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生物學說
里士多德可稱得上是科學巨匠。如果說他在哲學研究上是令人嘆服的,那么在自然科學研究上同樣使人崇敬。研究亞里士多德的學者們都說他興趣廣泛,幾乎涉及到他所處時代的一切領域,每門科學都有獨到的見解,并且是許多門學科的創始人,但我們不能到他的著作中去找今天科學的內容。應該說,隨著科學的飛快發展,他的大部分觀點都已過時,現在只具有科學史的價值。不過作為科學發展的一個階段,其成就是不容抹煞的。他的自然科學學說,與今天的說法大不一樣,如物理學,遠不是現在的力學、聲學、電學、光學等內容,而是更接近哲學理論,或者說就是哲學問題。對亞里士多德科學著作和學說與今日科學之間的關系,羅素有意味深長的見解:亞里士多德的一些著作,“以近代科學的眼光看來,其中幾乎沒有一句話是可以接受的”,但人們還必須研究它們,因為它們“極其有影響”,有些名詞就是從這些著作“所表達的理論里得來的”,要理解他的觀點,就必須了解他所處的時代背景①。亞里士多德時代是科學發展的童年時期,學科分化不那么明顯,當年的論述反映了當時的科學水平,而不是他理論混雜、觀點不清。從這點來說,他的自然科學學說的確值得研究。
①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卷,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第261-262頁。
亞里士多德在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等領域都作過深入的探討,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并收集到許多資料,相比起來,在生物學方面成就更突出。他的聲望除了是建立在哲學研究上之外,還建立在動物學和生物學研究上。策勒爾說,亞里士多德用了相當的精力“對有機界的研究,雖然為了這一目的,他無疑利用過許多自然科學家和醫學家的研究成果,比方說德謨克利特的那些研究成果,但從各種跡象看來,他自己的成就大大超過了他的前輩,以致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在希臘人中,他不僅僅是比較動物學和系統動物學的杰出代表,甚至還是主要奠基者②。”他的生物學理論后來由林耐①的植物分類說和達爾文②的進化論所發展,直到他死后二千多年其學說才被取代。
②(德)E.策勒爾:《古希臘哲學史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97頁。
①林耐(1707-1778),瑞典博物學家,雙名命名法的創立者。壯年游學歐洲各國,訪問名植物學家,搜集大量植物標本。歸國后任烏普薩拉大學教授。著作以《自然系統》為最重要,在1758年所印第10版中和1753年出版的《植物種志》中,初步建立了“雙名命名法”,即二名法,把過去紊亂的植物名稱歸于統一,對植物分類研究的進度,影響很大。
②達爾文(1809-1882),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曾以博物學家的身份乘海軍勘探船“貝格爾號”作歷時5年(1831-1836)的環球旅行。在動植物和地質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采集,經過綜合探討,形成生物進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震動當時學術界的《物種起源》一書,提出了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生物進化學說,不僅說明物種是變的,對生物適應性也作出了正確的解說,從而摧毀了神造說、目的論和物種不變論,并給宗教以沉重的打擊。以后出版的其他著作,進一步充實了進化論學說的內容。
雖然他的生物學仍有一定的價值,也許是由于內容簡單、陳舊,只有生物史才去研究,而作為一個課題來研究的在中國不是很多,一些文章只是點到即止,未作進一步的分析。國外有些學者在他們的著作中作了一些論述,如德國學者E.策勒爾,英國學者喬納遜·伯內斯都是這樣做的。
既然亞里士多德的生物學研究成就突出,介紹他的思想的本書就不能不列專章介紹。下面我們就根據策勒爾和伯內斯的論述簡介亞里士多德的生物學說。
1. 理論探討
亞里士多德的一貫思想是運動取決于兩個條件,一個是主動的形式,另一個是被動的質料。質料是基礎,在生物中就是肉體,而形式是靈魂。如沒有肉體,靈魂則無以存在,靈魂不是某種有形體之物。靈魂與肉體的結合和形式與質料的結合是一樣的,它是肉體的形式,也是肉體的最終目的。肉體是靈魂的工具,靈魂是肉體的實現,靈魂離開肉體便不能存在,正如技藝離開技工便不能存在一樣。柏拉圖主張靈魂在它們賦予生氣的肉體出生前已經存在并在肉體死后繼續存在。亞里士多德反對這種觀點,他說靈魂根本不是那種可以繼續存在的東西,一個人死了,他的技藝、脾氣、性格怎么能夠繼續存在?
