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资源站www国产在线资源,国产偷窥熟妇高潮呻吟,潮湿的心动漫在线观看免费未删减,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

唐詩 宋詞 元曲 近代詩 文言文 寫景的古詩 論語 詩經 孫子兵法 愛國的詩句 李白 杜甫
當前位置:查字典>>名著閱讀>>亞里士多德傳>>第七章 哲學學說

第七章 哲學學說

  亞里士多德是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的天才表現在相當廣博的領域中,但使他素負盛名的還是由于他在哲學上的突出貢獻。汪子嵩、余紀元指出,在人類認識發展史上,亞里士多德是第一個將哲學當作一門獨立的學科進行研究的人①。亞里士多德認為哲學高于其他各門具體科學,哲學是“愛好智慧”的意思,所以是智慧之學。在他之前,沒有人明確提出哲學要研究什么,是他最早提出了一些哲學應研究的問題。
①汪子嵩:《亞里士多德關于本體的學說》,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版,第41頁;易杰雄主編:《世界十大思想家》,余紀元撰《亞里士多德》,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0頁。

  亞里士多德第一次明確規定了哲學的對象。在《形而上學》第4卷中,他說有一門科學專門研究“作為存在的存在”?!白鳛榇嬖诘拇嬖凇奔词侵敢话愕钠毡榈拇嬖冢谴嬖谧陨?,而一切存在的中心點就是“本體”。在《形而上學》第6卷中他還指出哲學的對象是“不動的、可以分離的本體”,這就是通常所謂的“神學”。這樣,亞里士多德就認為哲學研究有兩個分支:一是以研究獨立的、不動的存在為對象,即神學;二是以“作為存在的存在”為對象。這兩個分支是可以等同的,因為神學是首要的、普遍的??傊?,亞里士多德的意思是說哲學所研究的乃是其他科學當作出發點的終極本體,是集一切經驗科學知識的全體。從巴門尼德①的“存在”到亞里士多德的“作為存在的存在”,哲學終于確立了自己的專門領域。亞里士多德功不可滅。
①巴門尼德(約公元前6世紀末-前5世紀中葉),古希臘埃利亞學派哲學家。認為“有”或“存在”是單一的、有限的、不變的和不可分割的。“存在”和思維是同一的。千變萬化的世界只是凡人的虛幻意見或假相,亦即“無”或“不存在”,認為感覺不可靠,只有理性才能認識存在。著作有詩篇《論自然》,現僅存若干片斷。


  1. 哲學要解決的問題


  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哲學必須先搞清楚自己的基本問題。在亞里士多德看來,討論本體的人如果不知道這些問題就無法進步。它們像一個個死結,只有理解了它們的性質,才能解開這些死結,促進認識。這些問題是哲學必須探討的。在《形而上學》中,他提出了哲學應探討和解決的13個問題(有人分成14個問題)。這13個問題見前面第5章。

  亞里士多德在提出這些問題之后說,解決這些問題是不容易的,但他確實在討論它們。在《形而上學》第3卷第2—6章用他自己特有的方法進行了討論:“某物是甲,還是非甲,”如果是甲,會有幾種可能或不可能的理由;如果是非甲,又是怎樣一種情況?在解答這些問題時,也是由兩方面分析,在什么條件下可以得出正面結論,在什么條件下可以得出反面結論。有人把這種方法稱為亞里士多德的辯證法。這種方法對后來西方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亞里士多德在哲學史上占據重要位置,與提出哲學的必須回答的這些問題有直接關系。這些問題中,有許多一直是西方哲學所爭論的話題。它的意義正如余紀元所說:“亞里士多德提出這些問題的真正意義還在于問題本身。哲學史本質上是問題的歷史。評判一個哲學家水平高低的標準,不是他如何解決問題,而是他提出了什么問題,怎樣提出問題。亞里士多德通過對以往哲學的總結所列舉出來的這些問題,后來成為歐洲形而上學的中心,曾在西方哲學史上占統治地位達二千年之久。而且,只要有形而上學即本體論的存在,那么它們必將永遠縈人腦際。”①
①易杰雄主編:《世界十大思想家》,余紀元撰:《亞里士多德》,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2頁。


