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资源站www国产在线资源,国产偷窥熟妇高潮呻吟,潮湿的心动漫在线观看免费未删减,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

唐詩 宋詞 元曲 近代詩 文言文 寫景的古詩 論語 詩經 孫子兵法 愛國的詩句 李白 杜甫
當前位置:查字典>>名著閱讀>>亞里士多德傳>>第三章 求知是人的本性

第三章 求知是人的本性

  黑格爾①在《哲學史講演錄》中說:“如果真有所謂人類導師的話,就應該認為亞里士多德是這樣一個人。”這一評價很高,似也恰當。也有人稱亞里士多德為“學問之父”,其含義是指他奠定了邏輯學和生物學基礎,是古希臘哲學集大成者,是許多學科奠基人之一。科學發展史告訴人們,一個人能發現某一規律,發明某一技術,已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能奠定某學科的基礎,可謂大科學家;某一時期、時代某方面的集大成者,更是歷史上極少見的人物。亞里士多德獨創邏輯學和生物學,集古希臘哲學之大成,其歷史地位是同時代人及無數后人所不及的。

  我們說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并不是說他建立了一個無所不包的科學體系,宣示了幾條永恒不變的真理,而是因為他把希臘哲學愛智慧、尚思辨的精神,也就是追求知識、探索真理的精神,充實了,具體化了,發揚光大達到高峰。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尊重經驗,跟隨現象,最后歸于理智和思維。他認為,求知是人的本性。正是他這一思想,使他成為世界上著名的大思想家。
①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2卷,商務印書館,1960年版,第380頁。


  1. 求知是人的本性


  不求仕途,專心學問的學者,其著作、學術成就就是他的歷史,他追求的結果。亞里士多德的名言是:“求知是人的本性。”這反映了他的人生態度,也反映了他的人生歷程。亞里士多德終其一生都受一個不可遏止的欲望——求知的欲望所支配。他的整個生涯和各種活動都表明他最為關注的是發現真理、增加人類的知識量。同時他認為求知不只是他個人的欲望,他真誠地認為愛好知識,尋求真理乃是人所共有的本性。在他看來,理智的活動即是生活,“獲得智慧是愉快的;所有人都在哲學中感到自由自在,希望花時間研究它而將其他事情擱于一旁”①。這就是說,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哲學并不是在學園中所研究的抽象科學,而是對知識的追求。愛因斯坦說過:“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么,哲學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①亞里士多德正是這樣理解哲學的。他堅信,人類光輝燦爛的未來,只有通過持久不懈的學術研究,逐漸積累知識才能達到。并告誡人們說,按求知的欲望行事,實現自我乃是人生最崇高的目標,從事理智活動,進行思辨的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
①亞里士多德早期著作《勸勉篇》,轉引自喬納遜·伯內斯:《亞里士多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3頁。
①《愛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務印書館,1977年版,第519頁。

  亞里士多德說,人們都喜好感覺,因為它最能使我們識別事物并顯示出區別。比感覺高一級的認識是記憶。感覺是一切動物都有的,記憶只是部分動物才有,這些動物更為聰明,更善于學習。由記憶獲得經驗,經驗產生技術。技術高于經驗,懂技術的人“之所以更有智慧并不是由于實際做事情,而是由于懂得道理,知道原因”。(《形而上學》)這個一級比一級高的認識階段,還不是真正的智慧,還沒真正體現出人的本性。智慧是關于原因的知識,是關于第一的、最普遍原因的知識。它不像技術是為了實用,而是為知識而知識,是理性。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有理性,不受任何限制和束縛。這種思想發展到黑格爾那里就成了“絕對理性”。所謂絕對,就是無條件,不受限制。

  什么樣的知識才是智慧?亞里士多德指出:①通曉一切;②知道最困難的東西;③最明確地講述原因;④為自身而求取,而不為結果而求取;⑤在諸科學中占據主導地位。這樣的知識實際上就是哲學。追求這樣的知識必須是在有了溫飽,有了閑暇之后才能進行:由于對某些事物好奇而去探討,開始是對身邊不懂的東西感到好奇,繼而是對重大的事情,如月亮的盈虧,太陽和星辰的變化以及事物的生成等表示驚異。一個感到困惑或好奇的人,會覺得自己知識不足,為擺脫這種困境就要進行哲學思考。顯然,這是為了知識而去追求知識,而不是為了其他的效益。