如果靈魂被看成是一個有機體的實現,就意味著它是生命的本原,是推動生命并把它作為自己的工具來構造的力量。因此,自然的有目的的活動就自然地顯現在生物之中。生物是怎樣開始具有生命的?當時流行的觀點是認為靈魂一旦進入肉體,生物就具有了生命。亞里士多德批駁道:“很清楚,其現實化是肉體的原則,如果沒有肉體便不能存在。例如,沒有腳便不能散步;因而它們不能從外面進入肉體——因為它們既不能獨立地進入(它們是不可分離的),也不能在某個肉體中進入(因為精液是正在進行變化的食物的殘渣)。”(《動物的產生》)靈魂不是進入肉體,兩者又是怎樣結合的呢?他認為靈魂不是生物的部分,不是放入生物中的精神材料,而是一組力量、能力或官能。擁有靈魂就像是擁有一種技藝。技工的技藝并不是他的某一部分,而是使他能夠做有技藝活動的能力。同樣,生物的生命并不是它的一部分,而是使它能夠進行有機活動的能力。
亞里士多德認為生物是分等級的,有些生物有生命,有些生物無生命,它們的區別在于有無靈魂。“有些生物擁有靈魂的全部能力,有些擁有部分,有些只擁有一種力量。我們所指的能力包括營養、知覺、欲望、地點變換、思想。植物只具有一種營養能力。另一些生物既擁有營養能力,也擁有知覺能力。如果有知覺的能力,也就有了欲望的能力。欲望是由情欲、嗜好和愿望組成的。所有生物至少具有一種感覺即觸覺。有感官知覺的動物也會體驗到快樂和痛苦、舒適和慘痛。能體驗到這些的動物就擁有情欲(因為情欲是對快樂的欲望)。……除此而外,有些動物還具有位移的能力;另一些生物擁有思想和理智的能力”。(《論靈魂》)這說明靈魂的各種能力或官能構成了一個有等級的系統。
從亞里士多德的論述看,有機物都有靈魂,只是高低不等,植物有的是營養和繁殖,動物還有知覺及行動能力。而人,是這幾種能力與思想的結合,就是說,靈魂分為三種,它們相互關連,以致較高的部分沒有較低的部分就不能存在,較低的部分也不能沒有較高的部分。這三種就是:營養的部分,或稱植物的靈魂;感覺的部分,或稱動物的靈魂;理智的部分,或稱人類的靈魂。
顯然,在這不同的等級中,植物是最低等的,它的功能只限于營養和繁殖。它們沒有始終如一的生命中心點,因而也沒有感覺或知覺的能力。在其著作中,對此不過是提及一下,他更為詳細地是論述動物。動物的肉體由包含著相等的部分的質料所構成,這些部分是元素的一種混合物。靈魂的直接載體是作為生命熱量基礎的“元氣”,這是與以太有關的一種要素,靈魂就借助于它在種子里從父體傳到子體。生命熱量的主要所在地是中心器官,有血動物的中心器官是心臟。在心臟中,用血管輸送來的營養物質制備血液(亞里士多德當時還不知道靜脈血管與動脈血管的區別)。血液一方面用以維持身體的營養,一方面用以傳遞各種特定的感覺。他又仔細地研究了動物發生的不同形式。他認為除了有性生殖外,還假定在某些昆蟲和獸類中有自然發生。不過,他把有性繁殖方式看作是最完美的。在這里,雄性與雌性相對而存在,就像形式與質料的相對而存在一樣。雄性給其子以靈魂,雌性給其子以肉體。他認為其生理學的理由在于:雌性由于較冷的本性而不能完全使血液沸騰,而這是構成生殖物質所必需的。有機體在其發展過程中,是從一種蠕蟲的形式變成一個卵,而最后達到它的有機構造。但是,就像它們的繁殖方式那樣,它們的身體構造、棲息之所、生活方式以及運動方式,都有根本的差別。亞里士多德本想論證動物是由較低級向較高級發展上升的,但未能把這一觀點在各方面的應用中加以貫徹,未能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一種動物界的自然分類。在他通常所列舉的九類動物(胎生四足動物,卵生四足動物,鳥,獸,鯨,軟體動物,有鱗動物,軟殼動物和昆蟲)中,意義最深遠的是無血動物和有血動物的區別,這種區分和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的區分是一致的。有血動物和無血動物下面又可分成若干種和屬。雖然分類比較粗,但對以后生物學的發展還是有影響的。
當時的科學水平不高,許多認識是自己的想象,或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解釋事物。亞里士多德認為生物的等級越低,吸收營養的器官離地面就越近,等級越高,吸收營養的器官離地面就越遠。植物之所以比動物低級,就是因為植物吸收營養的根是長在土壤里的。動物的等級比植物高,那是因為動物吃東西的嘴是離開地面的。人又比動物高級,因為人能直立,嘴在頭上,頭離地面最遠,解釋缺乏科學依據,但能自圓其說①。