  2. 批判理念論


  理念論是柏拉圖哲學的基石。柏拉圖理念論的核心就是認為有兩個世界的對立,一個是現象世界,其中的事物都是具體的、相對的、不斷變化的、有生有滅的,即現實世界;另一個是普遍的、絕對的、永恒不變不滅的,即理念世界。這兩個世界的關系是:第一,具體事物以“理念”之名為名,如有“美的理念”,就有美的具體事物,像美的人、美的花;似乎是沒有美的理念,就不存在美的人、美的花。在柏拉圖看來,具體事物依存于“理念”。第二,具體事物“分有”同名的理念,他舉例說明:要問美的人、美的花為什么能美,就因為它們“分有”了美的理念。柏拉圖的觀點非常明確,理念是第一性的,具體事物是第二性的,具體事物只是理念的影子。對這點,柏拉圖還有更具體的例子,他以床為例進行說明:床有三種,一是理念之床,它是本來就存在的;二是木匠制造的床,它是模仿理念之床而產生的具體之床;三是畫家筆下的床,它是模仿具體之床而產生的藝術之床。在這三種床中,只有理念之床才是永恒不變的、真實存在的東西;而具體之床是理念之床的模本,它是不斷變化的、不真實的;至于畫家筆下的藝術之床,乃是模本的模本,和“真實存在”隔著兩層,相距甚遠,因而更無真實可言。就理念本身來說,也不在一個層次上,要分幾個等級,形成了理念的等級系統。他說,具體事物的理念如床、桌子、馬等,是最低級的理念;數學或科學的理念如方、圓、動、靜、同、異等,是較高一級的理念;藝術的和道德的理念如美、正義、勇敢等,是更高一級的理念;最后,善的理念是最高的理念。在他看來,善是“超于存在之上,比存在更尊嚴更有威力的東西”①,就是說,善是至高無上的神的化身。不用多說,理念論的錯誤是誰都能看出的。根本的錯誤就在于割裂了一般和個別的關系。亞里士多德的批判正是抓住了這一點。
①柏拉圖:《國家》,見《古希臘羅馬哲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年版,第182頁。

  亞里士多德對理念論的批判,不僅具有特定的歷史階段的意義,而且具有一般哲學史和哲學理論的意義。但西方有些學者否定這種意義。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對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講得非常詳細,但關于亞里士多德對“理念論”的批判,卻只寫了幾行;英國亞里士多德權威研究者、牛津版英譯《亞里士多德全集》主編、亞里士多德若干重要著作的翻譯和注釋者羅斯說:“詳細地敘述這些爭論是乏味的;其中一部分是沒有價值的吹毛求疵,別的一些,最好也只能稱是開玩笑而已。②”另一些人認為這種批判是針對柏拉圖學員其他人而不是柏拉圖本人。對這些觀點,列寧予以反駁:“唯心主義者黑格爾對亞里士多德(在其對柏拉圖的理念的批判中)破壞唯心主義基礎這一點膽怯地避而不談。③”“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的‘理念’的批判,是對唯心主義,即一般唯心主義的批判?!雹芪覈鴮W者對這種批判給予充分肯定,并作了具體分析。如汪子嵩在1963年撰文論述這種批判:柏拉圖的“理念”就是脫離了個別的一般,“理念”不過是一個空洞的抽象物,說亞里士多德從十個方面進行批判論證①。張尚仁說亞里士多德批判的要點是:根據理念論的說法,要說明世界,就要肯定在理念世界中有和這個事物相應的理念,這樣不僅不能加深對事物的認識,反而使需要解釋的東西的數目增加了一倍;產生事物的原因和事物的本質都是“理念”,而理念又在事物之外的另一個世界存在,這樣一來,事物的本質就成了存在于事物之外的了?,F實世界有生有滅,變化的原因卻是理念,理念反而是永恒不變的,不變的東西是變化的原因,說不通;認為事物是理念復制出來的,必然會造成混亂②。余紀元說亞里士多德批判柏拉圖將理念與具體事物相分離,批判柏拉圖論證理念存在的方法,批判“分有說”和“模仿說”③。英國學者羅伊德、德國學者策勒爾等也都論述了這種批判。
②轉引自易杰雄主編:《世界十大思想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8頁。
③列寧:《哲學筆記》,《列寧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38頁。
④列寧:《哲學筆記》,《列寧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38頁。
①汪子嵩:《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理念論”的批判是對一般唯心主義的批判》,《北京大學學報》,1963年第5期。
②張尚仁:《古希臘哲學家的故事》,中國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第129-130頁。
③易杰雄主編:《世界十大思想家》,余紀元撰《亞里士多德》,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8頁。

