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孤獨的晚年
1767年5月,盧梭從英國回到了法國的加萊港,但并無“重歸故里”之感,在法國境內,盧梭仍然是一個通緝犯。為了隱藏身份,他改名為雷諾。過去一向愛護盧梭的孔蒂親王對他的處境仍然很關心,提醒他要小心提防別人的抨擊。不久,他和戴萊絲又遷往圣丹尼斯市居住。為了充實隱姓埋名的隱蔽生活,盧梭繼續研究植物,到處采集標本,還以書簡形式寫下研究成果,有時還和國外的植物學家通信聯系,如英國的波特蘭女伯爵,他們曾經一起采集標本,盧梭和她通信,署名就是“植物學者”。采集標本時,他也常常想起從前和媽媽在尚貝里度過的那些快樂的日子,那時他們曾一起采集草藥,提煉藥丸,生活是那么純凈。
除了研究植物外,他還繼續寫他的回憶錄。回到法國的第一年,他寫完了《懺悔錄》的第五章到第六章,即這本書的第一部。這部分主要是他童年和青年時代的生活,寫到1742年他動身到巴黎為止。盡管這一段生活也充滿艱辛,但總體上給盧梭留下的記憶是平穩中而有甜美,寫作時也主要是沉浸于幸福的回憶。他當時曾想寫到此為止了,因為他怕繼續寫自己那慘痛的歷史會引起感傷,而且他也怕涉及從前和他有關系的一些人的名聲,甚至也不愿意涉及和他仇恨最深的人的名聲,所以他在第一部的最后寫道:如果我的名字能夠流傳到后世,人們也許有一天會知道我還有什么話要說而沒有說。那時候,他們也就會知道我所以保持緘默的緣故了。這話說過兩年,他又在迫不得已情況下改變了主張,《懺悔錄》還是寫下去了。1769年盧梭又開始寫第七章至第十二章,即《懺悔錄》的第二部,最后完成的時間是1770年11月。本來和出版商約定,要等盧梭去世20年后才能發表,事實上,《懺悔錄》的第一部不會涉及到任何人的名聲,所以在1782年就出版了。又過了7年,即盧梭死后11年,第二部也在日內瓦出版,當時書中提到的有好多人都還健在。《懺悔錄》是盧梭晚年的重要著作,是一部最具有個性特點的自傳,它記述了盧梭從出生到1766年被迫離開圣皮埃爾島之間五十多年的生活經歷。盧梭在敘述這些經歷時,也展示了自己同情平民的感情和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體現著自他發表第一篇論文起逐漸成熟起來的理論和觀點。它不僅是盧梭的生活的歷史,也是他對這種生活進行思考的歷程,是他的情感和思想發展的歷史。這部極富思想性和藝術性的作品,被后人看作一首抒情的詩,一首世界文學中最美的詩,它成為文學史上獨樹一幟的標志,并進一步凸現了他作為浪漫主義抒情文學大師和開拓者的地位。當然這部作品的缺陷也是明顯的,那就是對朋友過于尖刻和不寬容,這對于一個屢遭迫害而又思維敏感的人來說,也許是很難避免的。
盧梭住在圣丹尼斯市這一段生活是比較安靜的,就是采集植物標本和寫《懺悔錄》。他在給一個朋友的信中反映了當時的生活內容:
你肯定不會了解我從散步和采集植物中所獲的快樂,我借這種良好而單純的消遣來保持心中的平靜。下雨時,我便從事寫作,我寫的是我的一生,并不是外表的生活,而是我的真實生活,我一生中最隱秘的感情和我的性靈。
遺憾的是,這種平靜的生活被一個突如其來的事件打破了。一位名叫德強斯的城堡看守人意外死亡,盧梭成為被懷疑的對象。因為他常常帶著酒和食品到城堡里找德強斯聊天,有人懷疑他在酒里放毒使德強斯致死的。盧梭為證明自己的清白,要求法醫驗尸;經過驗尸,證明盧梭是無辜的。但是失去了一個朋友,又被人懷疑畢竟不是愉快的事,便于1768年7月到了格勒諾布市,在那里繼續采集植物標本。其間,他去了一趟尚貝里,找到華倫夫人墓地,他久久地佇立在墓前,回憶初遇媽媽的情景和從她那兒享受到的仁厚和慈愛,深情悼念這位令他永世不忘的女人。8月份,盧梭又到了戈布市。當時該市正在籌備一項活動,市長聽說他來到本市,馬上請他共進晚餐。盧梭很喜歡這個城市,在一家旅館里訂了房間后便寫信讓戴萊絲到這里團聚。