①參見E.策勒爾:《古希臘哲學史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97-199頁;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2卷,商務印書館,1960年版,第335-345頁。
2. 動物學研究
亞里士多德生物學的大部分研究工作是在公元前347年至前335年這一游歷時期完成的,即基礎性工作是在阿索斯和累斯波斯進行的。從著作中不時出現的地名看,當時觀察研究的地區是愛琴海東部海岸。
亞里士多德的生物學研究的重點是動物學。動物學著作主要是《動物志》和《解剖》。《動物志》保存下來,流傳到今;《解剖》一書已失傳,從題目上看,可能是研究動物內在結構的。
《動物志》詳細地研究了動物的各個部分、繁殖方式、飲食、習性等。內容廣泛,資料豐富,希臘人所見到的每一種動物都作了研究,并有詳盡的描述,有些種類還相當恰切。亞里士多德的動物學研究,首先從人開始,“首先,讓我們研究人的構成,正像人們檢驗貨幣時總是采用他們最熟悉的標準一樣,在其他情況下亦是如此。人毫無疑問是我們最熟悉的動物。人的各部分感官可以非常清楚地觀察到,盡管如此,為了不至于破壞各部分之間的合適的排列次序,為了依賴感覺也依仗理性,我們必須描繪他的各個部分——首先是器官部分,然后是非復合的單純部分。整個身體可以劃分成這樣一些主要部分:頭、頸、軀干、兩只手、兩條腿”。(《動物志》)
從人開始研究,是因為人是大家都熟悉的,便于與其他動物作比較。亞里士多德意識到他所說的許多內容是人們都知道的,所以講的具體、明了。說人的頭和軀干之間長著脖子,似乎是多余的話,但為了作完整的敘述,還是去說。說完簡單的,“多余的”,下面的就是專業性的了。如講到章魚,就不是人人都清楚,而是專業研究了。他說,章魚的觸肢既用作當腳又用作當手,它是兩只位于口腔上用來抓食物的東西。后面的觸手是非常尖細的,只有一個呈白色并在末梢分叉,朝腕背展開。腕背是吸盤另一側的光滑的平面,章魚用它來交配。在液囊前端和觸肢的上方有一個空管。它就用這個空管排出攝取食物時從口中進入液囊的海水,并使空管左右移動,來放出墨汁。它按照那稱為“頭”的方向伸開一條腿作斜向游動,當它以這種方式游動時,它能看到前方(因為它的眼睛在頂上)。它的嘴在尾部。只要這種生物還活著,它的頭就是堅硬的,好像膨脹了一段。它用觸肢的下方捕捉和保存物件,腿腳之間的薄膜是完全伸展開的。倘若它到了沙灘上,就不能再保存它所捕捉到的物件。(《動物志》)同時,他又把章魚與其他頭足綱動物,如墨魚、蝲蛄等,作了比較,并對其內臟作了細致的描繪。這說明他作過認真仔細地解剖。他的有些描述,如章魚的交配方式,直到19世紀才被證實。
《動物志》是一部科學著作,嚴肅而認真,但也有缺欠。國外一些學者對此作了分析。
第一是認為亞里士多德的研究常有粗糙不準確之處。一個例子是關于昆蟲的交配。他不止一次地斷言在交配過程中雌性的蒼蠅把輸卵管或一根絲狀體向上插進雄性蒼蠅體中,“倘若把正在交合的蒼蠅分離開,你就可以十分明白地看到這一情況”。(《動物志》)事實并不如此。另一個例子是,他在對野牛作了真實但多少有點含糊的描繪以后,注意到由于人們經常搜捕它以享受美味肉食,“為了保衛自己,便用腳亂踢并且把糞便排泄到八碼開外。它極容易地而且經常地這樣做,它的糞便如此灼熱,可以燙落獵狗的茸毛”。(《動物志》)這是一幅壯觀的圖景,但卻可笑,這一點經常被有些獵人當作酒醉飯飽之后的談資笑料。
第二是認為亞里士多德未能使用“實驗方法”,他所報道的觀察大部分是非控制性質的,是在大自然而不是在實驗室中進行的。
第三是認為亞里士多德忽視了計量的重要性。真正的科學本質上都是定量的,亞里士多德的描述大部分是定性的。他不是數學家,也沒有把數學應用于植物學的觀念。他沒有稱量過他的標本。
這些批評中有的符合實際,因為亞里士多德并不是絕對正確的。但批評也有不恰當之處,有些是過于苛求。當時科學水平不高,手段落后,儀器更少,多數是靠觀察判斷,失誤是難免的。最明顯的錯誤是“自發生成論”,他斷言有些動物并不是來自雙親而是自發產生的,“有些從落在樹葉上的露滴中……有些從污泥和糞穢中,有些從木頭(活樹或者朽木)中,有些從動物的茸毛中,有些從動物的肌肉中,有些從它們的排泄物中”。(《動物志》)這當然不科學。但無論怎么說,精辟的見解多于謬誤,科學多于錯誤。只要主要內容、基本部分正確,就應該肯定。