  為求知而求知,這是最純正的古希臘精神。它與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以做學問為手段,以做學問為當官的敲門磚是大不相同的(中國知識分子中一心做學問,不求仕途的也有,但不是傳統,不是主體)。為求知而求知,是顯得單調,因而有人就此說哲學枯燥無味,譴責哲學無用,甚至把哲學作為貧窮的代名詞,搞哲學求學問就意味著貧窮。亞里士多德反對這種觀點,他在《政治學》一書中講了一個故事,說明搞哲學同樣可以富有。故事說,米利都學派創始人、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通曉天象,有一年還在冬天的時候就預測到來年橄欖要大豐收,于是他將自己的錢租來了丘斯和米利都的全部橄欖榨油器。由于當時沒有人和他爭價,所以租金很低。到了第二年收獲季節,橄欖真的大豐收,自然需要很多榨油器來榨油。泰勒斯就按自己定的高價轉租榨油器,從而他獲得豐厚的利潤。這樣他就向世界證明哲學家要富起來是極容易的,如果他們想富的話,然而這不是他們的興趣所在①。西方世界第一個哲學家就這樣嚴肅地把哲學與錢分成互不相干的兩件事。看重知識不自亞里士多德始。蘇格拉底提出“德性就是知識”,把“知”與“德”、“無知”與“惡”相等同,認為人的頭等大事就是“認識自己”,這樣就會達到“我自知我無知”的境界,從而舍棄世俗,心無旁騖,專心求知。柏拉圖推崇哲學,說哲學家是那些喜歡洞見真理的人,同樣把知識看作比一切都重要。亞里士多德在先人思想的基礎上提出“求知是人的本性”這一響亮口號。他把人生的意義歸結為知識,把求知當作人性的表現,人格高低的象征,這深刻地影響了西方人的求知態度。無疑,這是古希臘哲學家對西方文化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①參看(英)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卷),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第52頁。

  亞里士多德把求知的欲望歸結為人類的本性,說法不一定很確切,但絕無害處,只要我們正確理解,從積極方面去實踐,于人類進步是會起促進作用的。


  2. 學術活動的三個時期


  亞里士多德的求知,不只是學習,更重要的是教學與研究。他認為一個人除非能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他人,否則就不能聲稱知道了某個問題。他把教育看作是知識的非常合適的展現方式。亞里士多德把教學和研究結合在一起,他的講稿也就是“研究論文”,或者是建立在他當時的研究興趣之上的談話。他白天講,晚上講,把自己的思想無保留地講出來,寫下來,形成了多篇巨著。有人說他的著作至少有400部,也有人說上千部,我們現在能見到的是47部。這累累的碩果,令人驚嘆的不是數量,而是它所涉及的范圍和主題的多樣性。亞里士多德的天才表現在相當廣博的領域中,其著作有關于邏輯、語言、文學藝術、倫理、政治、法律方面的,有關于政制史、思想史方面的,有關于心理、生理方面的,有關于自然史、動物、植物、生物方面的,有關于化學、天文、物理、數學方面的,有關于哲學方面的,等等。一個人的頭腦能容納那么多方面的知識,實非一般人所能比。難怪柏拉圖說他的學園是由亞里士多德的頭腦和其他人的身體兩部分所組成。

  這廣博的知識、豐碩的成果就形成看,可分為三個時期。

  1.柏拉圖學園時期(公元前367—前347)

  屬于這一時期的著作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受柏拉圖的影響,較少有自己的獨創主張。這時期的后半段,他已到了成年期。這時期著作不多,德國學者策勒爾認為只有兩篇論文:對話篇《歐德穆》(或《論靈魂》)和《規勸篇》①;臺灣學者高柏園認為有三篇:《優狄摩斯篇》(即《歐德穆》)、《哲學之勸導》(即《規勸篇》)和《物性學》②。
①(德)E·策勒爾:《古希臘哲學史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0頁。
②高柏園:《〈古典理性的殿堂--亞里士多德〉導論》,(臺灣)時報文化出版公司,第5-6頁。