  亞里士多德批判的中心是批駁柏拉圖將普遍的、一般的東西從個別中分離出去。對這一點,楊壽堪在《亞里士多德范疇學說簡論》一書中論述亞里士多德關于一般與個別這對范疇時,作了詳細的說明,下面作一介紹。

  亞里士多德總結了前人的思想成果,通過論述個別與一般的關系,批判了理念論。亞里士多德認為,個別事物是客觀存在的,一般的東西只能存在于個別之中。他說:“事物只是個別的存在,如果沒有這樣的個別性,它就全不存在。真實就在于認識這些事物;在這里,虛假是沒有的,錯誤也不會有,所有的只是無知?!薄懊總€事物的實體的第一個涵義就在于它的個別性,——屬于個別事物的就不屬于其他事物;而普遍則是共有的,所謂普遍就不止一事物所獨有?!保ā缎味蠈W》)例如,個別的人,個別的馬,都是一個一個地客觀存在著的,可見個別的東西先于一般的東西而存在。既然一般存在于個別之中,因此在個別之外不存在所謂一般的東西,那種認為離開具體事物的普遍、一般可以獨自存在的說法,是錯誤的。正因為這個道理,亞里士多德的“不能設想,在個別的房屋之外還存在著一般的房屋”,成了名言,成了論述個別與一般關系的經典之語。

  從個別先于一般的原理出發,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的理念論作了系統批判。

  亞里士多德指出:理念論的癥結就在于作為普遍性的理念與個別事物相分離,“那些相信理念的人,大家看到他們的思想道路和他們進入困境,這就是把理念看成是‘普遍’,同時又把理念當作和個別的事物相分離的東西,這是不可能的”(《形而上學》)。他說,按照理念論的觀點,每類事物具有與它相應的“理念”,那么各種否定的事物,如“不正”、“無”等,是否也有理念?既然具體事物是有生有滅的,而理念是不生不滅的,永恒存在的,它們又怎么能統一起來呢?柏拉圖把理念看成模型,認為具體事物只是“分有”理念,這不過是使用空虛的語言和詩意的比喻而已,根本不能說明問題。沒有理念作模型給具體事物來模仿,客觀事物照樣會產生、存在,他譏諷說,不管蘇格拉底的理念是否存在,蘇格拉底這個人總會出現。接著他又指出,用理念來解釋具體事物的產生是不可能的,因為“形式”(理念)存在時,那么“分有”它們的具體事物還未產生出來;而當具體事物已經產生出來的時候,卻還沒有自己的“形式”。退一步說,即使存在著與“形式”相應的事物,而這些事物也可以不是因為“形式”,而是由于別的原因可以獲得產生和存在。例如父母產生兒子,醫術恢復健康。所以,理念既不能說明具體事物的存在,也不能解釋具體事物的運動。

  柏拉圖用理念來說明具體事物存在的原因,就等于引進了另外一些與這些數目相等的東西,有如一個人要想計算事物,卻認為事物太少就不能計算,于是把事物的數目擴大,然后再來計算一樣。顯然這種想法、做法是幼稚可笑的。

