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巴黎名人
1. 海明威對薩特說:“你是一個將軍!”
作為巴黎解放后問世的第一批書中的一本,西蒙·波娃的《庇呂斯與西奈阿斯》出版了,同時,她的《他人的血》、薩特的《理智之年》和《緩期》一并送去了加利馬爾。
大家都處在異常歡欣之中。在為思想和文學苦苦追求了4年之久以后,這篇薄薄的論著順利地得到了承認,自然值得高興。
這時,薩特已請假暫時離開大學,去電影和戲劇界賺錢;西蒙·波娃也離開了教師崗位,寫作已成為她必需的任務。寫作保證了她的道德自律,也是真正的自我價值的實現。事實表明,假如為掙錢整日疲于奔命的話,那她的自由就遠沒有那么真實。既然她從來就崇尚根據目的而不是根據原則來指導自己的行為,那么,她自然免除了除寫作以外的任何其他形式來確認自己的需要。
她全神貫注地投入到《人都是會死的》的寫作之中。
9月,與薩特、雷蒙·阿隆、米歇爾·萊里斯、梅隆-龐蒂等組成編輯委員會,籌辦《現代》雜志。
一天晚上,麗絲跑來問她:
“你和薩特想見海明威嗎?”
“當然!”她回答。
自解放以來,麗絲以“追逐美國人”作為主要消遣。因為美國人有大量的香煙和定量商品,總是挨餓的麗絲便想方設法從他們的揮霍中得益。其中她和一個無憂無慮的金發大個子交了朋友,后來才知道這人就是海明威的弟弟。那天晚上,海明威作為一個戰地記者到達巴黎,他讓弟弟來他逗留的地方“里茲”會面,他弟弟提出讓麗絲跟他一起去,并把薩特和西蒙·波娃帶來了。海明威身穿睡衣,躺在其中的一張床上,眼睛用一個綠色的眼罩擋著;桌子上放著相當數量的蘇格蘭威士忌,有些只剩半瓶了,有些則空空如也。
他猛地坐起來,緊緊抓住薩特,擁抱他:
“你是一個將軍!我,我只是一個上尉?!?BR>
喝了酒的海明威,顯得過于謙虛。在熱烈的情緒中,他們一邊說話,一邊喝下無數杯蘇格蘭威士忌。薩特大約于凌晨三點昏昏睡去,西蒙·波娃則堅持到天亮。
2西蒙·波娃被推到眾人注目的中心
11月下旬,美國為了讓法國了解它在戰爭中作出的努力與貢獻,特邀請12位記者去美國。加繆委派薩特作為《戰斗報》的記者前往,薩特喜出望外。西蒙·波娃還從未見到他這么高興過。他對西蒙·波娃說,他多么想去美國!
西蒙·波娃寫道:“美國,它意味著許許多多東西!首先,它意味著不可企及的一切;美國的爵士樂、電影和文學曾經滋養了我們的青年時代,但美國對我們來說總是一個偉大的神話;……美國也是一個解救我們的國家;它就是未來,它就是富裕,它就是廣闊的前景,它是一個奇異的具有傳奇色彩的魔燈;即使你只想想自己能親眼看到這一切,你也會感到頭暈目眩。我感到高興,不僅僅為薩特,而且也為我自己,因為我知道,有朝一日我肯定會跟著他走上這條新路。”
接著她的機會也來了。她妹妹和利奧內爾結婚了,利奧內爾在里斯本的法蘭西學院工作,是一家使用法-葡兩種文字的評論雜志的編輯。他邀請西蒙·波娃去葡萄牙講學。因而,1945年2月至4月,她在葡萄牙作了一番逗留,途中重訪了西班牙?;貒蟀l表文章抨擊薩拉查獨裁政權。
9月,《他人的血》出版了。它產生的轟動甚至比《女賓客》更為強烈,評論家們紛紛認為這比第一本更為出色。圍繞著它,幾家報紙還刊登了激情洋溢的評論。贊譽聲通過口頭、通過信件鋪天蓋地地向她涌來。加繆也喜歡這本書,不過面對這種轟動,他也毫不掩飾自己的驚訝。
這本書被視為第一本相當明確地描述抵抗運動的小說,又被叫做“存在主義小說”。自此以后,這張標簽自動地同她和薩特的作品掛上了鉤。盡管薩特和她拒絕把“存在主義”和他們攪在一塊,他們只承認自己的哲學是關于“存在”的哲學,但他們的抗議徒勞無用。就這樣,雖然他們事先未作計劃,這年早秋時節還是發起了一場所謂的“存在主義攻勢”。在西蒙·波娃的《他人的血》、薩特的《理智之年》和《緩期》以及《現代》雜志頭幾期出版后的幾個星期中,薩特發表了《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嗎》的演說。就小說和形而上學的問題,西蒙·波娃在“現代俱樂部”發表了一次演說。與此同時,西蒙·波娃創作的劇本《吃閑飯的嘴》也上演了。