批評亞里士多德在動物學研究中缺乏實驗方法,未必就那么恰當。不一定所有的科學、所有的課題都需要實驗,如不必通過實驗來證實雞有兩條腿、章魚的交配通過觀察就能發現而不必去實驗。亞里士多德在動物學研究中也不是絕對不搞實驗,《動物志》中記載了雞孵蛋的實驗:亞里士多德詳細描寫了雛雞在雞蛋中的早期發育。他相當仔細地記錄了胚胎在后來的日子中所達到的各個發展階段。顯然他這是將一窩同一天放下去孵化的雞蛋,每天從孵蛋的母雞下取出一個,把它敲開,記錄所觀察到的每日的變化。如果我們想了解這個課題的意義,那就得明白他觀察雛雞不僅僅是為了研究家養的母禽,而且是為了研究鳥類。
亞里士多德的這個實驗并未寫成研究報告,他只能是觀察,而沒有控制的辦法和條件。這類實驗也不是很多。事實上,實驗方法對他來說并無特別的重要性,他當時的工作是開創一門新學科,有大量的資料等待著去搜集、篩選、記錄和系統化,但尚未要求有實驗證據。所以,實驗不多并不是致命的弱點,甚至不影響動物學研究的價值。
關于定量問題,缺乏似乎是個缺點,他當時沒有現在已很普遍的儀器,如溫度計、標準刻度尺、精密計時器等,所以無法做到定量分析。但《動物志》中也有著不少的不確定的數量陳述,也有少量的定量觀察。從他的一些數據看,他也量過某些動物的長或重。他完全可以給出某些動物量的描述與分析,但他沒這么做。這不是錯誤而是機智的選擇。亞里士多德清楚地意識到:他在動物學研究中,重要的不是重量、大小,而是形狀和功能。一種動物多長多重,大小之間差多少,在當時的研究中沒有多少科學意義,但其結構與功能卻是需要弄清的。就是說,在一定時期內,定性研究比定量研究更需要。
亞里士多德的動物學研究,深入細致,著作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更重要的是,這一研究充分表現了他的“求知是人的本性”的人生追求①。
①參見喬納遜·伯內斯:《亞里士多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9—27頁。
①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卷,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第261-262頁。
亞里士多德在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等領域都作過深入的探討,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并收集到許多資料,相比起來,在生物學方面成就更突出。他的聲望除了是建立在哲學研究上之外,還建立在動物學和生物學研究上。策勒爾說,亞里士多德用了相當的精力“對有機界的研究,雖然為了這一目的,他無疑利用過許多自然科學家和醫學家的研究成果,比方說德謨克利特的那些研究成果,但從各種跡象看來,他自己的成就大大超過了他的前輩,以致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在希臘人中,他不僅僅是比較動物學和系統動物學的杰出代表,甚至還是主要奠基者②。”他的生物學理論后來由林耐①的植物分類說和達爾文②的進化論所發展,直到他死后二千多年其學說才被取代。
②(德)E.策勒爾:《古希臘哲學史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97頁。
①林耐(1707-1778),瑞典博物學家,雙名命名法的創立者。壯年游學歐洲各國,訪問名植物學家,搜集大量植物標本。歸國后任烏普薩拉大學教授。著作以《自然系統》為最重要,在1758年所印第10版中和1753年出版的《植物種志》中,初步建立了“雙名命名法”,即二名法,把過去紊亂的植物名稱歸于統一,對植物分類研究的進度,影響很大。
②達爾文(1809-1882),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曾以博物學家的身份乘海軍勘探船“貝格爾號”作歷時5年(1831-1836)的環球旅行。在動植物和地質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采集,經過綜合探討,形成生物進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震動當時學術界的《物種起源》一書,提出了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生物進化學說,不僅說明物種是變的,對生物適應性也作出了正確的解說,從而摧毀了神造說、目的論和物種不變論,并給宗教以沉重的打擊。以后出版的其他著作,進一步充實了進化論學說的內容。