  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的批判,抓住了柏拉圖唯心主義哲學核心即理念論,并從個別與一般的關系這個哲學重要問題加以剖析,尖銳地指出,柏拉圖理念論的根本錯誤就在于認為離開了個別還存在一般的東西,這就擊中了理念論的要害。亞里士多德用一般存在于個別之中的原理批判理念論,實際上就是批判了一般唯心主義的根本錯誤。因為唯心主義的錯誤,從認識論的根源上說,就是顛倒了一般與個別的真實關系。二千多年前的亞里士多德有這樣的認識,在當時確實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這不僅有力地批判了理念論,而且其中包含了深刻的有價值的思想,大大推動了人們的認識,對于促進整個人類認識史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還需指出的是,亞里士多德在強調一般存在于個別之中這一原理時,并沒否認“一般”在認識中的積極作用。他認為,人們只有把握了事物的普遍性、共同性,才能認識一切事物,“脫離個別,事物就不可能存在,而個別事物則為數無窮,那么我們怎樣能在無窮的個別事物中獲得認識?事實上總是由于事物有相同而普遍的性質,我們才得以認識一切事物”。認識了一般、普遍,能更深刻地認識個別。在這里,他特別強調科學知識的重要性,以及獲得科學知識的途徑。他認為,科學知識就是認識事物的普遍性,借助感覺不能獲得科學知識,感覺到的東西只是個別的東西,普遍的東西不能憑感覺,只能通過理論證明。在這種情況下,一般、普遍顯得優越,具有一般命題知識的人知道特殊命題,但具有特殊命題知識的人,并不知道一般命題。關于這個問題,亞里士多德表述的還不是很精確,我們不必過于求全,看到其正確的一面就行了。

  在個別與一般的關系上,亞里士多德也有混亂和錯誤的地方。如他雖然認為離開個別就沒有一般,但有時又認為在個別之外有一個抽象的東西存在。這實際上是主張存在一個脫離個別的一般。再如他認為個別的東西是生滅變動的,而一般的東西卻無生滅變化。他說,除了具體的事物之外是否還存在著什么東西呢?如果不存在,那么一切都是暫時性的了,如果還存在著什么東西,那就是形式和形象,這就表示他承認在“暫時性”的個別事物之外存在一種永恒不變的“形式”。他批判理念,但又認為理念如果作為單個的實體,可以獨立存在。他說柏拉圖的理念論之所以是錯誤的,是因為柏拉圖把理念當作“統一”的東西,即普遍的東西;意思是如果把理念當作“單一”的東西,就可以獨立存在了。他陷入了混亂。這個混亂使他違背自己主張的一般存在于個別之中的原理。存在這種矛盾現象是古代思想家的通病。

  雖然亞里士多德在一般與個別的關系問題上有矛盾之處,從而使對理念論的批判不徹底,但總的看,批判擊中了要害,抓住了關鍵。這個批判在當時是一件大事,因為柏拉圖是當時的名學者,用現在的話說是理論權威,他是古希臘第一個建立了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的哲學家,他的理念論對于當時人們思想的統治和影響是相當大的。沒有相當的理論勇氣,是不敢批判的。另外,柏拉圖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學生批判老師,并非易事,亞里士多德是以“我愛老師,更愛真理”的精神,向錯誤觀點挑戰,確實轟動一時,影響后世①。
①參見楊壽堪:《亞里士多德范疇學說簡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9-125頁。

  3. 神學


  亞里士多德曾斷言:“任何運動著的事物都有它的推動者?!保ā段锢韺W》)從A推到B,B推到C,可是不能無限地推下去,最后總要找到“第一推動者”。他不懂得運動的根源在于物質本身,所以必然要到運動著的物質以外去尋找運動的原因,于是推出了“不動的動者”——神,即理性。

  亞里士多德認為,應該承認有一種永恒的、不動的本體存在。他認為就一個一個有生有滅的具體事物的運動來說,是有始有終、有生有滅的,任何個別事物的運動都是既被別的事物所推動,自己又推動別的事物運動。所以,任何個別事物都是既能動又被動。將推動事物的原因無窮地推下去,必然要推出一個第一推動者,它只推動別的東西運動,自己是不動的。它是一種完全的能動性。這就是說,推動具體事物運動的終極原因不在物質本身,要從物質以外去找最后的動因。既然運動是永恒的,就一定會有永恒的本體,而一切事物都有生有滅,不是永恒的,所以永恒的本體不能是具體的事物,只能是另外一類本體。亞里士多德認為這就是阿那克薩哥拉(古希臘哲學家)所提出的“努斯”(理性)?!芭埂钡膶ο缶褪巧?,這是萬物所努力追求要達到的目的。“善”是至高無上、完美無缺的,它本身是完全的現實性,是沒有任何運動和變化的,所以是不動的。但它吸引了萬事萬物,它們都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善)而運動。這就是“不動的動者”,萬物的最高目的,萬物的第一推動者,也就是“神”。