因了這一番緊鑼密鼓,她被推到眾人注目的中心。由于薩特和她都被不由分說地拽到了知名人士之列,因此,沒有哪個星期的報刊會自始至終對他們倆不置一詞。凡是從他倆口頭或筆頭出來的東西,《戰斗報》都發表大量評論,一一表示贊同。在街頭,攝影師們對著他們不斷按動快門,不時有陌生男女沖到他倆面前來搭腔。有一次薩特演講時,聽眾蜂擁而至,一些人無法進場,于是發生了猛烈的擁擠,幾名女子當場暈倒。
如此聲名顯赫,確實令薩特和她始料未及。薩特很早就抱定決心要成為一位名作家,并且曾經設想過自己會得到后世的贊許,卻沒料到能在有生之年為世人所矚目。鑒于世上引起轟動的平庸之書數不勝數,轟動幾乎成了平庸的標志,想起波德萊爾、司湯達、卡夫卡他們當年的孤寂和默默無聞,薩特總疑心傾瀉在自己身上的榮耀有著某種令人不安的成分。他擔心自己的作品不再能原封不動地流傳下去了。作為一個思想家和作家,薩特最為關心的就是抓住意義。但是,他在1940年讀了海德格爾和圣??颂K佩里的書后確信,只有通過人的活動,用實踐代替思考,意義才會呈現在世界上。在年輕的時候,他和西蒙·波娃就想接近共產黨。按西蒙·波娃的說法是: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它的懷疑主義與他們的無政府主義合拍,他們也希望廢棄資本主義,但又認為社會主義社會到達不應影響他們的自由。在西蒙·波娃看來,薩持的哲學在某些觀點上不及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深刻,在另一些觀點上則又比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更苛求于人。只是兩種學說并不對立,薩特尋求的是兩者的交流。
自從“社會主義與自由”失敗給了薩特一個現實的教訓后,他便開始做一項嚴肅的工作,在全國陣線里面與共產黨合作。
“我常納悶,”西蒙·波娃后來在《時勢的力量》中寫道:“假如我和薩特的關系不是現實中的那個樣子,我該會站在什么立場上呢?我會接近共產黨,這是無疑的,因為共產黨的斗爭對象也為我所恐懼。但是,我熱愛真理,我不能失去我渴望的自由,我決不會入黨。由于在客觀上我遠不如薩特那么惹人注目,采取這種態度時遇到的困難會大大減少,但是,我倆的態度本身仍會一模一樣。于是,我發現自己與他是完全一致的。只是由于我沒有受到共產黨人的批評,只是由于我本人并未在他們的批評面前沮喪,我才不把這些當回事。薩特則硬著頭皮,試圖緩解對方的敵意,這使我驚訝不已,有時,我慫恿他進行反擊。不過,在其他場合,當我們偶然開完一個會議,或者讀了點什么之后,我常尋思,我們該不該拋棄知識分子的彷徨,而進入共產黨人的戰斗行列之中。薩特也常提出同樣的問題。有時,他的想法與我不謀而合,有時則不是這樣。我們經常為此而爭論不休。”
3. 身為“巴黎名人”,人們對她褒貶不一
薩特從紐約回來了。
他在紐約結識了一位天生麗質的少婦,少婦與地位顯赫的丈夫處于半分離狀態,而對自己的生活不滿。他們都被對方深深地吸引住了。她從薩特那里得知了西蒙·波娃的情況后,便打定主意,等他離開美國回到巴黎,兩人就互相忘掉對方。
然而,薩特對她的依戀太深了,無法釋懷之下,從巴黎給她寄去熾熱的情書,她也復了信。為了重溫舊夢,薩特讓美國幾所大學邀請他重去美國。12月12日,他登上了一艘萬噸商輪。