雖然他的生物學仍有一定的價值,也許是由于內容簡單、陳舊,只有生物史才去研究,而作為一個課題來研究的在中國不是很多,一些文章只是點到即止,未作進一步的分析。國外有些學者在他們的著作中作了一些論述,如德國學者E.策勒爾,英國學者喬納遜·伯內斯都是這樣做的。
既然亞里士多德的生物學研究成就突出,介紹他的思想的本書就不能不列專章介紹。下面我們就根據策勒爾和伯內斯的論述簡介亞里士多德的生物學說。
1. 理論探討
亞里士多德的一貫思想是運動取決于兩個條件,一個是主動的形式,另一個是被動的質料。質料是基礎,在生物中就是肉體,而形式是靈魂。如沒有肉體,靈魂則無以存在,靈魂不是某種有形體之物。靈魂與肉體的結合和形式與質料的結合是一樣的,它是肉體的形式,也是肉體的最終目的。肉體是靈魂的工具,靈魂是肉體的實現,靈魂離開肉體便不能存在,正如技藝離開技工便不能存在一樣。柏拉圖主張靈魂在它們賦予生氣的肉體出生前已經存在并在肉體死后繼續存在。亞里士多德反對這種觀點,他說靈魂根本不是那種可以繼續存在的東西,一個人死了,他的技藝、脾氣、性格怎么能夠繼續存在?
如果靈魂被看成是一個有機體的實現,就意味著它是生命的本原,是推動生命并把它作為自己的工具來構造的力量。因此,自然的有目的的活動就自然地顯現在生物之中。生物是怎樣開始具有生命的?當時流行的觀點是認為靈魂一旦進入肉體,生物就具有了生命。亞里士多德批駁道:“很清楚,其現實化是肉體的原則,如果沒有肉體便不能存在。例如,沒有腳便不能散步;因而它們不能從外面進入肉體——因為它們既不能獨立地進入(它們是不可分離的),也不能在某個肉體中進入(因為精液是正在進行變化的食物的殘渣)。”(《動物的產生》)靈魂不是進入肉體,兩者又是怎樣結合的呢?他認為靈魂不是生物的部分,不是放入生物中的精神材料,而是一組力量、能力或官能。擁有靈魂就像是擁有一種技藝。技工的技藝并不是他的某一部分,而是使他能夠做有技藝活動的能力。同樣,生物的生命并不是它的一部分,而是使它能夠進行有機活動的能力。
亞里士多德認為生物是分等級的,有些生物有生命,有些生物無生命,它們的區別在于有無靈魂。“有些生物擁有靈魂的全部能力,有些擁有部分,有些只擁有一種力量。我們所指的能力包括營養、知覺、欲望、地點變換、思想。植物只具有一種營養能力。另一些生物既擁有營養能力,也擁有知覺能力。如果有知覺的能力,也就有了欲望的能力。欲望是由情欲、嗜好和愿望組成的。所有生物至少具有一種感覺即觸覺。有感官知覺的動物也會體驗到快樂和痛苦、舒適和慘痛。能體驗到這些的動物就擁有情欲(因為情欲是對快樂的欲望)。……除此而外,有些動物還具有位移的能力;另一些生物擁有思想和理智的能力”。(《論靈魂》)這說明靈魂的各種能力或官能構成了一個有等級的系統。
從亞里士多德的論述看,有機物都有靈魂,只是高低不等,植物有的是營養和繁殖,動物還有知覺及行動能力。而人,是這幾種能力與思想的結合,就是說,靈魂分為三種,它們相互關連,以致較高的部分沒有較低的部分就不能存在,較低的部分也不能沒有較高的部分。這三種就是:營養的部分,或稱植物的靈魂;感覺的部分,或稱動物的靈魂;理智的部分,或稱人類的靈魂。
顯然,在這不同的等級中,植物是最低等的,它的功能只限于營養和繁殖。它們沒有始終如一的生命中心點,因而也沒有感覺或知覺的能力。在其著作中,對此不過是提及一下,他更為詳細地是論述動物。動物的肉體由包含著相等的部分的質料所構成,這些部分是元素的一種混合物。靈魂的直接載體是作為生命熱量基礎的“元氣”,這是與以太有關的一種要素,靈魂就借助于它在種子里從父體傳到子體。生命熱量的主要所在地是中心器官,有血動物的中心器官是心臟。在心臟中,用血管輸送來的營養物質制備血液(亞里士多德當時還不知道靜脈血管與動脈血管的區別)。血液一方面用以維持身體的營養,一方面用以傳遞各種特定的感覺。他又仔細地研究了動物發生的不同形式。他認為除了有性生殖外,還假定在某些昆蟲和獸類中有自然發生。不過,他把有性繁殖方式看作是最完美的。