  這個永恒的本體存在嗎?亞里士多德說存在,神學就要研究它。他說:“本性是首要的實在,如果它毀滅了,萬物也就毀滅,但運動與時間顯然不可毀滅,所以,本體是不會毀滅的?!保ā缎味蠈W》)運動不生不滅。如果它有生,那么在運動之前就沒有運動嗎?如果它有滅,難道在運動之后就沒有運動了嗎?同樣,時間也是永恒存在的。如果時間有生,那么在時間生前就沒有時間,實際上是有;如果時間有滅,那么滅后就不能再有時間,可“滅”后仍有時間,即是說根本不存在時間的生滅問題。而時間與運動的永恒性就證明了有永恒本體的存在。這種永恒本體必定包含動因于自身,否則它就不能說明運動。同時它也不是潛能,因為潛能的東西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如果它“不是”,則仍然沒有永恒的運動,因而永恒本體的存在,即是現實體,不帶任何質料,因為有質料就有潛能??傊ㄟ^推理,永恒本體、不動的動者、神,就這樣“不容懷疑”地出現在人們的面前,不容你不信。

  這種不動的動者究竟是什么?亞里士多德說,這就是愿望的對象和理性(努斯、思想)的對象。愿望就是以好的東西,即“善”作為自己的目的,而真正好的東西,真正的“善”,只有理性才能認識到。所以愿望的對象和理性的對象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愿望與理性比較,愿望應該服從理性,不能反過來。理性高于愿望,愿望應遵循理性。亞里士多德強調的是理性。理性是出發點,是由它的對象運動的,而理性的對象就是事物運動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說,不動的動者實際上就是事物要達到的目的。

  亞里士多德很詳細地分析目的因,在許多著作中講目的因。他說,為了解釋自然事物,就必須求助于“為了什么”,用目的因來解釋。目的因不是理論思辨強加給事物的,而是被感覺到的。如他說鴨子有蹼足是為了游水。人為什么有手?“因為手是工具,而大自然,像一個明智的人一樣,總是把每件東西賦予能使用它的某個動物……它總是用較輕微、輕低級的事物來裝備較重大、較高級的事物,而不是用較珍貴、較重大的事物來裝備較輕微的事物。如果這種安排是一種較好的方式,如果自然總是在各種情況下做最好的事情,那么人不是因為有手所以最有智慧,而是因為他是最有智慧的動物,所以才有手。①”亞里士多德的神學有時可概括為一句口號:“自然不做無益之事”,他把自然說成是有理智的設計師,“自然像一個精明的管家一樣,不浪費任何有用之物”。當然這些不是亞里士多德神學的全部內容,也不是最主要的內容。主要的還是講“善”。
①轉引自喬納遜·伯內斯:《亞里士多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48-149頁。

  亞里士多德說,目的因是表示某種存在,一種活動是由于它的善才完成的;這就是動作所要達到的那種東西。作為目的因,它是不動的,但是因為它被“愛”,別的事物想要達到它,才產生了運動。別的事物是因為被運動才運動的。作為一個自身不動的動者,作為完全現實存在的本體說,它是必然的,其他的存在都是偶然的。因為第一動者的存在是必然的,所以它的存在方式就必須是善,是最好的。這里,亞里士多德闡明了目的、必然與偶然,認為最后的目的因是善,它只能是必然的存在,因為是不動的、永恒的動者。

  亞里士多德的理性就是神。他說,神總是在善的狀態中存在的,而我們卻只能有時候做到這一點,所以我們只能敬佩神,贊美神;神越好,我們就越加敬佩和贊美它。生命也是屬于神的,因為理性的現實性就是生命,而神就是現實性。神的自我依存的現實性就是最善的、永恒的生命。所以我們說神是有生命的存在、是永恒的最善的存在,那永遠延續的不朽的生命是屬于神的,因為這就是神。神就是理性,就是最高的善,它是人們敬仰的對象,人們企望能達到這種善的狀態,但只在有些時候可能達到它。因此,神就是人們永遠追求的目的;因為永遠不能達到它,就得永遠追求它。