此時的西蒙·波娃,習慣了以作家的面目出現,也為“巴黎名人”的身份引以自豪。當人們稱她為“女薩特”或“薩特的圣母瑪麗亞”時,她毫不介意付之一笑;當然,也不乏有人把她當成一個與存在主義者放蕩作樂的下流女人,從而作為滿足他們好奇心的談資,對此她至為厭煩。她早已不相信文學有什么神圣的品性,只想在世時被人閱讀、被人尊重、被人熱愛。和薩特相比,她自以為更注重及時行樂。她喜歡肉體的種種樂趣,喜歡從天氣、散步、友誼、閑聊、學習、觀察中得到種種感受。同時,她不準備像薩特那樣沉浸于奮斗之中,她認識到:希望是沒有止境的;她能去滿足,但不會去沉浸。對她來說,有了現在和離現在最近的地平線,她就滿足了。
1946年新年之際,西蒙·波娃應邀赴突尼斯講學。平生第一次乘坐飛機,覺得從這么高的空中俯視地中海閃爍著的無邊無際的光芒,簡直是個奇跡。
在那里,除了講演,除了參加不可避免的社交應酬外,她把全部時間用在旅游探險上。她獨自一人憑吊了在杜加的羅馬廢墟。主人為她擔驚受怕了好半天:一年前,一名教師就是在這條路上被奸殺的。第二天去突尼斯城郊的格拉馬特游玩,那兒有一家旅館建在海岬上,旁邊有一片陽光充足的沙丘。午飯后,她拿著一本書躺在那兒,不一會兒就睡著了。夢中隱約覺得納悶:沙灘上怎會有貓?睜眼一瞧,哪里是貓,是一個臟乎乎的阿拉伯老人坐在她的肚皮上,在他籃子一旁放著一把刀。她在心里對自己說:
“被奸比被殺強?!?BR>
可她幾乎被嚇暈了,狠勁把他推開,把錢包里的錢全倒在他手中,然后沒命地逃離了沙丘。好在她的大部分錢留在她下榻的突尼斯宮?;氐铰灭^后談起這件事,旅館里的女人說這個老流浪漢是個小偷,他的刀子是用來割蘆笙的。西蒙·波娃后來推想:那人其實并無多大信心,向她襲擊只是因為覺得不愿失去一次機會。
突尼斯之行,總的說來令人愉快。興之所至,她又穿過撒哈拉大沙漠,游覽了阿爾及利亞。乘飛機回到巴黎后,發現巴黎城冷冷清清。薩特在美國還沒有回來,她便用工作來打發時光,寫完了從1943年就開始的《人都是會死的》。
西蒙·波娃在這部小說中運用荒誕手法,杜撰了一個長生不老者幾個世紀的經歷,借以否定和鞭答“長生”這種對人類充滿誘惑力的夢囈。她認為人無不死,人的存在在整個歷史紀元中都只不過是一瞬,而這一瞬恰恰是幸福之所在。那個長生不老者名叫福斯卡,這位卡莫納貴胄后裔為了獲得成功,選擇了長生不老。然而,這個可怕的特權,使得他把意大利搞得分崩離析,以至于在法國和奧地利的先后進攻下毫無抵抗力;使得他回過頭來聲討自己的祖國,成了查理曼五世的灰衣主教。他為了爭取惟一的“善”,引來了一場場大屠殺,引來了苦難,于是他否定了種種想主宰人的念頭……
福斯卡的不幸遭遇發生在中世紀末期和16世紀早期。對福斯卡來說,美并不存在,為人的有限性所規定的任何生存的價值觀并不存在。就他而言,注視世界就是搶掠世界,從他所遇到的每一個人那里,福斯卡單方面地竊走了世界。他把他們推入了對永恒冷眼相待的痛苦境地。
西蒙·波娃賦予長生不老者福斯卡以不著邊際的雄心,然而因為沒有與他相提并論之輩,他不懂人類的妒忌。與此相對照,作為福斯卡的悲劇的對立面,雷吉娜則渴望凌駕于男人之上,反抗一切局限,她想占據這顆長生不老之心,以成為獨一無二的人。而實際發生的情況恰恰相反,在他的注視下,她土崩瓦解,所有的雄心和美德,所有為生存而作的荒謬努力,與旁人均無異樣。最后,她瘋了。
書中還有一個重要人物阿爾芒,他之所以在福斯卡面前沒有失魂落魄,是因為他全心全意地把自己獻給了所處的時代。在小說的最后一章里,透出了工業革命的若干信息??v觀福斯卡,他在接近每一個目標的勝利征途上,看到的只是雙腳的蹣跚,而從沒得出過什么謎底。西蒙·波娃剖析道,當他終于認識到人是自由的和自我決定的時候,不再對他們產生任何友誼了;他的碰壁并不否定歷史的意義,它只是意味著,為了前進,代與代之間的更新是必需的;盡管,這種無窮無盡的更新意味著分裂的痛苦。
4. 薩特與陶樂赫絲熱戀