8月25日,戴萊絲來到了戈布市。4天后,盧梭和她設晚宴隆重招待市長和他的表兄。在市長面前,他倆舉行了婚禮,盧梭將戒指戴在戴萊絲手指上,發誓共同到老,至死不渝。這是他們在一起生活25年后感情發展的結果。現在他們誰也離不開誰了。盧梭在寫給朋友的信中表達了這種情感:
想必你已經知道我那位長久的伴侶,終于成為我的妻子了。因為她決定跟隨著我,分擔我的痛苦,所以我必須做這種安排。25年來相聚的歲月,終于使我們結為一體。信心和互愛使我們緊緊地結合在一起,直到我死為止,她將是我最溫柔和我所需要的伴侶。
1769年2月1日,盧梭和戴萊絲從戈布市遷往蒙魁鎮的一個農場居住。農場四周風景優美,有蜿蜒而流的雷泥河和氣勢雄偉的杰拉山。這地方是希沙基侯爵的私產,讓他們住一間舊屋。盧梭聽到窗外樹上燕子的叫聲高興得了不得,戴萊絲卻感到在這里越來越厭倦,想回巴黎重過都市生活。這個矛盾使盧梭很苦惱。為了緩和這個矛盾,他努力使她生活快樂。戴萊絲生病的時候,盧梭不顧體弱多病,幫助料理家務,直到她恢復健康。
1770年春,盧梭決定遷往巴黎,這一年他已被法國當局赦免,可以自由選擇居住地了。6月份,戴萊絲終于實現回巴黎的愿望。
他們住在古老的布拉屈斯鎮,靠盧梭的版權收入和朋友的津貼維持生活,另外抄寫樂譜和作曲也有些收入。盧梭生活很有規律,清晨起床,立即到寫字臺前謄寫樂譜,吃完早飯后,又繼續在桌前工作,直到下午。有時他和戴萊絲一起外出用餐;有時他倆到山丘上欣賞夕陽,或者和鄰居們一起游戲。每逢這個時候,他們都格外高興。
回到巴黎的頭一年,盧梭完成了他的《懺悔錄》。之后,他還擔心后世對他的一生沒有一個完整的印象,怕那些謗書所留下的陰影不能消除,便于1772年至1775年間寫了三則長篇對話,在他身后于1780年匯成文集,以《對話錄——盧梭審判讓-雅克》之名發表。對話是在一個法國人和盧梭之間進行的。這個法國人從未讀過盧梭的作品,卻盲目地接受了盧梭的敵人伏爾泰、格里姆、霍爾巴赫所塑造的盧梭的形象。對話中的盧梭對這些陰謀作了最猛烈的抨擊,也對自己作了最敏銳的分析。
這時候,盧梭已經變得非常孤僻了。他疑心重重,不相信任何人,不讓別人進他的書房,也很少和過去的熟人聯系。可是他越不愿見人,外界的人就越想見見這個隱居者。格里姆便借機捏造一些有趣的故事,寫成文章發表。其中有一個故事敘述人們急于想見這位隱士的情形:
有一天,一大群人聚集在廣場上。
“你們聚集在這里干嗎?”有一個人問。“我們等著看一看盧梭先生。”另一個人回答。“誰是盧梭?”
“我們也不知道,不過他等一會兒要經過這里。”雖然盧梭沒有在這種大場合中公開露過面,但他偶爾也會在一些女士面前朗讀他的新作,并申明他有權公開朗讀,因為官方查禁的只是他的書。確實,他在一些貴族王室家里朗讀過《懺悔錄》,有時從早晨一直讀到深夜。朗讀時他并非只挑選某些章節,也不刪減任何細節,而是包括他在書中所記述的高尚情感和種種錯誤,全都原原本本地朗讀出來。當他讀到把子女送進孤兒院時,許多女士都同情地低下了頭。盧梭的讀者和聽者不限于婦女,有的顯貴及立法者也向他請教。有一位叫維科斯基的波蘭貴族因境內政局不穩,特意來拜訪盧梭,向他詢問補救辦法。盧梭以他《社會契約論》中有關政府的立論向他解釋說:國家的政府組織影響國民的士氣、愛好及道德觀。如果將您的國家的人民引向另一種情感,您將使他們的心靈充滿一種民族情操,這會使波蘭人民和歐洲其他國家的人民顯著地區別開來。只要讓人民愛他們的國家,他們將會全心全意地效忠國家,即使國家的法律不公允,人民有愛國情操自然會做個好公民。因為只有好公民才能使國家有力量,并走向繁榮。盧梭的這些建議,后來被馬克思贊譽為“盧梭曾為波蘭人草擬了最好的政治制度。”盧梭知道他的《對話錄》無法出版,而在法國又沒有一個摯友可以代為保管。《對話錄》正是展示他當時心中的強烈感覺:世人都在一致對他進行迫害。他正為此事躊躇,碰巧遇到以前在英國的好友布司比先生,便把已謄好的《對話錄》第一部分交給他保管。其余部分謄寫完后,也想交給布司比,但他已離開巴黎。盧梭很擔心手稿落入他的敵人手中,便想了個主意,將《對話錄》包好,在外層紙上寫上:“托付給全能之主保管。”里面還夾著一張禱告詞:
公理與正義之神,受害者的保護者,請你接受我的獻品,我將這手稿置于你的祭壇前,寄托給上帝保管。我是個不幸的陌生人,孤獨而得不到別人的幫助,而且不斷被人嘲笑、譏諷、貶損。在以往的15年里,遭受比死還難受的屈辱,貶損我的尊嚴,而且所受的這一切迫害,我無法了解其原因。我沒有辯解的機會,我與外界聯系的權利也遭剝奪。我對于人類不存有希望,因為他們充滿了欺騙、誹謗和謊言。
我將我的作品托付給你保管,讓它傳到一個較好的下一代手中,他們將從我的作品中發現一個既無怨恨,也不欺騙別人的人遭受了怎樣的命運。如果我的作品落入怨恨我的人的手中,而將它毀滅或刪改,我也不會在意的,因為我遵從我主的公義,遵循我主的意志。
1776年2月24日,盧梭帶著《對話錄》手稿前往巴黎圣母院,打算把它放在祭壇前,置于主的腳下。他急匆匆趕往大教堂,穿過布滿鵝卵石的廣場,經過拱門,向圣壇走去。走到柵欄前發現平時開著的柵欄緊鎖著,無法進去。這時,他的身體搖晃起來,頭也像挨了打似的晃動著,無法將作品呈獻給主,使他非常懊惱。他頭昏目眩地走回家,內心的郁悶再度發作,他激憤地寫了一篇《致所有愛好正義與真理的法國人》宣言:
法國人呀!這個曾是溫和與愛好和平的國家,你們竟變成現在的地步,你們怎么會變得如此不幸和孤獨?你們為何要剝奪我的權利?為何要使我的殘余歲月陷入苦惱、憂愁和羞恥之中,而又不讓我知道其原因?不讓我辯解我的理由、我的怨言,甚至不準許我有發言的機會?我將一顆無辜的心和一雙無邪的手交予上帝,請求他賜給我一個你們對我的羞辱無法進入的庇護所。
他將這篇宣言抄寫多份,拿到街上向行人散發,但是過路的人們對他的宣言不感興趣,沒有人愿意拿走。此刻盧梭終于看清他的一切努力全部歸于無效,徒然自苦而一無所得。于是他決心采取惟一可取的辦法,那就是一切聽天由命,“不再跟這必然抗爭”,通過這種方式來使內心安寧下來。從此,他每天都在巴黎近郊作長時間的漫步和遐想,從1776年春持續到1778年春,整整兩年。他把這些遐想寫了下來,共有10篇,后來被匯集成書,在其身后1782年以《漫步遐想錄》之名出版,也有的版本題作《一個孤獨者漫步的遐想》。不再與必然抗爭了,焦躁的情緒安靜下來了,沉入了“省察內心”的遐想之中。這種習慣使他喪失了對自己痛苦的感受。可是,一次意外的事件又給他帶來了另一種痛苦。1776年10月24日,盧梭和往常一樣到郊外散步,在漫步中遐想。大約晚上6點鐘,他從山岡上走下來,看到走在前面的幾個人突然閃開,只見一條高大的丹麥狗在一輛馬車前飛奔,向他撲來。盧梭已來不及躲避,只得騰空一跳,想讓飛奔的狗在他跳起的瞬間穿過去,但狗還是撞上了他的雙腿,使他頭朝下栽倒在地,頓時失去了知覺。幸虧馬車夫及時煞住了車,不然還會有更大的災難。直到天黑,盧梭才蘇醒過來,發現身上流著血,但并不感到疼痛,心底里反而有一種奇妙的寧靜的感覺。他謝絕了車夫的幫助,還堅持步行回家,不知怎么走完的兩公里路程,在黑暗中摸上樓梯,一進屋就摔在地上,又一次失去了知覺,戴萊絲見狀發出了尖叫……第二天盧梭才知道他受的傷比他想象的重多了:上唇內側撕裂;四顆牙齒嵌入上腭,整個上腭都腫了;右手大拇指扭傷,腫得厲害;左手大拇指也受了重傷;左胳臂和左膝蓋也都腫了。盧梭疼痛難忍,飽嘗皮肉之苦。
事故發生后不幾天,消息便傳遍了巴黎。有的報紙在報道這個消息時,加上個意味深長的標題:《盧梭被狗踐踏!》還有的對事實歪曲篡改,甚至從中演變出謠言,說盧梭已經摔死。所以當盧梭康復后出外散步時,有幾個人看到他出現驚詫的神色。有人寫信告訴盧梭,一家報紙公布這一“喜訊”時,還以向他致悼詞的形式,預言人們在盧梭死后獻給他的祭品是痛恨和辱罵。
這些半是謠傳半是詛咒的消息,在盧梭的心中煽起了陣陣恐懼,已經麻木了的警覺又被驚醒了。他更加相信自己從前的結論:他個人的命運和名聲,已經被這一代人蓋棺論定,自己所做的任何努力都是無濟于事的。
想到這些,他感到自己的那些敵人都由于命好而步步高升,他們又因為和他結仇而異乎尋常的團結一致,只要有一個人拒絕當同謀,只要有一件加以阻撓的事發生,就可以使反對他的陰謀歸于失敗。但是這種事情一件也沒有發生,所以他深信這決非出于偶然,而是一種宿命,是早已寫在神諭上的。他這樣想下去,不僅沒有感到痛苦,反而得到了安慰,使他的心安靜下來,去俯首聽命于上帝的安排。他崇拜至善至美的上帝,他相信上帝是公正的,他要自己去受苦受難,然而他知道自己是清白的。