  亞里士多德所說的神,不是宗教的神,而是哲學的神。這種“神”的思想,在柏拉圖或更早的思想家那里就有了,但亞里士多德是第一個用哲學的語言加以概括,說明神——理性的內容。因此,這個“神”不具備宗教神明的那些屬性,除了善、美之外,再想去追求別的東西,就會有損于神的完美性了?!八陨肀囟ň褪巧袷サ乃枷朐谒枷胫ㄒ驗樗侨f物中最優異的),而它的思想就是對思想的思想”。(《形而上學》)這個神并不知道我們這個現實世界,亞里士多德說,盡管人們必須愛神,但是神要愛人卻是不可能的①。
①參看汪子嵩:《亞里士多德關于本體的學說》,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版,第79-83頁;易杰雄主編:《世界十大思想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3-175頁;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卷,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第219-220頁;喬納遜·伯內斯:《亞里士多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47-152頁。


  4. 辯證法思想


  亞里士多德有著豐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恩格斯對此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古希臘的哲學家都是天生的自發的辯證論者,他們中最博學的人物亞里士多德就已經研究了辯證思維的最主要的形式。②”亞里士多德是“古代世界的黑格爾③”,“辯證法直到現在還只被亞里士多德和黑格爾這兩個思想家比較精密地研究過。④”亞里士多德在《物理學》中討論了事物運動變化的形式、空間和時間、有限和無限等辯證法的問題,在《形而上學》中討論了矛盾對立等問題,在其他著作中也講到了不少辯證法思想。列寧在《哲學筆記》中舉了亞里士多德的有關辯證法觀點。思想雖豐富,但學術界對此研究得還不多。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9頁,446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9頁,446頁。
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9頁,446頁。
  
  下面我們將汪子嵩有關這方面的研究作一介紹①,作為本節的主要內容。
①葉秀山等主編:《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第2卷,汪子嵩撰:《亞里士多德》,山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48頁。

  第一,形式與質料的關系。形式和質料是任何事物都不可缺少的兩種因素,任何事物都是形式和質料的統一。質料是構成事物最基本的東西,是事物的基礎。但單有質料還不能構成一個事物,它還必須有形式,這才能使事物區別開來。例如磚是建筑用的質料,但用磚來建筑房屋,還是砌成圍墻,則是由于形式不同而使它們區別開來。他接著指出,質料與形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兩者是對立的,而這種對立又是相對的,一種質料對較高一級的形式而言是質料,對較低一級的質料而言又是形式。例如磚瓦,對于房屋來說是質料,但對于構成它的泥沙來說就是形式。以此類推,便構成了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質料形式關系的不同層次的系統,整個世界成為一個一層一層不斷發展的系列。質料和形式的關系,是潛能和現實的關系。當質料還沒有成為一個個體的時候,也就是還沒有獲得形式的時候,它只是以潛在的狀態存在著,他稱做“潛能”;而當它具有一定形式的時候,它就成為現實的個體了??梢?,質料是潛在的形式,形式是實現了的質料。質料僅是一種被動的能,是潛在的能力,是可能性;它要努力使自己得到實現,獲得形式,達到自己的目的。形式是運動,是主動的能力,它要實現自己,完成自己的目的。因此,潛能總是趨向現實,現實也總是在潛能中完成。二者不能相互離開,又相互區別。潛能不斷向現實轉移,從潛能到現實,是一個不斷運動變化的發展過程。用潛能和現實這樣本身是流動的范疇來構筑哲學體系,對西方哲學和科學的發展產生不小的影響。凡是接受和運用類似這樣的流動的范疇的哲學,辯證法因素就比較多。

  亞里士多德在質料與形式關系問題上,雖然表現了辯證法思想,但他進一步論述時又離開了辯證法。他設置了最后的終極,肯定最后有一個沒有質料的純形式、不帶任何潛能的純現實,即“不動的動者”。窒息了辯證法,又被以后的經院哲學加以利用,去為宗教服務。