薩特兩次美國之行后,常跟西蒙·波娃談起那個名叫陶樂赫絲的少婦,西蒙·波娃則把陶樂赫絲以M.稱代之。
看到薩特敘述他和美國少婦相處時的那種興高采烈的神情,她渾身感到不自在了?!捌駷橹?,我一直以為,吸引薩特的主要是這樁冒險的浪漫色彩;我在突然之間尋思起來,在他心目中,M.是不是比我更重要?……在這樁已延續了15年之久的關系中,到底會有多少僅僅屬于習慣的成分?這種關系意味著什么樣的獨有權?我知道自己的答案,但是,我的答案并非薩特的呀”。西蒙·波娃心里不能不犯嘀咕了:“我比過去更深切地認識了他,正因為如此,我感到他更難理解了;我倆有著很大的差異;這并未使我不安,事實恰恰相反;但是他呢?據他說,他和M.的反應、情緒、不安、欲望完全協調一致。他們一同出門,她要停步時正是薩特要停步時,她要再度上路時正是薩特要再度上路時。這也許說明--他們之間在深層的生命之源頭的和諧,為我和薩特在一起時所未能及。也許,在他看來,這種和諧比我們間的理解更為重要?”
為擺脫這種忐忑不安的心情,在他倆一起趕去與薩拉克魯共進午餐時,她問薩特:
“坦白地說,我和M.對你孰輕孰重?”
“M.對我非常非常重要,但我要和你守在一起。”
他的回答使西蒙·波娃大吃一驚。那么,這話的言下之意是說:“我尊重我們的約定,請別追問我什么了?!比绻@一理解沒錯的話,這么個回答則使整個未來變得岌岌可危了。她神不守舍,只是機械地握手、微笑、吃飯,想到這些年來的相濡以沫,想到薩特對于她來說是多么重要,她便不敢再往下想了……
這天下午,薩特向她解釋了他那句話的意思:兩人過去總把行動看得比言辭更真實。正因為如此,他沒作長篇大論的解釋,而只是講了最簡單的事實。
她相信了他。
而不久后當她有了單獨出訪美國的機會,一場一見鐘情的異國之戀亦不期然撞進了她的生活。
作為巴黎解放后問世的第一批書中的一本,西蒙·波娃的《庇呂斯與西奈阿斯》出版了,同時,她的《他人的血》、薩特的《理智之年》和《緩期》一并送去了加利馬爾。
大家都處在異常歡欣之中。在為思想和文學苦苦追求了4年之久以后,這篇薄薄的論著順利地得到了承認,自然值得高興。
這時,薩特已請假暫時離開大學,去電影和戲劇界賺錢;西蒙·波娃也離開了教師崗位,寫作已成為她必需的任務。寫作保證了她的道德自律,也是真正的自我價值的實現。事實表明,假如為掙錢整日疲于奔命的話,那她的自由就遠沒有那么真實。既然她從來就崇尚根據目的而不是根據原則來指導自己的行為,那么,她自然免除了除寫作以外的任何其他形式來確認自己的需要。
她全神貫注地投入到《人都是會死的》的寫作之中。
9月,與薩特、雷蒙·阿隆、米歇爾·萊里斯、梅隆-龐蒂等組成編輯委員會,籌辦《現代》雜志。
一天晚上,麗絲跑來問她:
“你和薩特想見海明威嗎?”
“當然!”她回答。
自解放以來,麗絲以“追逐美國人”作為主要消遣。因為美國人有大量的香煙和定量商品,總是挨餓的麗絲便想方設法從他們的揮霍中得益。其中她和一個無憂無慮的金發大個子交了朋友,后來才知道這人就是海明威的弟弟。那天晚上,海明威作為一個戰地記者到達巴黎,他讓弟弟來他逗留的地方“里茲”會面,他弟弟提出讓麗絲跟他一起去,并把薩特和西蒙·波娃帶來了。海明威身穿睡衣,躺在其中的一張床上,眼睛用一個綠色的眼罩擋著;桌子上放著相當數量的蘇格蘭威士忌,有些只剩半瓶了,有些則空空如也。
他猛地坐起來,緊緊抓住薩特,擁抱他:
“你是一個將軍!我,我只是一個上尉?!?BR>
喝了酒的海明威,顯得過于謙虛。在熱烈的情緒中,他們一邊說話,一邊喝下無數杯蘇格蘭威士忌。薩特大約于凌晨三點昏昏睡去,西蒙·波娃則堅持到天亮。
2西蒙·波娃被推到眾人注目的中心
11月下旬,美國為了讓法國了解它在戰爭中作出的努力與貢獻,特邀請12位記者去美國。加繆委派薩特作為《戰斗報》的記者前往,薩特喜出望外。西蒙·波娃還從未見到他這么高興過。他對西蒙·波娃說,他多么想去美國!