盧梭要用自己的信仰撫慰自己受傷的心靈,任憑別人如何如何,自己則要學會無怨無艾地忍受;他相信世人公正看待他的那一天遲早會到來。
盧梭雖然對“充滿了欺騙、誹謗與謊言”的這一代人已經不抱任何希望了,但他還希望他的作品能夠“傳到一個較好的下一代人手中”,也就是說,他對下一代人還是抱有希望的。所以他相信世人公正看待他的那一天遲早會到來。有了這個信念,他的心又平靜下來了,他又恢復了每天散步、遐想、采集植物標本、寫作、做他自己愿意做的事。1777年底至1778年初那個冬天,盧梭很少外出,他的生活好像不那么有規律了。
1778年4月12日,是復活節前的又一個宗教節日——圣枝主日。這天清晨,盧梭聽到了教堂的鐘聲,立刻想起50年前的這個節日,他初次見到華倫夫人,當時的情景一下子浮現在眼前,使他先是一陣激動,接著便是悵然長嘆。思索了片刻,他便拿起筆來,寫下對她的追思:
今天是圣枝主日,同華倫夫人初次見面,至今已經整整50年了。她當時只有28歲,而我還不到17歲……
我沒有哪一天不在愉快地、懷著深情回憶起這段時期,這是我不受干擾、沒有阻礙地充分體現我自己的時期,現在可以理直氣壯地說這是我真正生活的惟一而短暫的時期。
5月20日,應朋友吉拉丹侯爵的盛情邀請,盧梭離開巴黎,遷到了侯爵在埃爾姆農維爾的別墅去居住。他住在這里非常安閑,幾乎不和任何人來往,也不再寫作,每天散步、閑游和尋覓標本,在植物花草中尋求樂趣。
7月2日,盧梭還是按照老習慣一清早就外出采集植物標本,但這次因為腳痛很快就回家了。喝完咖啡,他對戴萊絲說要去吉拉丹侯爵家,給他小女兒講音樂,并囑咐她給鎖匠付款。
戴萊絲找到鎖匠付完款后回到家時,聽見盧梭呻吟說:“我感到胸口一陣陣疼痛,大腦也像被敲打似的。”這時是早晨7點鐘,外面天氣晴朗,盧梭說他想看看美麗的陽光,戴萊絲便扶他到窗前,只聽他說道:“全能的主啊!天氣如此晴朗,沒有一片云,上帝在等著我了。”說完,他便失去了知覺。到充滿陽光的地方去了。后經醫生診斷,寫下了“由于嚴重的尿毒癥而引起的中風”的記錄。
第二天,人們紛紛來到埃爾姆農維爾,瞻仰這位偉人的遺容。隨后,他被安葬在波拉斯島上,這是他生前向往的地方。法國大革命后,1794年4月15日,革命政府遷葬盧梭靈柩于巴黎先賢祠。
除了研究植物外,他還繼續寫他的回憶錄。回到法國的第一年,他寫完了《懺悔錄》的第五章到第六章,即這本書的第一部。這部分主要是他童年和青年時代的生活,寫到1742年他動身到巴黎為止。盡管這一段生活也充滿艱辛,但總體上給盧梭留下的記憶是平穩中而有甜美,寫作時也主要是沉浸于幸福的回憶。他當時曾想寫到此為止了,因為他怕繼續寫自己那慘痛的歷史會引起感傷,而且他也怕涉及從前和他有關系的一些人的名聲,甚至也不愿意涉及和他仇恨最深的人的名聲,所以他在第一部的最后寫道:如果我的名字能夠流傳到后世,人們也許有一天會知道我還有什么話要說而沒有說。那時候,他們也就會知道我所以保持緘默的緣故了。這話說過兩年,他又在迫不得已情況下改變了主張,《懺悔錄》還是寫下去了。1769年盧梭又開始寫第七章至第十二章,即《懺悔錄》的第二部,最后完成的時間是1770年11月。本來和出版商約定,要等盧梭去世20年后才能發表,事實上,《懺悔錄》的第一部不會涉及到任何人的名聲,所以在1782年就出版了。又過了7年,即盧梭死后11年,第二部也在日內瓦出版,當時書中提到的有好多人都還健在。《懺悔錄》是盧梭晚年的重要著作,是一部最具有個性特點的自傳,它記述了盧梭從出生到1766年被迫離開圣皮埃爾島之間五十多年的生活經歷。盧梭在敘述這些經歷時,也展示了自己同情平民的感情和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體現著自他發表第一篇論文起逐漸成熟起來的理論和觀點。它不僅是盧梭的生活的歷史,也是他對這種生活進行思考的歷程,是他的情感和思想發展的歷史。這部極富思想性和藝術性的作品,被后人看作一首抒情的詩,一首世界文學中最美的詩,它成為文學史上獨樹一幟的標志,并進一步凸現了他作為浪漫主義抒情文學大師和開拓者的地位。當然這部作品的缺陷也是明顯的,那就是對朋友過于尖刻和不寬容,這對于一個屢遭迫害而又思維敏感的人來說,也許是很難避免的。