  第二,對立與矛盾。古希臘從一開始就在“對立”和“矛盾”的問題上產生種種疑難和困惑。翻開希臘哲學家的殘篇和著作,可以發現,關于對立的問題一直是他們探討的中心問題之一。不過沒有人對“對立”這個范疇本身進行研究。亞里士多德對當時經常使用的范疇逐個進行分析,分析每一范疇的各種不同的含義。在《形而上學》等著作中多次討論關于“對立”的問題。他認為“對立”有四種不同的意義:

 ?。ㄒ唬┫嚓P的(相對的)。如半與倍,半是倍的半,倍是半的倍,它們是彼此相對地存在的。亞里士多德還認為感覺和被感覺者、知識和被知識者也都是彼此相關而存在的,離開了這一個便無所謂那一個,離開了那一個也無所謂這一個。

 ?。ǘ坝小焙汀叭笔А?。“缺失”是亞里士多德常用的術語,它指原來(自然地)應有的東西,現在卻沒有了。如“能看”和“盲”,“盲”就是視覺的缺失。這和相關的不同?!坝小笔亲匀挥械?,“缺失”乃是由于偶然的原因才喪失的,并不是每一個“有”都必然和“缺失”相聯系。

  (三)相反的。如善與惡、冷與熱等。

 ?。ㄋ模┟艿摹H纭斑@是白的”和“這不是白的”,“他坐著”和“他不坐著”。他指出:相反的和矛盾的二者的區別,在于相反的二極之間可以存在有中間的狀態。如善與惡可以有程度的不同,也可以有不善不惡的東西;而在矛盾的二者之間,卻只能是非此即彼,不能有中間的東西。事物如果不是白的,就是非白的,不是存在的就是非存在的。當亞里士多德將后者概括為形式邏輯的“矛盾律”時,他又給它加上許多限制:對同一事物,在同一時間和同一方面,不能說它是存在又非存在的。

  關于“對立”的幾種含義,以及這些含義是如何區別的,亞里士多德自己的說法在各處說法也不同的,可見對這個問題他也還在探索之中,所以經常修改他自己的看法。他將對立的思想運用于他的哲學體系中,他所說的形式和質料、現實和潛能等都是對立面。但后來他認為質料是沒有任何規定性的,因而是沒有內在的對立的東西,這就使他脫離了辯證法。

  第三,研究方法中的辯證法。亞里士多德研究問題的方法是尊重事實,尋求、探索、排除簡單化的獨斷論。他經常分析名詞、范疇的各種含義,為的是說明在什么條件下這個范疇,說明的是什么意義。如他在《形而上學》中提出哲學必須解決的十幾個問題,就是他從以前和當時的思想史中總結出來的。他以自己的思辨方法提出這些問題,無論提法還是解答方法,都是辯證的。

  第四,著作中的辯證法形式。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討論了許多辯證法的范疇。它以運動變化著的現實世界作為研究對象。他認為離開了事物,就無所謂運動。運動的形式有:本體的生滅、性質的變化、數量的增減和位置的移動。變化就是從存在到非存在,或者從非存在到存在,這不是從有到絕對的無,或者從絕對的無到有,而只是從潛能的存在到現實的存在。他給運動下的定義是:運動是從潛能到現實的變化,也就是作為潛能事物的實現。能夠生成的東西在生成,能夠變換性質、數量、位置的東西在變換,這就是運動。所以,運動是一種實現,是尚未完成的實現;而當它完全實現時,運動也就結束了。

  有限無限也反映了他的辯證思想。亞里士多德指出,要否認無限是有困難的。時間無始無終,數量也無限可分,事物的產生和滅亡也是無窮無盡。如果不是這樣來認識問題,說事物不是無限的,而是有限的,那么它由什么來限制呢?只能由事物本身來限制,不能由事物以外的別的東西來限制。這顯然是不對的,所以只能承認無限的存在。