西蒙·波娃寫道:“美國,它意味著許許多多東西!首先,它意味著不可企及的一切;美國的爵士樂、電影和文學曾經滋養了我們的青年時代,但美國對我們來說總是一個偉大的神話;……美國也是一個解救我們的國家;它就是未來,它就是富裕,它就是廣闊的前景,它是一個奇異的具有傳奇色彩的魔燈;即使你只想想自己能親眼看到這一切,你也會感到頭暈目眩。我感到高興,不僅僅為薩特,而且也為我自己,因為我知道,有朝一日我肯定會跟著他走上這條新路。”
接著她的機會也來了。她妹妹和利奧內爾結婚了,利奧內爾在里斯本的法蘭西學院工作,是一家使用法-葡兩種文字的評論雜志的編輯。他邀請西蒙·波娃去葡萄牙講學。因而,1945年2月至4月,她在葡萄牙作了一番逗留,途中重訪了西班牙?;貒蟀l表文章抨擊薩拉查獨裁政權。
9月,《他人的血》出版了。它產生的轟動甚至比《女賓客》更為強烈,評論家們紛紛認為這比第一本更為出色。圍繞著它,幾家報紙還刊登了激情洋溢的評論。贊譽聲通過口頭、通過信件鋪天蓋地地向她涌來。加繆也喜歡這本書,不過面對這種轟動,他也毫不掩飾自己的驚訝。
這本書被視為第一本相當明確地描述抵抗運動的小說,又被叫做“存在主義小說”。自此以后,這張標簽自動地同她和薩特的作品掛上了鉤。盡管薩特和她拒絕把“存在主義”和他們攪在一塊,他們只承認自己的哲學是關于“存在”的哲學,但他們的抗議徒勞無用。就這樣,雖然他們事先未作計劃,這年早秋時節還是發起了一場所謂的“存在主義攻勢”。在西蒙·波娃的《他人的血》、薩特的《理智之年》和《緩期》以及《現代》雜志頭幾期出版后的幾個星期中,薩特發表了《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嗎》的演說。就小說和形而上學的問題,西蒙·波娃在“現代俱樂部”發表了一次演說。與此同時,西蒙·波娃創作的劇本《吃閑飯的嘴》也上演了。
因了這一番緊鑼密鼓,她被推到眾人注目的中心。由于薩特和她都被不由分說地拽到了知名人士之列,因此,沒有哪個星期的報刊會自始至終對他們倆不置一詞。凡是從他倆口頭或筆頭出來的東西,《戰斗報》都發表大量評論,一一表示贊同。在街頭,攝影師們對著他們不斷按動快門,不時有陌生男女沖到他倆面前來搭腔。有一次薩特演講時,聽眾蜂擁而至,一些人無法進場,于是發生了猛烈的擁擠,幾名女子當場暈倒。
如此聲名顯赫,確實令薩特和她始料未及。薩特很早就抱定決心要成為一位名作家,并且曾經設想過自己會得到后世的贊許,卻沒料到能在有生之年為世人所矚目。鑒于世上引起轟動的平庸之書數不勝數,轟動幾乎成了平庸的標志,想起波德萊爾、司湯達、卡夫卡他們當年的孤寂和默默無聞,薩特總疑心傾瀉在自己身上的榮耀有著某種令人不安的成分。他擔心自己的作品不再能原封不動地流傳下去了。作為一個思想家和作家,薩特最為關心的就是抓住意義。但是,他在1940年讀了海德格爾和圣??颂K佩里的書后確信,只有通過人的活動,用實踐代替思考,意義才會呈現在世界上。在年輕的時候,他和西蒙·波娃就想接近共產黨。按西蒙·波娃的說法是: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它的懷疑主義與他們的無政府主義合拍,他們也希望廢棄資本主義,但又認為社會主義社會到達不應影響他們的自由。在西蒙·波娃看來,薩持的哲學在某些觀點上不及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深刻,在另一些觀點上則又比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更苛求于人。只是兩種學說并不對立,薩特尋求的是兩者的交流。