盧梭住在圣丹尼斯市這一段生活是比較安靜的,就是采集植物標本和寫《懺悔錄》。他在給一個朋友的信中反映了當時的生活內容:
你肯定不會了解我從散步和采集植物中所獲的快樂,我借這種良好而單純的消遣來保持心中的平靜。下雨時,我便從事寫作,我寫的是我的一生,并不是外表的生活,而是我的真實生活,我一生中最隱秘的感情和我的性靈。
遺憾的是,這種平靜的生活被一個突如其來的事件打破了。一位名叫德強斯的城堡看守人意外死亡,盧梭成為被懷疑的對象。因為他常常帶著酒和食品到城堡里找德強斯聊天,有人懷疑他在酒里放毒使德強斯致死的。盧梭為證明自己的清白,要求法醫驗尸;經過驗尸,證明盧梭是無辜的。但是失去了一個朋友,又被人懷疑畢竟不是愉快的事,便于1768年7月到了格勒諾布市,在那里繼續采集植物標本。其間,他去了一趟尚貝里,找到華倫夫人墓地,他久久地佇立在墓前,回憶初遇媽媽的情景和從她那兒享受到的仁厚和慈愛,深情悼念這位令他永世不忘的女人。8月份,盧梭又到了戈布市。當時該市正在籌備一項活動,市長聽說他來到本市,馬上請他共進晚餐。盧梭很喜歡這個城市,在一家旅館里訂了房間后便寫信讓戴萊絲到這里團聚。
8月25日,戴萊絲來到了戈布市。4天后,盧梭和她設晚宴隆重招待市長和他的表兄。在市長面前,他倆舉行了婚禮,盧梭將戒指戴在戴萊絲手指上,發誓共同到老,至死不渝。這是他們在一起生活25年后感情發展的結果。現在他們誰也離不開誰了。盧梭在寫給朋友的信中表達了這種情感:
想必你已經知道我那位長久的伴侶,終于成為我的妻子了。因為她決定跟隨著我,分擔我的痛苦,所以我必須做這種安排。25年來相聚的歲月,終于使我們結為一體。信心和互愛使我們緊緊地結合在一起,直到我死為止,她將是我最溫柔和我所需要的伴侶。
1769年2月1日,盧梭和戴萊絲從戈布市遷往蒙魁鎮的一個農場居住。農場四周風景優美,有蜿蜒而流的雷泥河和氣勢雄偉的杰拉山。這地方是希沙基侯爵的私產,讓他們住一間舊屋。盧梭聽到窗外樹上燕子的叫聲高興得了不得,戴萊絲卻感到在這里越來越厭倦,想回巴黎重過都市生活。這個矛盾使盧梭很苦惱。為了緩和這個矛盾,他努力使她生活快樂。戴萊絲生病的時候,盧梭不顧體弱多病,幫助料理家務,直到她恢復健康。
1770年春,盧梭決定遷往巴黎,這一年他已被法國當局赦免,可以自由選擇居住地了。6月份,戴萊絲終于實現回巴黎的愿望。
他們住在古老的布拉屈斯鎮,靠盧梭的版權收入和朋友的津貼維持生活,另外抄寫樂譜和作曲也有些收入。盧梭生活很有規律,清晨起床,立即到寫字臺前謄寫樂譜,吃完早飯后,又繼續在桌前工作,直到下午。有時他和戴萊絲一起外出用餐;有時他倆到山丘上欣賞夕陽,或者和鄰居們一起游戲。每逢這個時候,他們都格外高興。
回到巴黎的頭一年,盧梭完成了他的《懺悔錄》。之后,他還擔心后世對他的一生沒有一個完整的印象,怕那些謗書所留下的陰影不能消除,便于1772年至1775年間寫了三則長篇對話,在他身后于1780年匯成文集,以《對話錄——盧梭審判讓-雅克》之名發表。對話是在一個法國人和盧梭之間進行的。這個法國人從未讀過盧梭的作品,卻盲目地接受了盧梭的敵人伏爾泰、格里姆、霍爾巴赫所塑造的盧梭的形象。對話中的盧梭對這些陰謀作了最猛烈的抨擊,也對自己作了最敏銳的分析。
這時候,盧梭已經變得非常孤僻了。他疑心重重,不相信任何人,不讓別人進他的書房,也很少和過去的熟人聯系。可是他越不愿見人,外界的人就越想見見這個隱居者。格里姆便借機捏造一些有趣的故事,寫成文章發表。其中有一個故事敘述人們急于想見這位隱士的情形:
有一天,一大群人聚集在廣場上。
“你們聚集在這里干嗎?”有一個人問。“我們等著看一看盧梭先生。”另一個人回答。“誰是盧梭?”