在這里,雄性與雌性相對而存在,就像形式與質料的相對而存在一樣。雄性給其子以靈魂,雌性給其子以肉體。他認為其生理學的理由在于:雌性由于較冷的本性而不能完全使血液沸騰,而這是構成生殖物質所必需的。有機體在其發展過程中,是從一種蠕蟲的形式變成一個卵,而最后達到它的有機構造。但是,就像它們的繁殖方式那樣,它們的身體構造、棲息之所、生活方式以及運動方式,都有根本的差別。亞里士多德本想論證動物是由較低級向較高級發展上升的,但未能把這一觀點在各方面的應用中加以貫徹,未能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一種動物界的自然分類。在他通常所列舉的九類動物(胎生四足動物,卵生四足動物,鳥,獸,鯨,軟體動物,有鱗動物,軟殼動物和昆蟲)中,意義最深遠的是無血動物和有血動物的區別,這種區分和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的區分是一致的。有血動物和無血動物下面又可分成若干種和屬。雖然分類比較粗,但對以后生物學的發展還是有影響的。
當時的科學水平不高,許多認識是自己的想象,或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解釋事物。亞里士多德認為生物的等級越低,吸收營養的器官離地面就越近,等級越高,吸收營養的器官離地面就越遠。植物之所以比動物低級,就是因為植物吸收營養的根是長在土壤里的。動物的等級比植物高,那是因為動物吃東西的嘴是離開地面的。人又比動物高級,因為人能直立,嘴在頭上,頭離地面最遠,解釋缺乏科學依據,但能自圓其說①。
①參見E.策勒爾:《古希臘哲學史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97-199頁;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2卷,商務印書館,1960年版,第335-345頁。
2. 動物學研究
亞里士多德生物學的大部分研究工作是在公元前347年至前335年這一游歷時期完成的,即基礎性工作是在阿索斯和累斯波斯進行的。從著作中不時出現的地名看,當時觀察研究的地區是愛琴海東部海岸。
亞里士多德的生物學研究的重點是動物學。動物學著作主要是《動物志》和《解剖》。《動物志》保存下來,流傳到今;《解剖》一書已失傳,從題目上看,可能是研究動物內在結構的。
《動物志》詳細地研究了動物的各個部分、繁殖方式、飲食、習性等。內容廣泛,資料豐富,希臘人所見到的每一種動物都作了研究,并有詳盡的描述,有些種類還相當恰切。亞里士多德的動物學研究,首先從人開始,“首先,讓我們研究人的構成,正像人們檢驗貨幣時總是采用他們最熟悉的標準一樣,在其他情況下亦是如此。人毫無疑問是我們最熟悉的動物。人的各部分感官可以非常清楚地觀察到,盡管如此,為了不至于破壞各部分之間的合適的排列次序,為了依賴感覺也依仗理性,我們必須描繪他的各個部分——首先是器官部分,然后是非復合的單純部分。整個身體可以劃分成這樣一些主要部分:頭、頸、軀干、兩只手、兩條腿”。(《動物志》)
從人開始研究,是因為人是大家都熟悉的,便于與其他動物作比較。亞里士多德意識到他所說的許多內容是人們都知道的,所以講的具體、明了。說人的頭和軀干之間長著脖子,似乎是多余的話,但為了作完整的敘述,還是去說。說完簡單的,“多余的”,下面的就是專業性的了。如講到章魚,就不是人人都清楚,而是專業研究了。他說,章魚的觸肢既用作當腳又用作當手,它是兩只位于口腔上用來抓食物的東西。后面的觸手是非常尖細的,只有一個呈白色并在末梢分叉,朝腕背展開。腕背是吸盤另一側的光滑的平面,章魚用它來交配。在液囊前端和觸肢的上方有一個空管。它就用這個空管排出攝取食物時從口中進入液囊的海水,并使空管左右移動,來放出墨汁。它按照那稱為“頭”的方向伸開一條腿作斜向游動,當它以這種方式游動時,它能看到前方(因為它的眼睛在頂上)。它的嘴在尾部。只要這種生物還活著,它的頭就是堅硬的,好像膨脹了一段。它用觸肢的下方捕捉和保存物件,腿腳之間的薄膜是完全伸展開的。倘若它到了沙灘上,就不能再保存它所捕捉到的物件。(《動物志》)同時,他又把章魚與其他頭足綱動物,如墨魚、蝲蛄等,作了比較,并對其內臟作了細致的描繪。這說明他作過認真仔細地解剖。他的有些描述,如章魚的交配方式,直到19世紀才被證實。
《動物志》是一部科學著作,嚴肅而認真,但也有缺欠。國外一些學者對此作了分析。