自從“社會主義與自由”失敗給了薩特一個現實的教訓后,他便開始做一項嚴肅的工作,在全國陣線里面與共產黨合作。
“我常納悶,”西蒙·波娃后來在《時勢的力量》中寫道:“假如我和薩特的關系不是現實中的那個樣子,我該會站在什么立場上呢?我會接近共產黨,這是無疑的,因為共產黨的斗爭對象也為我所恐懼。但是,我熱愛真理,我不能失去我渴望的自由,我決不會入黨。由于在客觀上我遠不如薩特那么惹人注目,采取這種態度時遇到的困難會大大減少,但是,我倆的態度本身仍會一模一樣。于是,我發現自己與他是完全一致的。只是由于我沒有受到共產黨人的批評,只是由于我本人并未在他們的批評面前沮喪,我才不把這些當回事。薩特則硬著頭皮,試圖緩解對方的敵意,這使我驚訝不已,有時,我慫恿他進行反擊。不過,在其他場合,當我們偶然開完一個會議,或者讀了點什么之后,我常尋思,我們該不該拋棄知識分子的彷徨,而進入共產黨人的戰斗行列之中。薩特也常提出同樣的問題。有時,他的想法與我不謀而合,有時則不是這樣。我們經常為此而爭論不休。”
3. 身為“巴黎名人”,人們對她褒貶不一
薩特從紐約回來了。
他在紐約結識了一位天生麗質的少婦,少婦與地位顯赫的丈夫處于半分離狀態,而對自己的生活不滿。他們都被對方深深地吸引住了。她從薩特那里得知了西蒙·波娃的情況后,便打定主意,等他離開美國回到巴黎,兩人就互相忘掉對方。
然而,薩特對她的依戀太深了,無法釋懷之下,從巴黎給她寄去熾熱的情書,她也復了信。為了重溫舊夢,薩特讓美國幾所大學邀請他重去美國。12月12日,他登上了一艘萬噸商輪。
此時的西蒙·波娃,習慣了以作家的面目出現,也為“巴黎名人”的身份引以自豪。當人們稱她為“女薩特”或“薩特的圣母瑪麗亞”時,她毫不介意付之一笑;當然,也不乏有人把她當成一個與存在主義者放蕩作樂的下流女人,從而作為滿足他們好奇心的談資,對此她至為厭煩。她早已不相信文學有什么神圣的品性,只想在世時被人閱讀、被人尊重、被人熱愛。和薩特相比,她自以為更注重及時行樂。她喜歡肉體的種種樂趣,喜歡從天氣、散步、友誼、閑聊、學習、觀察中得到種種感受。同時,她不準備像薩特那樣沉浸于奮斗之中,她認識到:希望是沒有止境的;她能去滿足,但不會去沉浸。對她來說,有了現在和離現在最近的地平線,她就滿足了。
1946年新年之際,西蒙·波娃應邀赴突尼斯講學。平生第一次乘坐飛機,覺得從這么高的空中俯視地中海閃爍著的無邊無際的光芒,簡直是個奇跡。
在那里,除了講演,除了參加不可避免的社交應酬外,她把全部時間用在旅游探險上。她獨自一人憑吊了在杜加的羅馬廢墟。主人為她擔驚受怕了好半天:一年前,一名教師就是在這條路上被奸殺的。第二天去突尼斯城郊的格拉馬特游玩,那兒有一家旅館建在海岬上,旁邊有一片陽光充足的沙丘。午飯后,她拿著一本書躺在那兒,不一會兒就睡著了。夢中隱約覺得納悶:沙灘上怎會有貓?睜眼一瞧,哪里是貓,是一個臟乎乎的阿拉伯老人坐在她的肚皮上,在他籃子一旁放著一把刀。她在心里對自己說:
“被奸比被殺強?!?BR>
可她幾乎被嚇暈了,狠勁把他推開,把錢包里的錢全倒在他手中,然后沒命地逃離了沙丘。好在她的大部分錢留在她下榻的突尼斯宮?;氐铰灭^后談起這件事,旅館里的女人說這個老流浪漢是個小偷,他的刀子是用來割蘆笙的。西蒙·波娃后來推想:那人其實并無多大信心,向她襲擊只是因為覺得不愿失去一次機會。