“我們也不知道,不過他等一會兒要經過這里。”雖然盧梭沒有在這種大場合中公開露過面,但他偶爾也會在一些女士面前朗讀他的新作,并申明他有權公開朗讀,因為官方查禁的只是他的書。確實,他在一些貴族王室家里朗讀過《懺悔錄》,有時從早晨一直讀到深夜。朗讀時他并非只挑選某些章節,也不刪減任何細節,而是包括他在書中所記述的高尚情感和種種錯誤,全都原原本本地朗讀出來。當他讀到把子女送進孤兒院時,許多女士都同情地低下了頭。盧梭的讀者和聽者不限于婦女,有的顯貴及立法者也向他請教。有一位叫維科斯基的波蘭貴族因境內政局不穩,特意來拜訪盧梭,向他詢問補救辦法。盧梭以他《社會契約論》中有關政府的立論向他解釋說:國家的政府組織影響國民的士氣、愛好及道德觀。如果將您的國家的人民引向另一種情感,您將使他們的心靈充滿一種民族情操,這會使波蘭人民和歐洲其他國家的人民顯著地區別開來。只要讓人民愛他們的國家,他們將會全心全意地效忠國家,即使國家的法律不公允,人民有愛國情操自然會做個好公民。因為只有好公民才能使國家有力量,并走向繁榮。盧梭的這些建議,后來被馬克思贊譽為“盧梭曾為波蘭人草擬了最好的政治制度。”盧梭知道他的《對話錄》無法出版,而在法國又沒有一個摯友可以代為保管。《對話錄》正是展示他當時心中的強烈感覺:世人都在一致對他進行迫害。他正為此事躊躇,碰巧遇到以前在英國的好友布司比先生,便把已謄好的《對話錄》第一部分交給他保管。其余部分謄寫完后,也想交給布司比,但他已離開巴黎。盧梭很擔心手稿落入他的敵人手中,便想了個主意,將《對話錄》包好,在外層紙上寫上:“托付給全能之主保管。”里面還夾著一張禱告詞:
公理與正義之神,受害者的保護者,請你接受我的獻品,我將這手稿置于你的祭壇前,寄托給上帝保管。我是個不幸的陌生人,孤獨而得不到別人的幫助,而且不斷被人嘲笑、譏諷、貶損。在以往的15年里,遭受比死還難受的屈辱,貶損我的尊嚴,而且所受的這一切迫害,我無法了解其原因。我沒有辯解的機會,我與外界聯系的權利也遭剝奪。我對于人類不存有希望,因為他們充滿了欺騙、誹謗和謊言。
我將我的作品托付給你保管,讓它傳到一個較好的下一代手中,他們將從我的作品中發現一個既無怨恨,也不欺騙別人的人遭受了怎樣的命運。如果我的作品落入怨恨我的人的手中,而將它毀滅或刪改,我也不會在意的,因為我遵從我主的公義,遵循我主的意志。
1776年2月24日,盧梭帶著《對話錄》手稿前往巴黎圣母院,打算把它放在祭壇前,置于主的腳下。他急匆匆趕往大教堂,穿過布滿鵝卵石的廣場,經過拱門,向圣壇走去。走到柵欄前發現平時開著的柵欄緊鎖著,無法進去。這時,他的身體搖晃起來,頭也像挨了打似的晃動著,無法將作品呈獻給主,使他非常懊惱。他頭昏目眩地走回家,內心的郁悶再度發作,他激憤地寫了一篇《致所有愛好正義與真理的法國人》宣言:
法國人呀!這個曾是溫和與愛好和平的國家,你們竟變成現在的地步,你們怎么會變得如此不幸和孤獨?你們為何要剝奪我的權利?為何要使我的殘余歲月陷入苦惱、憂愁和羞恥之中,而又不讓我知道其原因?不讓我辯解我的理由、我的怨言,甚至不準許我有發言的機會?我將一顆無辜的心和一雙無邪的手交予上帝,請求他賜給我一個你們對我的羞辱無法進入的庇護所。
他將這篇宣言抄寫多份,拿到街上向行人散發,但是過路的人們對他的宣言不感興趣,沒有人愿意拿走。此刻盧梭終于看清他的一切努力全部歸于無效,徒然自苦而一無所得。于是他決心采取惟一可取的辦法,那就是一切聽天由命,“不再跟這必然抗爭”,通過這種方式來使內心安寧下來。從此,他每天都在巴黎近郊作長時間的漫步和遐想,從1776年春持續到1778年春,整整兩年。他把這些遐想寫了下來,共有10篇,后來被匯集成書,在其身后1782年以《漫步遐想錄》之名出版,也有的版本題作《一個孤獨者漫步的遐想》。不再與必然抗爭了,焦躁的情緒安靜下來了,沉入了“省察內心”的遐想之中。這種習慣使他喪失了對自己痛苦的感受。可是,一次意外的事件又給他帶來了另一種痛苦。1776年10月24日,盧梭和往常一樣到郊外散步,在漫步中遐想。大約晚上6點鐘,他從山岡上走下來,看到走在前面的幾個人突然閃開,只見一條高大的丹麥狗在一輛馬車前飛奔,向他撲來。盧梭已來不及躲避,只得騰空一跳,想讓飛奔的狗在他跳起的瞬間穿過去,但狗還是撞上了他的雙腿,使他頭朝下栽倒在地,頓時失去了知覺。幸虧馬車夫及時煞住了車,不然還會有更大的災難。直到天黑,盧梭才蘇醒過來,發現身上流著血,但并不感到疼痛,心底里反而有一種奇妙的寧靜的感覺。他謝絕了車夫的幫助,還堅持步行回家,不知怎么走完的兩公里路程,在黑暗中摸上樓梯,一進屋就摔在地上,又一次失去了知覺,戴萊絲見狀發出了尖叫……第二天盧梭才知道他受的傷比他想象的重多了:上唇內側撕裂;四顆牙齒嵌入上腭,整個上腭都腫了;右手大拇指扭傷,腫得厲害;左手大拇指也受了重傷;左胳臂和左膝蓋也都腫了。盧梭疼痛難忍,飽嘗皮肉之苦。