第一是認為亞里士多德的研究常有粗糙不準確之處。一個例子是關于昆蟲的交配。他不止一次地斷言在交配過程中雌性的蒼蠅把輸卵管或一根絲狀體向上插進雄性蒼蠅體中,“倘若把正在交合的蒼蠅分離開,你就可以十分明白地看到這一情況”。(《動物志》)事實并不如此。另一個例子是,他在對野牛作了真實但多少有點含糊的描繪以后,注意到由于人們經常搜捕它以享受美味肉食,“為了保衛自己,便用腳亂踢并且把糞便排泄到八碼開外。它極容易地而且經常地這樣做,它的糞便如此灼熱,可以燙落獵狗的茸毛”。(《動物志》)這是一幅壯觀的圖景,但卻可笑,這一點經常被有些獵人當作酒醉飯飽之后的談資笑料。
第二是認為亞里士多德未能使用“實驗方法”,他所報道的觀察大部分是非控制性質的,是在大自然而不是在實驗室中進行的。
第三是認為亞里士多德忽視了計量的重要性。真正的科學本質上都是定量的,亞里士多德的描述大部分是定性的。他不是數學家,也沒有把數學應用于植物學的觀念。他沒有稱量過他的標本。
這些批評中有的符合實際,因為亞里士多德并不是絕對正確的。但批評也有不恰當之處,有些是過于苛求。當時科學水平不高,手段落后,儀器更少,多數是靠觀察判斷,失誤是難免的。最明顯的錯誤是“自發生成論”,他斷言有些動物并不是來自雙親而是自發產生的,“有些從落在樹葉上的露滴中……有些從污泥和糞穢中,有些從木頭(活樹或者朽木)中,有些從動物的茸毛中,有些從動物的肌肉中,有些從它們的排泄物中”。(《動物志》)這當然不科學。但無論怎么說,精辟的見解多于謬誤,科學多于錯誤。只要主要內容、基本部分正確,就應該肯定。
批評亞里士多德在動物學研究中缺乏實驗方法,未必就那么恰當。不一定所有的科學、所有的課題都需要實驗,如不必通過實驗來證實雞有兩條腿、章魚的交配通過觀察就能發現而不必去實驗。亞里士多德在動物學研究中也不是絕對不搞實驗,《動物志》中記載了雞孵蛋的實驗:亞里士多德詳細描寫了雛雞在雞蛋中的早期發育。他相當仔細地記錄了胚胎在后來的日子中所達到的各個發展階段。顯然他這是將一窩同一天放下去孵化的雞蛋,每天從孵蛋的母雞下取出一個,把它敲開,記錄所觀察到的每日的變化。如果我們想了解這個課題的意義,那就得明白他觀察雛雞不僅僅是為了研究家養的母禽,而且是為了研究鳥類。
亞里士多德的這個實驗并未寫成研究報告,他只能是觀察,而沒有控制的辦法和條件。這類實驗也不是很多。事實上,實驗方法對他來說并無特別的重要性,他當時的工作是開創一門新學科,有大量的資料等待著去搜集、篩選、記錄和系統化,但尚未要求有實驗證據。所以,實驗不多并不是致命的弱點,甚至不影響動物學研究的價值。
關于定量問題,缺乏似乎是個缺點,他當時沒有現在已很普遍的儀器,如溫度計、標準刻度尺、精密計時器等,所以無法做到定量分析。但《動物志》中也有著不少的不確定的數量陳述,也有少量的定量觀察。從他的一些數據看,他也量過某些動物的長或重。他完全可以給出某些動物量的描述與分析,但他沒這么做。這不是錯誤而是機智的選擇。亞里士多德清楚地意識到:他在動物學研究中,重要的不是重量、大小,而是形狀和功能。一種動物多長多重,大小之間差多少,在當時的研究中沒有多少科學意義,但其結構與功能卻是需要弄清的。就是說,在一定時期內,定性研究比定量研究更需要。
亞里士多德的動物學研究,深入細致,著作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更重要的是,這一研究充分表現了他的“求知是人的本性”的人生追求①。
①參見喬納遜·伯內斯:《亞里士多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9—27頁。
上一篇:第一章 生平
下一篇:第二章 師生情
網友關注
- 第十八章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
- 麥侖·沙邁追求漂亮女人的故事
- 第十一章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
- 第二一章 獅子成為獸國之王
- 錢商和匪徒的故事
- 第十六章 大騙子的魔術
- 第七章 驚險的旅程
- 第十章 荀彧攸賈詡傳
- 第十二章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
- 睡著的國王的故事
- 終身不笑者的故事
- 朱特和兩個哥哥的故事