突尼斯之行,總的說來令人愉快。興之所至,她又穿過撒哈拉大沙漠,游覽了阿爾及利亞。乘飛機回到巴黎后,發現巴黎城冷冷清清。薩特在美國還沒有回來,她便用工作來打發時光,寫完了從1943年就開始的《人都是會死的》。
西蒙·波娃在這部小說中運用荒誕手法,杜撰了一個長生不老者幾個世紀的經歷,借以否定和鞭答“長生”這種對人類充滿誘惑力的夢囈。她認為人無不死,人的存在在整個歷史紀元中都只不過是一瞬,而這一瞬恰恰是幸福之所在。那個長生不老者名叫福斯卡,這位卡莫納貴胄后裔為了獲得成功,選擇了長生不老。然而,這個可怕的特權,使得他把意大利搞得分崩離析,以至于在法國和奧地利的先后進攻下毫無抵抗力;使得他回過頭來聲討自己的祖國,成了查理曼五世的灰衣主教。他為了爭取惟一的“善”,引來了一場場大屠殺,引來了苦難,于是他否定了種種想主宰人的念頭……
福斯卡的不幸遭遇發生在中世紀末期和16世紀早期。對福斯卡來說,美并不存在,為人的有限性所規定的任何生存的價值觀并不存在。就他而言,注視世界就是搶掠世界,從他所遇到的每一個人那里,福斯卡單方面地竊走了世界。他把他們推入了對永恒冷眼相待的痛苦境地。
西蒙·波娃賦予長生不老者福斯卡以不著邊際的雄心,然而因為沒有與他相提并論之輩,他不懂人類的妒忌。與此相對照,作為福斯卡的悲劇的對立面,雷吉娜則渴望凌駕于男人之上,反抗一切局限,她想占據這顆長生不老之心,以成為獨一無二的人。而實際發生的情況恰恰相反,在他的注視下,她土崩瓦解,所有的雄心和美德,所有為生存而作的荒謬努力,與旁人均無異樣。最后,她瘋了。
書中還有一個重要人物阿爾芒,他之所以在福斯卡面前沒有失魂落魄,是因為他全心全意地把自己獻給了所處的時代。在小說的最后一章里,透出了工業革命的若干信息??v觀福斯卡,他在接近每一個目標的勝利征途上,看到的只是雙腳的蹣跚,而從沒得出過什么謎底。西蒙·波娃剖析道,當他終于認識到人是自由的和自我決定的時候,不再對他們產生任何友誼了;他的碰壁并不否定歷史的意義,它只是意味著,為了前進,代與代之間的更新是必需的;盡管,這種無窮無盡的更新意味著分裂的痛苦。
4. 薩特與陶樂赫絲熱戀
薩特兩次美國之行后,常跟西蒙·波娃談起那個名叫陶樂赫絲的少婦,西蒙·波娃則把陶樂赫絲以M.稱代之。
看到薩特敘述他和美國少婦相處時的那種興高采烈的神情,她渾身感到不自在了?!捌駷橹?,我一直以為,吸引薩特的主要是這樁冒險的浪漫色彩;我在突然之間尋思起來,在他心目中,M.是不是比我更重要?……在這樁已延續了15年之久的關系中,到底會有多少僅僅屬于習慣的成分?這種關系意味著什么樣的獨有權?我知道自己的答案,但是,我的答案并非薩特的呀”。西蒙·波娃心里不能不犯嘀咕了:“我比過去更深切地認識了他,正因為如此,我感到他更難理解了;我倆有著很大的差異;這并未使我不安,事實恰恰相反;但是他呢?據他說,他和M.的反應、情緒、不安、欲望完全協調一致。他們一同出門,她要停步時正是薩特要停步時,她要再度上路時正是薩特要再度上路時。這也許說明--他們之間在深層的生命之源頭的和諧,為我和薩特在一起時所未能及。也許,在他看來,這種和諧比我們間的理解更為重要?”
為擺脫這種忐忑不安的心情,在他倆一起趕去與薩拉克魯共進午餐時,她問薩特:
“坦白地說,我和M.對你孰輕孰重?”
