說個別事物是第一實體,一般的“屬”“種”是第二實體。在其他著作中,如《物理學》《形而上學》中,變為一般的形式是第一實體,個別事物是第二實體。為什么會有這個變化?在《范疇篇》中,亞里士多德主要是從邏輯上考慮問題,沒有分析個別事物是由什么組成的;在《物理學》中,他分析出個別事物是由形式和質料組合而成的。這里的形式是《范疇篇》中所說的“屬”,“質料”是新提出的概念。具體事物由形式和質料組合而成。決定事物本質的是形式,再分析下去,就回到了柏拉圖的唯心論。從認識論上說,人的認識過程可以從一般到個別,但如果把這種認識過程當作客觀事物存在的情況,那就錯了。

  創立邏輯學,是亞里士多德的一大功績。但他把形式邏輯中的矛盾律,當成宇宙的根本規律,這就使真理變成了謬論。矛盾律反映了事物的一個側面,它是人們初步的思維規律,把它絕對化,變成適用于一切領域的普遍規律,用形式邏輯的矛盾律代替客觀世界的矛盾規律,就無法理解事物的矛盾運動,無法理解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的辯證法,他用“是就是,不能既是又不是”的原則衡量一切,解釋一切,不可避免地在范疇學說中反映出形而上學觀點。

  總之,亞里士多德的范疇學說,既有正確的一面,這是主導方面,又有不足的一面,存在著矛盾和混亂。既然正確的一面是主要的,我們就要肯定他的貢獻,在當時的條件下,提出如此豐富的范疇學說,確實值得大書特書。而提出不足,是為了更好地宣傳成績。

  亞里士多德的范疇學說對后世的哲學、自然科學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是繼亞里士多德之后,系統研究范疇學說的哲學家,創立了自己的范疇體系。亞里士多德的范疇學說主要是從本體論來考慮問題的,這和當時哲學思想發展與哲學所要解決的問題有關。康德是從認識論出發,根據認識論所要解決的問題而提出范疇體系。康德在一定程度上闡發了主體的思維能動作用的思想。這比亞里士多德前進了一大步。但康德的范疇體系吸收了亞里士多德范疇學說的思想資料。亞里士多德范疇學說也是黑格爾建立辯證范疇體系的重要思想來源之一。亞里士多德對黑格爾的影響,不僅表現在黑格爾的許多范疇沿用了亞里士多德使用的術語,而且表現在內容的吸收上。黑格爾不忘其師,高度贊揚了亞里士多德,他“深入到了現實宇宙的整個范圍和各個方面,并把它們的森羅萬象隸屬于概念之下;大部分哲學科學的劃分和產生,都應當歸功于他。當他把科學這樣地分成為一定概念的一系列理智范疇的時候,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同時也包含著最深刻的思辨的概念。沒有人像他那樣淵博而富于思辨。”

  亞里士多德的范疇學說,經過康德和黑格爾的發展,發揚光大了。

上一篇:第七章 哲學學說

下一篇:第九章 邏輯學說

網友關注

名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