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资源站www国产在线资源,国产偷窥熟妇高潮呻吟,潮湿的心动漫在线观看免费未删减,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

唐詩 宋詞 元曲 近代詩 文言文 寫景的古詩 論語 詩經 孫子兵法 愛國的詩句 李白 杜甫
當前位置:查字典>>名著閱讀>>薩特傳>>第四章 兩個世界

第四章 兩個世界

  現在,薩特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熱衷于扮演有名的卡爾的乖孫子這一角色了。每當客人們起身告辭,不再可能關注那個小天使時,他便飛快地逃離客廳——那個曾經其樂無窮,現在卻越來越顯得索然無味的地方。不一會兒,薩特已經忘記了周圍的世界,重新回到了書本中的生活。

  當小薩特讀完了好幾本書后,他有一個重大的發現:書本中的世界和真實的世界不一樣。這個發現隨著他閱讀量的增加被不斷證實著。為什么古羅馬執政官布呂蒂要把自己的兩個兒子全都處死呢?而著名小說家梅里美要讓他的一本書的主人公——馬弟奧·法勒科納也做出了同樣的壞事,殺死了自己的不義兒子。在書中,似乎這種父殺子的行為十分普遍,以致人們竟都不以為怪。可薩特生活周圍卻并沒有發生過哪怕一次類似的事件呀!盡管外祖父常常與埃米爾舅舅在花園里吵得面紅耳赤,可看起來外祖父并不曾想過要打死他的兒子呀。還有,高乃依悲劇中的情人們總是相互親吻,并彼此許愿要同睡在一張床上。這真是奇怪的風俗!薩特每天不是和母親分睡在兩張小床上嗎?

  薩特無法理解書本上的世界,即使是他最愛讀的《包法利夫人》也不例外。在幼時的讀物中,給薩特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是福樓拜的這部悲劇性小說。薩特在晚年回憶說:“我曾幾十次地反復閱讀《包法利夫人》的最后幾頁,最后我竟能整段地背誦下來。”然而盡管翻來覆去地讀,薩特仍然無法弄懂一切。那個可憐的查利·包法利醫生在妻子死后發現了一些信件,為什么從此就留起了胡子呢?他憂郁地瞥了羅道爾夫一眼,可見他對羅道爾夫是懷有某種敵意的,可為什么他又對后者說“我并不怨你”呢?為什么羅道爾夫會覺得這位喪妻的老實人“很可笑,又有些卑鄙”?最后包法利死了,他是死于悲傷還是疾病呢?薩特苦苦地思索著,卻百思不得其解,不過這并不妨礙他讀這部小說讀得如醉如癡。這種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感覺反而增加了故事的魅力。在薩特看來,世界的深奧之處恰恰存在于這樣的書中。盡管缺乏必要的成人知識給薩特的閱讀造成了不小的障礙,但他樂此不疲,因為盡管不甚其解,福樓拜透過這部不朽名作所透露出的憂思愁緒,所傳達的悲觀情調,深深地打動了他幼小的心靈。作品中種種人物的形象,意味深長的對話,久久地留在薩特的腦海中。成年后的薩特對此念念不忘,一直試圖要對福樓拜的思想和創作動機作一番更深入的探討。到了1971年,他終于完成了三卷大部頭的福樓拜評傳——《家中白癡》,從而實現了從小就想弄懂那種種疑問的夙愿。

  讀的書越多,薩特就越發現書中的世界和現實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這種不同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年幼的薩特還無法全部理解他所讀到的東西,另一方面卻顯示出薩特已經慢慢悟出了某種真理性的東西。他發現真實的世界較為貧乏、虛假,缺乏人情味;而書本中的世界卻是如此浪漫、詩意,充滿了戲劇性色彩。現實中的人總是彬彬有禮,他們之間的關系持久不變。他們辦事穩妥,說話聲音洪亮、條理清楚,很少甚至從來不犯錯誤,即使犯了也是那種千篇一律、微不足道的小沖突,實際上的問題是早已解決了的。而書本上的世界卻充滿了起伏跌蕩,世事變化之快讓薩特目不暇接。某一人物會出人意料地不知從哪里冒出來;本來相親相愛的兩個人,后來產生了不和,最終竟導致反目為仇,相互殘殺。而幸存者也會因悲痛而日漸憔悴,最終趕到墳墓里去與他剛剛殺死的朋友或情人團聚去了……與一般孩子的感受相反,薩特覺得書本上的世界是那樣真實,那樣活靈活現,那樣強烈地吸引著他;而現實世界的存在卻顯得有些虛幻迷離,令人難以捕捉又使人大倒胃口。