  《歐德穆》篇名取自一位叫歐德穆的朋友。他于公元前354年因站在狄翁一方戰斗而死在敘拉古札王宮之前,這篇對話在他死后不久寫成。這篇對話與柏拉圖的《斐多篇》一致,亞里士多德自己表明在形而上學方面還完全受柏拉圖影響的支配。

  《規勸篇》不是對話,而是一封致塞浦路斯王特米松的規勸信,意在對塞浦路斯王施加政治影響。這篇著作以一段哲學幸福論的描述而達到頂點。它仍立足于柏拉圖的二元論,堅持理念的超驗性。

  2.過渡時期(公元前347—前335年)

  這一時期,以亞里士多德在阿索斯從事教學活動為起點,他開始從柏拉圖學說中掙脫出來,并開始對柏拉圖的觀點持一種批評的態度,修改老師的理論。這一時期的著作,策勒爾認為有:《論哲學》《形而上學》《優代莫倫理學》《政治學》《論天》《論生滅》等;高柏園認為有:《論哲學》《優代莫倫理學》《形而上學》《政治學》《天體論》《生長與消滅論》等。篇目基本一致,只是翻譯名稱有區別。

  《論哲學》是一篇對話,由三卷組成:一卷是歷史性的,一卷是批評性的,一卷是純理論的。第1卷對從古代格言哲理,奧爾弗斯神學,尤其是東方的、埃及的和波斯的宗教開始的哲學發展,作了一個歷史的考察,提出了哲學體系周期性重現的理論,并把查拉圖斯忒拉置于柏拉圖之前六千年,因此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似乎是從柏拉圖開始,他處于一萬二千年的世界周期的中點。第2卷是對理念論的一個批判。在第3卷,亞里士多德展開了他自己的世界體系和宗教哲學。這部分看來在一定程度上還是依靠著柏拉圖的星界神學,但它也包含了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的基本概念——一個不動的宇宙推動者的概念。他在這一卷宣稱信仰宇宙和心靈的神性。

  《形而上學》的初稿成于這一時期,最早的形而上學由現今那個《形而上學》的第1卷、第2卷及最后一卷組成。在這部著作中,他對理念論的批判不同于后來對柏拉圖體系的論述。此時他是以第一人稱復數的口吻說話,從而把他自己包括在柏拉圖主義者之內;在后來的論文中,這種口吻沒有了。

  《優代莫倫理學》是亞里士多德在阿索斯的演講。有人說它出自亞里士多德的學生羅德斯島的優代莫之手,但從文體上分析,人們又否定了這種說法。而為什么稱之為“優代莫”,又找不出合適的解釋。

  《政治學》的第2、3、7、8卷是早期政治學著作,這是他第一次居住在雅典時就開始了的工作。在這部著作中,他把“善”作為政治理論的核心。它包含了亞里士多德的“國家”理想和對柏拉圖以前的烏托邦的批判。

  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和宇宙論的基本理論也歸于這一時期。在柏拉圖死后不久寫作的《形而上學》第1卷一再提到《物理學篇》有關章節。因此,含有質料與形式、潛能與現實的基本思想以及運動理論的《物理學篇》的前兩卷可能早已寫好了。《論天》相當大部分看法來自對話篇

  《論哲學》的內容。在這階段,作為第五種元索以太的理論已經牢固地確立,它承認單子以及世界的永恒性和空間的有限性,這種理論的提出對柏拉圖自然世界理論也作了批判。《論生滅》與《論天》有著密切的聯系。

  3.呂克昂學園時期(公元前335—前322)

  這是亞里士多德思想成熟時期,在此階段他完成其獨創的哲學體系和主要著作。在他一生的這最后13年,驚人地組織了對于自然和歷史的詳細研究,這一研究工作是在弟子們的幫助下進行的。這一研究包括了當時的全部知識,并在很大程度上第一次使那樣的全面知識成為可能。與此同時,他在自己所建立的學園內講課,這些講課構成了現在保存下來的著作的基礎。不過,這些著作并非由他發表。在他死后,這些著作作為財富保留在他的學園,并在學生之間流傳。

  這一時期的著作,策勒爾和高柏園說法一致,都分為五類:邏輯著作、形而上學著作、自然科學著作、倫理學和政治學著作、美學歷史文學方面的著作。

  后面各章對這些著作和思想有專門論述,這里不再介紹。

上一篇:第十二章 倫理學說

下一篇:第十三章 政治學說

網友關注

名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