- 麥穗的故事
- 第八章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 第二章 武帝紀第二
- 第五章 后妃傳第五
- 第二章 會見芒奇金人
- 阿拉丁和神燈的故事
- 第六章 一只膽小的獅子
- 第十五章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
- 第十四章 程郭董劉蔣劉傳
- 第十三章 救助
- 第二十二章 桓二陳徐衛盧傳
- 第一章 武帝紀第一
- 第十四章 飛猴
- 第四章 穿過森林去的路
- 第十一章 神奇的翡翠城
- 海姑娘和她兒子的故事
- 漁夫和雄人魚的故事
- 第二十章 武文世王公傳
- 第三章 武帝紀第三
- 第九章 后諸夏侯曹傳
- 蠢漢、驢子與騙子的故事
- 太子阿特士和公主哈婭圖芙絲之夢的故事
- 智者盲老人的故事
- 第十七章 輕氣球怎樣飛走的
- 第二十五章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
- 第十六章 任蘇杜鄭倉傳
- 第十二章 找尋惡女巫
- 巴士拉銀匠哈桑的故事
- 圣母的小酒杯
- 第十九章 會捉人的樹
- 第八章 送命的罌粟花田
- 洗染匠和理發師的故事
- 第二十一章 王衛二劉傅傳
- 第二四章 再回到家里來
- 航海家辛巴達的故事
- 補鞋匠邁爾魯夫的故事
- 女王祖白綠和糖飯桌子的故事
- 三根綠枝
- 上帝的食物
- 第九章 田鼠皇后
- 第四章 三少帝紀第四
- 哈·曼丁的故事
- 第二十三章 和常楊杜趙裴傳
- 瞎眼僧人的故事
- 第二十四章 韓崔高孫王傳
- 第二十章 美麗的瓷器城
- 漁翁、魔鬼和四色魚的故事
- 第三章 救出了稻草人
- 第十章 守衛城門的人
- 第十三章 鐘繇華歆王朗傳
- 第一章 旋風來了
- 第五章 救出了鐵皮人
- 烏木馬的故事
- 第十五章 秘密被拆穿了
- 國王山努亞和他的一千零一夜
- 第十九章 任城陳蕭王傳
- 第二二章 桂特林的國家
- 第十七章 張樂于張徐傳
- 第七章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
-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的故事
- 第二三章 甘林達滿足了多蘿茜的愿望
- 懶漢克遼尼和銅城的故事
- 撒謊者貝浩圖的故事
- 墳
- 老漢倫克朗
- 駝背的故事
- 第十八章 到南方去
- 第六章 董二袁劉傳第六
- 阿卜杜拉法茲里和兩個哥哥的故事
精品推薦
- 吐魯番市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30/20℃
- 冠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多云,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7/17℃
- 阿勒泰區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17/6℃
- 陵水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34/25℃
- 貴南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1/5℃
- 合作市05月30日天氣:陣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18/7℃
- 互助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西南風,風力:<3級,氣溫:23/8℃
- 武都區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小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30/20℃
- 和田市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5/15℃
- 烏什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