  每當在書本中遇上了難解之謎,薩特會來到陽臺上,像個大人似地來回走動。現在,外祖父一家已從默郭搬到了巴黎,住在靠近巴黎大學的拉丁區的一條小街——勒·高夫街1號7層樓的一套房子里。這是一個不大的陽臺,偶爾,踱來踱去的薩特會探出頭來,看看那些往返于街道上的行人。僅僅幾眼便使薩特禁不住為世間的平庸生活而感嘆。他看到,人們都在忙忙碌碌卻不知究竟是為了什么而奔走。天空是灰暗的,人們的臉也陰沉得嚇人。有時,他好不容易在一個人臉上發現了一點微弱的笑容,但它們仿佛曇花一現,稍縱即逝。街道上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卻不可理解地如一潭死水般平寂。薩特不喜歡眼前的圖景,為什么他們不能像書本上的人物那樣充滿了銳氣和血性呢?每想到此,薩特便會掉轉頭,飛快地跑回他的房間,重新進入詞語的叢林。那里才有他真心喜歡的人兒、真正感興趣的生活。日落時分了,薩特卻在語言的森林中迷了路。哦,又一個瘋人的故事!又有一個鮮活的生命即將被毀滅,這是多么難以忍受的悲痛啊!薩特完全被那個敢愛敢恨的世界迷住了,他激動得渾身戰栗,嘴里發出一些連他自己也不明白的莫名其妙的聲音。忽然,燈被打開了,母親高大的身形出現在眼前,她不禁失聲叫道:

  “我可憐的孩子,你怎么在瞪著眼一個人吵架呀!”多么掃興!薩特不情愿地從另一個世界回過神來,跳下床,嘴里嘰里呱啦地亂叫著跑向餐廳,回到他那一成不變的平庸的家庭生活中。

  其時,西方世界正進入了最沉悶、最晦色的階段,塔萊朗曾譏諷地稱之為“生活的溫馨”。人們的物質生活日益富足,精神世界卻漸趨貧乏。生活中健康向上、積極奮進的風氣幾乎喪失殆盡,而代之以無聊、頹廢和無病呻吟。薩特討厭真實的世界,事實上是他不愿接受那種平淡而褪色的人生,那種空乏且虛偽的人性的反映。而在書本的世界里,他卻可以感受到另一種“人性”——它有時是惡的,但更多的時候是善的,更重要的是,它是真實的。這種人性的內涵如此豐富,表現如此富有激情,使人生總帶有悲劇或喜劇色彩,以致薩特久久沉溺于其中而不愿回到現實中來。在童年時期所感受到的對現實的不滿,使薩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缺乏現實感,希望與周圍世界隔離而固守自己的個人世界。盡管不斷地感受到自己的主觀意念與社會現實的不一致,他卻不愿調整自我,而選擇了做個游離于社會現實之外的人,對社會、他人、責任、義務等抱無動于衷的態度。為了保持其清白,他寧可與現實保持距離。薩特的這種人生觀和處事態度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34歲的時候,才開始有了根本性的轉變,并在大戰后真正走出書齋而投身到現實的風風雨雨中來。他的存在主義理論也才隨之被引向社會性和歷史性的方向。

  現在,薩特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宗教”:“沒有任何東西能比一本書對我更重要。”出于對書的崇拜,薩特自然會對那些寫作這些書的大作家們發生興趣。外祖父不失時機地給薩特講述了從古希臘詩人赫希俄德到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小說家雨果,以及這些偉人們的傳奇事跡和傳世作品。薩特貪婪地、一句不漏地聽著,每當發現外公有空,他便會拽住外公的衣袖,小聲地哀求:“您到我房間里來,好嗎?”

  不過,在薩特眼里,這些出手不凡的大作家并不是只可仰慕、高高在上的巨人,而只是他最早的朋友和玩伴。由于薩特沒有兄弟姐妹,外祖父家周圍也很少有同齡的伙伴,他把這些從小就熟悉的人自然而然地當作了比其他一切人都重要的同伴。在薩特眼里,這些人并沒有死去,他們的軀體已經化為書本了。你看,高乃依是個紅臉大漢,他皮膚粗糙,渾身上下散發出一股糨糊的味道。這個家伙總是一臉嚴肅,滿嘴吐出的都是晦澀難懂的話語。福樓拜臉上長著雀斑似的小點兒,他總是滿臉的憂傷,沒完沒了地訴說著知心的話語。當薩特在逐字逐句地閱讀時,他常會感到外面有一張臉貼在玻璃窗上,每當薩特偷偷地去看,那個人便會退回去。是誰在窺視著我?薩特心情緊張卻努力裝作沒有發現的樣子——那是已故的歷史小說大家夏多布里昂……