“M.對我非常非常重要,但我要和你守在一起。”
他的回答使西蒙·波娃大吃一驚。那么,這話的言下之意是說:“我尊重我們的約定,請別追問我什么了?!比绻@一理解沒錯的話,這么個回答則使整個未來變得岌岌可危了。她神不守舍,只是機械地握手、微笑、吃飯,想到這些年來的相濡以沫,想到薩特對于她來說是多么重要,她便不敢再往下想了……
這天下午,薩特向她解釋了他那句話的意思:兩人過去總把行動看得比言辭更真實。正因為如此,他沒作長篇大論的解釋,而只是講了最簡單的事實。
她相信了他。
而不久后當她有了單獨出訪美國的機會,一場一見鐘情的異國之戀亦不期然撞進了她的生活。
上一篇:第十七章 斗士與偶像
下一篇:第十八章 抗議與寫作
網友關注
- 第五章 后妃傳第五
- 漁夫和雄人魚的故事
- 第十五章 秘密被拆穿了
- 第十五章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
- 第七章 驚險的旅程
- 補鞋匠邁爾魯夫的故事
- 洗染匠和理發師的故事
- 漁翁、魔鬼和四色魚的故事
- 第四章 穿過森林去的路
- 第六章 董二袁劉傳第六
- 第五章 救出了鐵皮人
- 錢商和匪徒的故事
- 圣母的小酒杯
- 第十七章 輕氣球怎樣飛走的
- 第九章 田鼠皇后
- 老漢倫克朗
- 哈·曼丁的故事
- 第十章 守衛城門的人
- 烏木馬的故事
- 第二章 會見芒奇金人
- 第十三章 鐘繇華歆王朗傳
- 第三章 武帝紀第三
- 第二一章 獅子成為獸國之王
- 第二十三章 和常楊杜趙裴傳
- 上帝的食物
- 第十章 荀彧攸賈詡傳
-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的故事
- 撒謊者貝浩圖的故事
- 太子阿特士和公主哈婭圖芙絲之夢的故事
- 阿拉丁和神燈的故事
- 第十八章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
- 終身不笑者的故事
- 第一章 武帝紀第一
- 第十九章 任城陳蕭王傳
- 麥穗的故事
- 第十四章 程郭董劉蔣劉傳
- 三根綠枝
- 第七章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
- 駝背的故事
- 女王祖白綠和糖飯桌子的故事
- 第二三章 甘林達滿足了多蘿茜的愿望
- 第二十一章 王衛二劉傅傳
- 第二十五章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
- 第十六章 大騙子的魔術
- 第二十章 武文世王公傳
- 朱特和兩個哥哥的故事
- 瞎眼僧人的故事
- 第六章 一只膽小的獅子
- 國王山努亞和他的一千零一夜
- 第一章 旋風來了
- 智者盲老人的故事
- 第十九章 會捉人的樹
- 第四章 三少帝紀第四
- 第十七章 張樂于張徐傳
- 海姑娘和她兒子的故事
- 第八章 送命的罌粟花田
- 航海家辛巴達的故事
- 第二十四章 韓崔高孫王傳
- 第十四章 飛猴
- 第十二章 找尋惡女巫
- 第九章 后諸夏侯曹傳
- 第二十二章 桓二陳徐衛盧傳
- 第三章 救出了稻草人
- 第十八章 到南方去
- 第二十章 美麗的瓷器城
- 蠢漢、驢子與騙子的故事
- 第十一章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
- 第十六章 任蘇杜鄭倉傳
- 第二二章 桂特林的國家
- 阿卜杜拉法茲里和兩個哥哥的故事
- 第二章 武帝紀第二
- 墳
- 睡著的國王的故事
- 巴士拉銀匠哈桑的故事
- 第十三章 救助
- 第二四章 再回到家里來
- 麥侖·沙邁追求漂亮女人的故事
- 第八章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 第十二章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
- 懶漢克遼尼和銅城的故事
- 第十一章 神奇的翡翠城
精品推薦
- 南沙群島05月30日天氣:雷陣雨,風向:西南風,風力:4-5級轉5-6級,氣溫:31/26℃
- 共和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南風,風力:<3級,氣溫:21/8℃
- 芮城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多云,風向:西北風,風力:<3級,氣溫:23/16℃
- 同德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風向:東風,風力:<3級,氣溫:22/7℃
- 庫車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4/10℃
- 吉木乃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轉3-4級,氣溫:14/6℃
- 原州區05月30日天氣:晴轉小雨,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轉3-4級,氣溫:24/11℃
- 正寧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3/15℃
- 惠農區05月30日天氣:晴轉小雨,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轉3-4級,氣溫:29/16℃
- 塔城地區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