事故發生后不幾天,消息便傳遍了巴黎。有的報紙在報道這個消息時,加上個意味深長的標題:《盧梭被狗踐踏!》還有的對事實歪曲篡改,甚至從中演變出謠言,說盧梭已經摔死。所以當盧梭康復后出外散步時,有幾個人看到他出現驚詫的神色。有人寫信告訴盧梭,一家報紙公布這一“喜訊”時,還以向他致悼詞的形式,預言人們在盧梭死后獻給他的祭品是痛恨和辱罵。
這些半是謠傳半是詛咒的消息,在盧梭的心中煽起了陣陣恐懼,已經麻木了的警覺又被驚醒了。他更加相信自己從前的結論:他個人的命運和名聲,已經被這一代人蓋棺論定,自己所做的任何努力都是無濟于事的。
想到這些,他感到自己的那些敵人都由于命好而步步高升,他們又因為和他結仇而異乎尋常的團結一致,只要有一個人拒絕當同謀,只要有一件加以阻撓的事發生,就可以使反對他的陰謀歸于失敗。但是這種事情一件也沒有發生,所以他深信這決非出于偶然,而是一種宿命,是早已寫在神諭上的。他這樣想下去,不僅沒有感到痛苦,反而得到了安慰,使他的心安靜下來,去俯首聽命于上帝的安排。他崇拜至善至美的上帝,他相信上帝是公正的,他要自己去受苦受難,然而他知道自己是清白的。
盧梭要用自己的信仰撫慰自己受傷的心靈,任憑別人如何如何,自己則要學會無怨無艾地忍受;他相信世人公正看待他的那一天遲早會到來。
盧梭雖然對“充滿了欺騙、誹謗與謊言”的這一代人已經不抱任何希望了,但他還希望他的作品能夠“傳到一個較好的下一代人手中”,也就是說,他對下一代人還是抱有希望的。所以他相信世人公正看待他的那一天遲早會到來。有了這個信念,他的心又平靜下來了,他又恢復了每天散步、遐想、采集植物標本、寫作、做他自己愿意做的事。1777年底至1778年初那個冬天,盧梭很少外出,他的生活好像不那么有規律了。
1778年4月12日,是復活節前的又一個宗教節日——圣枝主日。這天清晨,盧梭聽到了教堂的鐘聲,立刻想起50年前的這個節日,他初次見到華倫夫人,當時的情景一下子浮現在眼前,使他先是一陣激動,接著便是悵然長嘆。思索了片刻,他便拿起筆來,寫下對她的追思:
今天是圣枝主日,同華倫夫人初次見面,至今已經整整50年了。她當時只有28歲,而我還不到17歲……
我沒有哪一天不在愉快地、懷著深情回憶起這段時期,這是我不受干擾、沒有阻礙地充分體現我自己的時期,現在可以理直氣壯地說這是我真正生活的惟一而短暫的時期。
5月20日,應朋友吉拉丹侯爵的盛情邀請,盧梭離開巴黎,遷到了侯爵在埃爾姆農維爾的別墅去居住。他住在這里非常安閑,幾乎不和任何人來往,也不再寫作,每天散步、閑游和尋覓標本,在植物花草中尋求樂趣。
7月2日,盧梭還是按照老習慣一清早就外出采集植物標本,但這次因為腳痛很快就回家了。喝完咖啡,他對戴萊絲說要去吉拉丹侯爵家,給他小女兒講音樂,并囑咐她給鎖匠付款。
戴萊絲找到鎖匠付完款后回到家時,聽見盧梭呻吟說:“我感到胸口一陣陣疼痛,大腦也像被敲打似的。”這時是早晨7點鐘,外面天氣晴朗,盧梭說他想看看美麗的陽光,戴萊絲便扶他到窗前,只聽他說道:“全能的主啊!天氣如此晴朗,沒有一片云,上帝在等著我了。”說完,他便失去了知覺。到充滿陽光的地方去了。后經醫生診斷,寫下了“由于嚴重的尿毒癥而引起的中風”的記錄。
第二天,人們紛紛來到埃爾姆農維爾,瞻仰這位偉人的遺容。隨后,他被安葬在波拉斯島上,這是他生前向往的地方。法國大革命后,1794年4月15日,革命政府遷葬盧梭靈柩于巴黎先賢祠。
上一篇:第八章 國外逃亡生活
下一篇:第十章 盧梭的歷史地位和影響
網友關注
- 麥穗的故事
- 第十二章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
- 第二十三章 和常楊杜趙裴傳
- 第十九章 任城陳蕭王傳
- 第六章 董二袁劉傳第六
- 三根綠枝
- 補鞋匠邁爾魯夫的故事
- 第十七章 張樂于張徐傳
- 巴士拉銀匠哈桑的故事
- 太子阿特士和公主哈婭圖芙絲之夢的故事
- 國王山努亞和他的一千零一夜
- 朱特和兩個哥哥的故事
- 哈·曼丁的故事
- 懶漢克遼尼和銅城的故事
- 第十七章 輕氣球怎樣飛走的
- 錢商和匪徒的故事