  薩特尊敬、佩服這些作家們,但并不認為他們如何地高不可攀。他們不過是盡到了自己的責任罷了!他們盡管偉大,有的還不可一世,可不是也有自己的不幸和磨難嗎?何況作為有名的卡爾的模范孫子——薩特——毫無疑問也會像外祖父那樣成為一名文化的衛兵呢。最重要的是,不管怎樣,他們的肉體已經消失了,而薩特卻還活生生的。于是他可以僅僅憑著心血來潮,就讓這些大家們屈服——他可以把他們的書夾在腋下,從這里走到那里;也可以把它們放在地板上,打開一會兒復又關上;還可以把它們藏到誰也找不到的地方,直到薩特決定讓它們重見天日。盡管人們把這些作品稱為“不朽”,薩特卻忍不住可憐這種癱瘓的、凄涼的死后殘存。

  長大后的薩特,不論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進行學術研究時,都從不曾有過偶像崇拜,也決不迷信任何權威。老年薩特曾專門談論過他的這一性格特征:“時至今日,我依然還有這個小毛病——放肆。對于波德萊爾、福樓拜,我都直截了當地表達我的看法。對待他們我難道還要謹小慎微地研究什么禮節嗎?”聯想到幼年薩特即把那些已故的名人像一同玩耍的伙伴一樣看待,一切就顯得順理成章、不足為怪了。

  看到孩子對書本、對閱讀情有獨鐘,全家人不禁喜上眉梢,這樣乖、這樣聰明伶俐、還這樣嗜書如命的孩子不是上天賜給他們一家的禮物,又是什么呢?可漸漸地,母親和外祖母開始轉喜為憂了:這孩子成天都在讀書,會把身體弄壞的。瑪麗似乎已發現她的小寶貝一天比一天消瘦起來。外祖母還認為:用腦過度會直接導致腦膜炎。這還了得!她倆絞盡腦汁,終于想出了一個“以毒攻毒”的好辦法:她們開始有意地讓他接觸那些充滿了兒童生活樂趣,真正適合于他的年齡的書,從而將其注意力從那些過于嚴肅、深奧的“大人的書”中轉移出來。

  自從母親特意帶薩特去了那間位于圣-米歇爾大街和蘇夫勞街交界處的書亭后,薩特便被那些精美的圖畫、絢麗的色彩,尤其是充滿了奇遇和冒險的故事給迷住了。此后,每星期四,他都要拉著媽媽上那兒買《蟋蟀》、《精彩節目》、《暑假生活》等兒童雜志,以及《松朗特船長的孩子們》、《八十天環球旅行》等兒童故事,它們是風靡一時的儒勒·凡爾納專門寫給孩子們看的小說。對這些從未接觸過的另一類讀物,薩特感到特別新鮮,一打開它們便沉浸在那些由神話、童話、科學幻想小說所構成的迷霧里找不到歸路。這是讀書的另一種享受——有別于在“大人的書”中所品嘗到的思索的樂趣。這是一種純粹的美的感受,是一種累得精疲力竭、眼花繚亂的快感,以及完全沉醉在吸引人的故事情節中而忘記了一切的愉悅。

  盡管外祖父不以為然,薩特卻寧愿同時漫游于兩個世界——“大人的書”的世界和“兒童的書”的世界。薩特一輩子都保持了這種“雙重閱讀生活”,即使在已成為舉世矚目的思想家的晚年,他仍然會一邊閱讀高深艱澀的哲學著作,一邊著迷于《禍不單行》等偵探小說。早在7歲到8歲這個年齡,薩特已經學會了在抽象和具體、深奧和形象、推理和幻想這兩大類型書籍之間巡回、游蕩。終其一生所保持的這種對于兩大不同類書籍的全面愛好,使他在著書時也能涉獵抽象和具體、推理和幻想兩大類型,并在一定程度上將二者和諧地統一起來——在抽象方面,薩特是法國現代史上最有成就的哲學家;在形象思維創作方面,他又是現代文學史上具有深遠影響的小說家、劇作家。不僅如此,他的哲學著作盡管為一般讀者所費解,但如果我們耐心看下去,會發現薩特在論證抽象的哲理時總是隨時抓取日常生活中的生動例證,而薩特的每一部小說、每一出戲劇無不是他哲學思想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的生動闡述、形象概括,從而開創了20世紀哲理小說、哲理戲劇的先河。

  薩特從五六歲的時候開始學會閱讀,到八九歲時已能自如地同時看“大人的書”和“孩子的書”。盡管他一直呆在家里,沒有受到正統的學校教育,但他所讀的書比同齡的孩子們要多得多。由于薩特看起書來,往往感情洋溢,與書本融為一體,他此時所讀的書都給他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同時在精神王國里的任意馳騁,也使他獲得了最早的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的基本訓練,并積累了極其豐富的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盡管成年薩特并不喜歡他的童年,在談到它時往往用一種譏諷的語調。但他也不得不承認,正是這樣的童年才造就了他,使他成為日后人所盡知的職業寫作家——讓·保爾·薩特。

上一篇:第二十三章 批判的同路人

下一篇:第十四章 嶄露頭角

網友關注

名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