  亞里士多德又討論了時間。他認為,時間的一部分——“過去”——已經存在過,現在卻已不再存在了;還有一部分——“將來”——有待產生,現在尚未存在。應該把時間當作一種運動和變化,但時間和運動變化又不同,變化總是有快有慢,而時間卻沒有快慢。快慢是用時間來衡量的,所謂快就是時間短而變化大,慢就是時間長而變化小??墒菚r間卻不能用時間本身來衡量,可見時間和運動是有不同的。但時間和運動又不能脫離,任何一種運動發生以后,總有一段時間和它一起過去了。因此,亞里士多德說,時間不是運動,而是使運動成為可以計數的東西,人們總是用時間來判斷衡量運動的多和少。同時,人們又用運動來計量時間,即用天體的運動來計量,以年、月、日、時……為單位。所以,時間和運動是相互衡量的。一切存在都存在于時間里,萬物都在時間里產生和消滅,不過不是被時間消滅掉,而是和時間一起發生的運動和變化消滅掉。亞里士多德這里已經發現了時間和運動的辯證關系:時間是運動的存在方式,是計量運動的單位。

  從以上論述看,亞里士多德對運動、有限無限、時間空間等問題都作了辯證的分析,他的思辨達到了古希臘哲學的高峰。

  但當他探索運動的永恒性時,又拋棄了辯證法。這就是我們在前面提到的,運動的最終原因是第一推動者——不動的動者。之所以陷入反辯證法泥潭,是因為他不懂運動的根源在事物的本身,而總是到事物之外去找原因。


  5. 哲學學說產生的條件


  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學說,就當時的科學和社會發展情況來說,其成就已達到很高的水平,其中許多理論、觀點就是在今天看來仍有其一定的科學價值和認識論價值。他所以能夠達到如此高的成就,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主觀原因指他博學多才,富于探索精神,這一點我們在第三、六章已做過說明??陀^原因指當時的理論思想基礎和自然科學條件。

  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學說,繼承了他以前哲學家的研究成果。他說,我們受益于前人,不但要感謝那些與我們觀點相同的人,就是對那些較淺薄的思想家,也不要忘記他們的好處;因為他們的片言只語正是人們思考問題的先導,這對于后人仍是一個貢獻。

  哲學并非與人類俱來,而是文明時代的產物,這表明哲學的產生和發展需要一定的基礎和條件。就人類思維的發展而言,哲學的產生是以人類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能對世界形成整體的概念的認識為基礎的。哲學的發展除了這個條件之外,繼承前人的思想是必不可少的。希臘哲學以面對外部世界,注重探索事物的本質,以求真為目的而著稱古今。由于特定的自然環境以及由此形成的海洋文明的影響,使得希臘哲學逐漸形成了注重人與自然的區分,崇拜外部世界,推崇力量,重視技術,進而導致對解釋力量秘密的知識的崇拜。追求知識、重視智慧,探索事物的原因和內在本質是古希臘哲學家的傳統,亞里士多德在這方面表現更突出,“我愛老師,更愛真理”是這一思想的典型表現。這種探索追求精神使古希臘哲學充滿了懷疑、批判和超越精神,哲學家們都是根據自己的研究得出自己的結論,他們不囿于傳統,不懾于權威,而是推陳出新,獨抒己見。集古希臘哲學之大成者的亞里士多德,在前人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哲學體系,在批判與超越精神的指導下,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成果,使古希臘哲學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當時自然科學的發展對亞里士多德哲學體系的形成也起了很大作用。公元前5世紀,希臘城邦奴隸制發展到一個繁榮時期。隨著經濟的繁榮,自然科學,如數學、天文學、醫學、生物學、地理學等也得到迅速發展。天文學計算出一年為365日8時57分,并編制了希臘的歷法;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創立了原子論,用原子的不同結合說明物質的構造。數學家歐多克斯研究過比例論,創立了不可通約數關系式的理論;醫學家希波革拉底研究了病理學、外科醫術;恩培多克勒認為血液流向心臟,并由心臟流出,人們的健康有賴于人體中四種元素(土、水、氣、火)的正確平衡,初步提出有機物起源的學說。亞里士多德對一切領域都有興趣,都有涉獵,并進行了獨到的研究。對生物、天文、動物等收集了大量資料,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自然科學的研究使亞里士多德哲學在更高的基礎上發展。

上一篇:第六章 學術成就

下一篇:第八章 范疇學說

網友關注

名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