- 第二一章 獅子成為獸國之王
- 上帝的食物
- 第一章 旋風來了
- 第二十一章 王衛二劉傅傳
- 第十四章 飛猴
- 第二四章 再回到家里來
- 圣母的小酒杯
- 智者盲老人的故事
- 駝背的故事
- 第十一章 神奇的翡翠城
- 第八章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 航海家辛巴達的故事
- 海姑娘和她兒子的故事
- 第十六章 大騙子的魔術
- 第十一章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
- 第五章 救出了鐵皮人
- 第七章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
- 第五章 后妃傳第五
- 第十章 荀彧攸賈詡傳
- 第十五章 秘密被拆穿了
- 第二章 會見芒奇金人
- 睡著的國王的故事
- 第四章 穿過森林去的路
- 第十章 守衛城門的人
- 第九章 田鼠皇后
- 女王祖白綠和糖飯桌子的故事
- 第二十二章 桓二陳徐衛盧傳
- 撒謊者貝浩圖的故事
- 第九章 后諸夏侯曹傳
- 阿拉丁和神燈的故事
- 第十二章 找尋惡女巫
-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的故事
- 第二十四章 韓崔高孫王傳
- 第七章 驚險的旅程
- 蠢漢、驢子與騙子的故事
- 墳
- 第十九章 會捉人的樹
- 第二十章 武文世王公傳
- 第三章 武帝紀第三
- 漁翁、魔鬼和四色魚的故事
- 第三章 救出了稻草人
- 烏木馬的故事
- 第六章 一只膽小的獅子
- 第二十章 美麗的瓷器城
- 阿卜杜拉法茲里和兩個哥哥的故事
- 瞎眼僧人的故事
- 第十四章 程郭董劉蔣劉傳
- 第二二章 桂特林的國家
- 第十五章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
- 第八章 送命的罌粟花田
- 漁夫和雄人魚的故事
- 第十八章 到南方去
- 第一章 武帝紀第一
- 第十八章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
- 麥侖·沙邁追求漂亮女人的故事
- 第二十五章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
- 第二三章 甘林達滿足了多蘿茜的愿望
- 第十三章 鐘繇華歆王朗傳
- 終身不笑者的故事
- 老漢倫克朗
- 洗染匠和理發師的故事
- 第二章 武帝紀第二
- 第十三章 救助
- 第四章 三少帝紀第四
- 第十六章 任蘇杜鄭倉傳
精品推薦
- 甘南州05月30日天氣:陣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18/7℃
- 冷湖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級,氣溫:26/11℃
- 民豐縣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6/14℃
- 察布查爾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8/13℃
- 大豐市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3/19℃
- 柯坪縣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8/13℃
- 陽城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級,氣溫:24/16℃
- 西吉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小雨,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轉3-4級,氣溫:22/10℃
- 烏魯木齊市05月30日天氣:晴轉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0/10℃
- 貴南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1/5℃